APP下载

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提质增效研究

2023-03-14袁妮

华章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教职工高校

[摘 要]在高等院校人力资源工作中,社会保险工作作为基础制度保障工作,一直都直接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受到教职工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工作的现有模式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提质增效的路径,以此推进高校社会保险工作水平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

一、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工作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保险是我国推出的集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和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基础保障措施,具有强制性和法制性等特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规模逐步扩大,高校专职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以及行政人员数量日趋增加,大多数高校存在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合同工等多种编制类型共存的情况,导致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类别复杂多样。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35条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高校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被推上改革前台。国务院明确要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社保制度的全面发展,为提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稳定、增加员工幸福感起到推动作用[2]。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对于更好开展社保工作采取了相应措施。何鑫玉等学者通过调研西安理工大学的发展情况,发现其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转变了从一开始劳资科兼顾社保的工作模式,到后期成立独立的社保科,隶属人事处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兼任到专职的改变[3]。王华通过对北京某高校社保工作的研究,认为对于很多地域性问题,应该充分借鉴所属地区的社保经办经验[4]。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職工社会保险工作提质增效相关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人事部门作为社保工作的一线管理及服务部门,亟需提升业务水平,完善现有的工作模式,搭建高质量的工作平台,以此推动高校社保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社保工作机制有待优化

高校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一般教职工最为关注的同时也是占比最大的是养老及医疗保险。目前,高校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尤其随着海外引才的大力发展,高校教职工通常具有较长的学习和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由于入职高校前受教育或者海外学习工作的年限较长,相较于很多同龄人员其累计的工作年限更短,社保缴纳时间相应较短,影响其社保待遇尤其是退休后的工资待遇。同时高校教职工在就医看病需要进行报销时,医疗保险并不能完全覆盖支出额度,还需要继续由个人进行支付。因此,需要优化校内相关机制予以完善。

(二)高校工作人员基数庞大导致社保工作量大面广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教职工数量急剧增加,在校人员编制类型与国籍愈发多样化,以D高校为例,该校在职教职工有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制、科研助理、劳务派遣制、柔性引进的院士、外籍专家等多种人员类型,不同编制的人员参保模式不同。教职工数量增加的同时社保信息的维护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上。同时社保业务经办人员的配比不能及时跟上,导致有的学校出现1比5000甚至更低的人均服务比,由于精力有限,对工作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及合理的改革,无法提升社保工作的服务品质。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大量采用协议年薪制形式聘用教学科研人员,这种新增的年薪制收入分配方式与事业单位传统的以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等构成的工资体系不同,在确认缴费基数方面,可能存在与传统模式的冲突,导致不同工资体系的教师之间出现矛盾。

除在职人员外,退休人员也在高校社保工作中存在大量群体。以D高校为例,该校每月退休人员将近20人,年退休人数高达200人。根据上级要求,退休人员个人档案中必须提供所有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然而现阶段退休的教职工,由于年代久远、档案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存在很大一部分教职工因档案材料缺失导致无法认定工龄的问题。因退休待遇迟迟无法落实,教职工往往会存在较大的情绪问题,对经办人员的政策宣传以及额外的情绪安抚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高校对于社保政策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

社保制度作为教职工民生福利的基础性保障极具重要性,因此,高校教职工普遍对社保缴纳的各类信息高度关注。经办人员在新职工入职时需要多次进行相关业务讲解、政策解读以及专业概念的解释说明,包括个人开始缴纳社保时间、缴纳基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个人扣费情况等,其中涉及外籍教师的政策讲解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高校缺少全面性、流程化、视图化的宣传,在日常工作当中,经办人员的解释工作就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正常工作时间,不得不另外利用大量非工作时间来完成常规性业务。

(四)高校社保业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日常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但是目前高校中社保工作的业务经办人更多由各种学科背景如管理学、教育学或者财务财会类等人员担任,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由于事业单位招聘录用新员工流程较长,很多时候新员工到岗时原来的工作人员已经调离,这就需要新员工通过自己摸索学习掌握各类政策与工作方法,导致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另外,社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属地性与政策性,只有业务经办人员熟悉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各类政策,有较好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解决教职工对于社会保险的各类疑问。

(五)管理模式较为保守

高校社保工作人员更多沿用前人的工作模式,但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从教与行政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便导致了社保数据量的增加与信息的频繁变化,这对于高校社保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社保工作人员须做好单位社保申报等日常事项,另一方面还需要兼顾及时更新社保信息,提供各类数据统计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纯人工的处理方式,不但容易造成社保工作的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各种错漏失误。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社保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认识不足,在社保工作中无法及时引入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阻碍了社保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也给社保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使其长期被繁冗的基础性工作牵制。

三、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提质增效对策

(一)优化健全高校社会保险机制

高校应该在符合上级文件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发展,探索优化符合高校教职工特点的社会保险模式,并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高校可积极引入补充性的商业(医疗)保险,加强拓宽教职工就医额外自负自费部分的报销保障,高校部门牵头与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做好沟通与合作。同时,加快职业年金的推进,高校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为在职教职工缴纳职业年金,保障教职工退休待遇。另外,高校还可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为教职工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人养老产品。

(二)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普及与宣传

高校可通过各类途径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针对新形势下的政策法规做到及时精准地普及和推广,定期开展各类政策的宣传工作与讲解,以此提高教职工对社保的关注力度,带动其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充分了解,改变其传统老旧的观念意识。首先,高校应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社会保险制度,提高认识水平与参保意识。由于社会保险政策具有专业性,社保经办人员在进行讲解时应站在教职工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术语,深入浅出做出清楚明晰的解答。针对新入职员工,在办理报到手续时分发社保的说明指南,为外籍教职工准备中英双语的说明手册。对于退休教师,人性化定制大字版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手册,从细节出发提高服务质量。其次,高校可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做好宣传普及。由于社会保险政策的时效性与属地性,在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的不同产生新的变化时,高校社保的工作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政策的前提下,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等,做好对本校教职工有针对性的讲解说明的推文,充分扩大宣传面,并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最后,学校层面可依托二级单位人事秘书做好宣传工作。现在大多数高校各学院部门都会配备一名人事秘书专门负责其学院的人事工作。为了更好保障对于教职工各类疑问的讲解答疑,通过对人事秘书的充分培训,使得人事秘书能够承担解答基础性问题的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教职工对于社保工作的满意度。

(三)明确社会保险工作流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应有效梳理工作流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工作流程的复盘与反思,形成书面化的流程记载。以D高校为例,在需要职工自行操作的模块,社保工作人员制作了书面化、图片化的操作流程说明文件,只需线上通过邮件与教职工沟通即可完成各类填报,提高了社保工作效率。社保工作的发展,与之而来带来的是社保资料数据的增多。这些包含个人基础性信息的各类资料,社保工作人员应及时地归纳整理,方便日后的查阅核实,切实维护教职工和高校的利益。高校定期组织培训讲座,拓宽社保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加深其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信息材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高校也应结合工作实际出台相应的工作流程,通过日常工作中定期整理业务报表、文字书面材料,从而使得高等院校的社会保险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与规范。

(四)提高社保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社会保险服务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更高效地为高校各教职工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社保工作经办人员的业务素养的提升是重中之重。首先,社會保险经办人员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及时学习社保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时刻掌握社会保险领域出现的最新变化,充分熟悉相关业务办理的流程,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及业务的操作能力。社保经办人员还要树立较高的责任意识,多从教职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办理业务解答疑问时耐心细心,对政策宣讲简洁到位。并且各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最新的社保管理工作的学习讲座,积极与属地归口的行政部门与兄弟高校联系,互相学习,在交流学习中提升工作能力,汲取其他高校工作模式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带动整个社保管理工作队伍的发展进步。

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精通、各有能力侧重的社保工作专门队伍。以学校社保工作经办人员为主要抓手,带领二级单位人事秘书建立起一支校内的社会保险工作队伍。对人事秘书进行专门培训,利用其与学院教职工联系更加紧密的特点,让教职工得到更快更及时反馈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校社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得其可以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做好改革性的工作。另外,高校不能仅拘泥于自身固有工作模式,可以外聘人力资源公司或上市企业中社保专门人才,为工作中的难题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启示。通过以学校社保经办人员为主导、二级单位人事秘书配合、外聘社保专家协助这三个维度相结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业务能力过硬的工作队伍,有效提升高校社会保险工作效能。

(五)革新社会保险管理模式

高校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模式应该在延续惯有做法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工作,创新原有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提升社保工作效率与准确性。高校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库等智能化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创建出适应本高校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平台。在社保数据采集时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数据规范化、系统化入库,为之后工作中数据共享建立扎实的基础。通过平台的投入使用,社保工作人员可以更高效便捷地实现对各类社保数据导入、导出以及查询等功能,从而实现规范业务流程、降低经办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同时在配合系统的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召开系统管理例会,根据用户使用情况和反馈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信息,确保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其次,高校积极主动寻求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社会保险工作从开始的信息数据采集到后期的各类报销,这整个工作流程中不仅涉及一个部门,而是会涉及医保办公室、财务处、档案科等部门,高校人事部门应联动各部门协作办公,实现社保工作一体化,最终推动高校社会保险工作更加有序平稳地运行。

结束语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立足本高校实际情况做好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人事工作的基本需求,更是关乎高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迫切需求。高效的社保工作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了强大后盾与保障。高校社保工作应该贴合时代的发展脚步,从教职工需求出发,不断以人为本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文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径浅析[J].就业与保障,2023(6):76-78.

[2]曹荣莉.高校社保规范管理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7(6):21-22.

[3]何鑫玉,刘敏辉,王伟.基于新形势下高校社保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21(5):76-77

[4]王华.“过渡期”高校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以北京某“双一流”高校参保实践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5):11-17.

作者简介:袁妮(1995—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科员,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教职工高校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