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绚烂多姿的古琴流派
2023-03-14赵涛
[摘 要]古琴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件民族弹拨乐器,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古琴形成了各具风格特色的古琴流派,有的风格细腻委婉,有的风格粗犷豪放,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古琴各大流派的风格、琴谱、琴人等各方面的系统梳理,对各大古琴流派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也以此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学习和研究我国各古琴流派的一个参考。
[关键词]古琴发展史;古琴流派;琴人;琴谱;曲目
一、概述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最早关于古琴的文字记载出自《诗经》,迄今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最初单名一个“琴”字,直至唐宋时期因其历史久远才被称之为“古琴”。关于古琴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亦有伏羲造琴、黄帝造琴、舜造五弦琴等传说,至文王、武王各增一弦从而定制七弦。最早有实物证实的古琴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经典传诵,可见我国古琴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的音色深沉内敛、余音绵长悠远、音域宽广,其有散音、泛音、按音三种音色,演奏形式多样,千百年来为我们流传下来了非常多的优秀的琴谱、琴曲,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二、古琴流派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古琴流派的产生深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各地区的人文环境、生活习俗各不相同,同一地域的琴家经常走亲串友,共同在一起交流琴乐,而且他们的音乐都会受到当地民间音乐及人文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相同或相近的音乐演奏风格,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古琴流派。唐代著名琴家赵耶利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南北两大琴派的明显区别,可见地域因素在琴派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陈长林先生对古琴流派的形成条件提出了六条自己独到的见解,分别是:
1.要有相同或相近的琴学理念和见解;
2.要有代表性的著作即代表性的琴谱;
3.要有代表性的琴曲;
4.要有代表性的琴家;
5.要有统一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6.要有一定的传承群体。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六个条件,我们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古琴流派,我国主要的古琴流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闽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等。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上六个方面对这几大古琴流派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三、古琴流派
(一)浙派:浙派是我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琴界一致认为南宋时期的郭楚望是浙派的开创者,我们所熟知的古琴名曲《潇湘水云》就是郭楚望所做。浙派在宋代经历了几百年的有序传承,发展至明代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流行的琴派之一,至清代以后浙派的发展一度减弱,直至民国时期才逐渐振兴,我们今天所说的浙派就是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浙派”。现在一些主要的其他的古琴流派基本都是明清以后受浙派影响逐步形
成的。
新浙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徐元白先生,师从于浙派琴家大休,后辗转多个城市求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所以琴界称徐元白先生的流派为新浙派,徐元白先生早在1928年就在杭州成立了“西湖月会”,为浙派古琴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徐元白先生的学生有苏州的叶名佩、杭州的徐晓英以及公认为浙派姚门的姚丙炎等,浙派的代表性琴谱有《神奇秘谱·霞外神品》《琴谱正传》《天风琴谱摘抄》等,代表性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楚歌》等,最有名的应属姚丙炎打谱的《酒狂》,浙派的演奏音色追求“微、秒、圆、通”,音色优美,稳健恬淡,生动而不流俗。
(二)虞山派:虞山派古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古琴流派之一,其形成于明朝末年,由明朝宰相严讷之子严天池所创,因其发祥地在江苏省常熟虞山地区,所以命名为虞山琴派。江苏常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城市,是我国吴文化的发祥地,至唐宋时期常熟地区的琴人众多,流传有序。发展至明末清初,严天池、徐青山两人将虞山派古琴艺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严天池所倡导的“博大和平、清微淡远”的琴曲风格被琴界称为古音正宗,他编寫了虞山派第一部琴谱《松弦馆琴谱》并被《四库全书》收录,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琴社——虞山琴社。其同门徐青山既是严天池的师弟又是他的徒弟,他继承并完善和发展了严天池的成就,编纂了《大还阁琴谱》和《溪山琴况》,为虞山琴派提供了理论基础,自此虞山琴派成为了我国古琴史上第一个有代表性琴家、代表琴谱、地域特色和理论纲领的琴派。虞山琴派自明末清初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四百年以来,虞山派的发展直接影响后来广陵派的产生、发展,影响了诸城派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现代今虞琴社。虞山派的发展遍布全国各地,有古琴的地方就有虞山派古琴,被誉为“黜俗归雅,为中流砥柱”。
虞山派发展至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琴家应属吴景略先生。吴景略,江苏常熟西塘镇人,自幼喜爱音乐,1927年随王端朴学习古琴,后又随李明德学琴,与査阜西、张子谦等交流学习古琴,眼界随之开阔,琴艺日渐精进,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在琴界,他的演奏风格被誉为“虞山吴派”,其特点是他的演奏充分展示了三种文化的精髓,既深得虞山琴派真传,有着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旋律连贯流畅,又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华丽多姿;既有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的特点,又有北地京师文化的特征,在柔美之中,交错跌宕起伏,格调新颖令人神往[2]。
吴景略先生一生打谱四十多首,培养了众多古琴人才,如吴钊、吴文光、赵家珍等,为我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虞山派古琴艺术的发展到了吴景略先生达到了一个高峰。毫无疑问,吴景略先生是虞山派的一位重要的人物,是虞山派的一代宗师,代表性琴谱有《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代表性琴曲有《潇湘水云》《良宵引》《秋江夜泊》等。虞山派代表琴人:严天池、徐青山、吴景略、吴文光等。
(三)广陵派:广陵是今扬州的旧称,扬州地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清代成为运河漕运的要道,为扬州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陵琴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清朝中叶以后有着广泛影响的古琴流派。广陵琴派的开山鼻祖是清初扬州琴家徐常遇,广陵派上承明末虞山琴派,继而又融入了吴派的含蓄婉转,蜀派的豪迈,金陵的抑扬顿挫,中州派的高古,最终形成了自己恬逸洒脱、跌宕起伏、指法细腻的独特音乐风格。
广陵派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井然有序,分别是:第一代,徐常遇著有《澄鉴堂琴谱》;第二代,徐祐;第三代,徐锦堂;第四代,徐祺著有《五知斋琴谱》;第五代,吴烘著有《自远堂琴谱》;第六代,秦维瀚著有《蕉庵琴谱》;第七代,释空尘著有《枯木禅琴谱》。近代以来,广陵琴派在古琴界依然影响巨大,主要的古琴名家有孙绍陶、张子谦和刘少椿等人。孙绍陶师从秦维瀚的弟子丁玉田、解石琴,深得广陵琴派真传,他的弟子众多,其中以张子谦、刘少椿最为著名,张子谦善弹《龙翔操》,刘少椿是广陵派第十代传人,他弘扬了广陵派“跌宕多变、刚柔并济、绮丽细腻、音韵并茂”的琴韵风格特点,为广陵派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广陵派代表性琴曲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广陵散》《潇湘水云》等。
(四)闽派:闽派是清代后期兴起于福建省蒲城县的一个古琴流派,因其发源地在浦城,所以又称浦城派,之所以闽派的起源地在蒲城是因为蒲城县的地理位置优越,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闽派的创始人为祝桐君先生,编著有《与古斋琴谱》《与古斋琴谱补义》,这两篇著作几乎涉猎了琴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且在琴律研究、斫琴、打谱等多个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闽派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琴家是张鹤,浙江瑞安人。曾师从于祝桐君,对琴、书、画、诗歌等都比较精通,著有《琴学入门》,收录琴曲二十首。当代闽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琴家为陈长林先生,深得闽派真传,是该派重要的传人,师从于闽派琴家吴子美。闽派古琴有其明确的風格特点:琴曲细腻富有歌唱性,吟猱有度、流畅性强、曲式结构讲究等。代表性的曲目有《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风云际会》等。
(五)川派:又称蜀派,起源于今四川省,其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内容最丰富、流传甚广的古琴流派。唐代琴家赵耶利曾有“吴声清婉、蜀声躁急”的评论,可见在当时已经有了蜀派古琴的概念。明代蜀地的琴家有杨慎,至清代后期琴家张孔山为四川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孔山所传的琴曲有《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由他所独创的《流水》乐曲中的七十二滚拂段落,一直流传至今,深受广大琴人的喜爱,成为琴界优秀的古琴曲目之一。张孔山教授了众多的古琴弟子,其中以叶介福和顾玉成最为出众,深得川派张孔山的真传,川派的传承也因为其两个弟子,所以保留了传承的两条脉络,即:叶介福—叶婉贞—廖文甫—喻绍泽—曾成伟;顾玉成—顾隽—顾梅羹,他们为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川派古琴今天在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有着众多的习琴者,特别是四川音乐学院的曾成伟先生为川派古琴艺术在专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川派古琴艺术风格以峻急奔放、气势宏伟见长,代表性琴谱有《天闻阁琴谱》《百瓶斋琴谱》等[3]。
(六)九嶷派:清朝末年,杨宗稷跟随著名古琴大师、清皇室宫廷琴师黄勉之习琴,完全继承了黄勉之的衣钵,不仅深得黄老先生之精髓,还发扬了一己之长,在其琴学基础上对指法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琴学艺术风格。民国时期,杨宗稷先生在北京创立九嶷琴社,弟子众多,被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后人将杨先生创立的古琴艺术风格称为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琴学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沉稳、刚健、浑厚,在近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嶷派的三代传承人物:第一代:杨宗稷,不但是著名的古琴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琴学理论家,其编的《琴学丛书》是集古琴史料、鉴赏、制作、古琴美学和琴谱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第二代:管平湖、李浴星等,管平湖在整理、研究古谱方面尤为突出,如《广陵散》《秋鸿》《幽兰》《离骚》等著名的古琴大曲均由其发掘打谱,使这些绝迹已久的琴曲重新得以恢复艺术生命。第三代:李天恒、郑珉中等。
(七)诸城派: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又称琅琊派古琴。诸城派古琴的发源地是山东省诸城地区,之所以产生于此地,并非偶然,他是诸城派文化长期孕育影响的结果。诸城派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深受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为古琴艺术在诸城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19世纪中叶以后在几代琴家的共同努力、探索、吸收和发展之下,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在我国琴界有着重要地位的古琴艺术流派,王溥长、王冷泉、王心源、王心葵、王宾鲁被称为“诸城琴史五杰”。
山东诸城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王既甫和王冷泉二人,王既甫本属虞山派,王冷泉本属金陵派,由于二人不同的师承关系所以在山东诸城地区自然地就分成了两个支派,王既甫传给了儿子王心源,王心葵同时跟随王心源和王冷泉学琴,又吸收了山东的民间地方音乐,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琴界称为诸城琴派。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质朴、含蓄、细致、流畅,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有空灵回荡之美。
(八)梅庵派:梅庵琴派是我国最年轻的古琴流派,起源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实际上是诸城派古琴的一个分支,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与诸城派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琴学理论也独树一帜。
王燕卿,名宾鲁,山东诸城人,师承诸城派琴人王雩门。王燕卿在学习传统诸城派琴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民间音乐的素材,大胆地对古琴的演奏手法进行创新和发展,独树一帜,故一般将其认为是梅庵琴派的创派之祖,“梅庵”一词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王燕卿在梅庵园(今东南大学校内)传授琴乐之故。
梅庵琴派的主要特点是绮丽缠绵、流畅如歌,吟猱幅度较大;主要的代表琴家有王燕卿、徐立荪、邵大苏、刘景韶、李禹贤等;代表性琴谱《梅庵琴谱》等;代表性琴曲有《长门怨》《捣衣》《秋风词》《关山月》等。
结束语
古琴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地域、文化差异、师承、传谱等各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古琴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相信未来古琴艺术的发展会更加的包容、绮丽,给世人带来更多美的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古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2:38-63.
[2]朱晞.虞山派古琴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25-60.
[3]龚一.古琴演奏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6-100.
作者简介:赵涛(1984— ),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文化馆,中级职称,本科。
研究方向: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