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共情关怀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2023-03-14安海婷

华章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老年护理共情关怀

[摘 要]老年人是一个需要格外护理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才能保持好的心情,才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接受自然衰老的现实。共情关怀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具有助人效应。充分认识共情关怀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提升护理人员共情敏感性、构建共情关怀表达模式、健全共情关怀评价指标等三方面措施,实施共情关怀在老年护理中的运用策略,提高老年护理水平。

[关键词]共情;关怀;老年护理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提出共情概念的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将共情定义为移情、同理心、共感等,是指实施共情的主体具有高度的共情敏感性,可以观察到或者体验到他人的情绪,同时用自己的情绪迎合他人的情绪,实现二者在心理体验上的高度一致。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慢性病越来越多,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单一。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照才能保持好的心情。对老年护理人员来说,要充分认识共情关怀的价值,增强共情敏感性,实施积极的共情策略,更好服务老年人。

一、共情关怀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共情关怀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共情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了相互助人的关系。一方面护理人员通过共情关照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实现对老年人的助人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通过共情理解护理人员的真实意思表达,积极配合开展护理活动,实现对护理人员的助人效应。

(一)对老年人的助人效应

1.共情关怀帮助老年人得到心灵治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情感内容、自我价值等方面的体验会越来越差。他们认为自己垂垂暮年,已经被社会边缘化,是不被重视的无用者。老年人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带给其巨大的生活困扰,给其健康问题带来巨大的风险。整日郁郁寡欢的老人,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生活。如果拥有较高共情敏感性的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老人的困境状况,采用和顺的语言、呵护的动作、负责的态度等给予老人共情关怀,可能会帮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康复锻炼的坚持,接受自然衰老的现实,走进老人的心灵深处,治愈一切负面情绪[1]。

2.共情关怀帮助老年人适应健康生活方式。护理人员会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养生的需要,制订一日三餐的食谱和日常健身运动计划。有些老人原本的生活习惯可能不太符合健康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用共情关怀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地指导,不厌其烦地纠正,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老人吃饭胃口较重,多盐多油。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一下改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给老人讲清楚一天人体需要摄入油和盐的标准量,讲清楚风险,并帮助老人制订合理的控制计划,得到老人认同,共同完成生活习惯的转变。

(二)对护理人员的助人效应

1.坚守护理人员职业初心。护理人员在与老人的朝夕相处中能够倾听老人曾经拥有的光辉岁月,为家庭、为社会奉献青春的事迹,也许会感染到护理人员,让年轻的护理人员感悟生命的可贵,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值得尊重的。护理人员要用爱心呵护老年人生命的后半程,这是护理人员需要坚守的职业初心。

2.提升护理人员职业价值感。共情关怀让护理人员真正走进老年人的生活,直观感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对老年人有更高的认同度和接纳度。尤其是一些失能老人、高龄老人,他们更需要被关心、被呵护,护理人员的共情关怀帮助老人解决很多生活难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温度”的护理是护理人员职业价值感所在[2]。

二、共情关怀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和谐关系

共情关怀可以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和老年护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共情关怀在老年人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关系。护理人员用“情”体验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复杂情感,给予关心关爱,同时体验老年人的热情、自信、坚韧,给予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用“情”体验护理人员的辛苦劳动与无微不至,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促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

(二)实现护理目标

当前我国老年护理的目标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持身心健康,比如通过宣讲教育、操作实践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和技巧,维持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二是康复治疗与功能恢复,对于失能老人或者部分功能丧失的老人来说,护理的目标是协助诊断和治疗,减轻痛苦、恢复功能。三是幸福养老,老年人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快乐养老,颐养天年。

实现护理目标必须确保老年人与护理人员之间和谐、密切的工作配合。融洽的沟通、护患的信任、护理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等,均需要共情在二者之间发挥积极作用。共情关怀可以让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到患者的真实想法和情绪状态,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共情。被护理的老人能及时捕获护理人员的共情表达,认同护理人员的工作,在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促成护患共情循环的双赢效应,实现护理目标。

三、共情關怀在老年护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必要准备:提升护理人员共情敏感性

护理人员共情敏感性是护理人员可以给老年人共情的必要准备,只有具备了共情敏感性才能开展共情,否则共情不能实现。

1.共情敏感性的基本概念。共情敏感性是指及时识别共情机会,或者及时发现潜在共情机会,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方式进行共情的能力。比如在老年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日常沟通(包括直接诉说或者被动交流)出现的情绪不佳,心情不好等,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言语或非言语的暗示进行共情,并获得老人的共情反馈。

护理人员的共情敏感性决定了其在共情前的识别能力,共情中的暗示能力,以及共情的效果反馈。良好的共情敏感性可以让老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被关怀和被理解,提升护理的满意度和依从性,从而有效维护了护患工作的高效率运行[3]。

2.提升护理人员共情敏感性的措施。一是通过理论教学提高对老年护理学的综合认知。比如在高校护理专业中,结合“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章节,从宏观角度认识老年护理对幸福养老的重要意义,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意義,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开展实践性培训,在训练中逐步提升共情敏感性。比如开展高龄模拟体验活动,模拟老年养老院或者医养结合机构的实验场景,选择护理人员作为被试,通过使用道具、安装身体护具等方式,让被试体验高龄老人的身心感受,如在听力下降、视力模糊、肢体运动受限制后各种场景的心理感受。同时让被试体验自己正在接受的护理服务,亲身感受对护理人员的期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语言交流,希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希望自己保持什么样的心情等。通过模拟体验活动,让护理人员真实感受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便在给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中实现共情。三是开展心理培训课程,提升护理人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老年人日常表现出的焦虑、抑郁、失眠、健忘等不良的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需要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护理人员来说,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当前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应该成为在职护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该课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培养护理生心理素养的主要课程。护理养老机构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补充新知识,接受新方法,提升护理人员应对老年人心理困扰的新技能。

(二)必须过程:构建共情关怀表达模式

共情关怀表达模式是由不同的共情表达内容与共情表达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构建有效的共情表达模式既可以提高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依存度和满意度,又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

1.共情的表达内容。共情表达内容就是通过表达什么内容实现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是指能够读懂他人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或者能理解他人观点的真实意思。比如在老年护理中,护理人员组织老年人开展保健活动,有些高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可能出现行动缓慢的问题,或者有些老人在活动中表现为体力不支、活动不灵便等问题,护理人员能设身处地理解老人的行动不便和动作迟缓,态度客气地鼓励老人“不着急,慢慢来”。再比如,一名老人情绪不好,不愿吃饭、不愿交流、心情烦躁,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这个老人情绪的变化,通过观察推断老人情绪不好的原因,并能容忍老人的各种负面情绪。

情感共情是指能够对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自发性的替代性情绪。比如,一位老人因为身体出现了疾病而变得情绪低落,护理人员能迅速转换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能反映对老人的同情和理解。再比如,一位老人通过个人努力掌握了某项保健技能而兴奋不已,护理人员也可以将自己的情绪调整为开心、兴奋,以体现对老人努力的认可和鼓励。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情感共情是设身处地从他人的立场出发的情绪反应。护理人员的情感共情要求他们能觉察到老人正在进行的情感,并调整自己的情感以实现二者协同一致。

2.共情的表达方式。通俗地说,共情的表达方式是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共情情感,包括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两种方式。言语表达方式是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安慰、关怀和鼓励。比如护理人员说话的语气、说话的内容等体现对老人的心灵抚慰。对待行动迟缓的老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气,“没关系,慢慢来,不着急”等语言表达对老人的理解和支持,使老人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耐心和细心,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非言语表达方式是指用专注、凝视、点头等非言语行为表达情感。比如老年人与护理人员沟通问题时,护理人员要用专注听、手势动、表情变等方式给对方传达关注与真诚,让老人感知护理人员的温暖与专业。再比如,在护理人员与老人交流互动中,要多用点头表达肯定,用摇头表达不同意,用手拍肩表达鼓励,用拥抱握手表达亲切。

在老年护理的日常工作中,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两种方式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对待情绪焦虑的老年人,护理人员一边用关注的眼神看着老人,一边用温柔的言语安慰“没事的,我认为没有问题,可以解决”等。研究者发现,在护理人员业务繁忙时,受表达时间的限制,言语表达共情方式的使用效率较低,非言语表达共情方式的使用效率高。反之,护理人员有足够空余时间与老人进行言语沟通,言语表达共情方式使用较多。

(三)必然结果:健全共情关怀评价指标

在老年护理中,共情关怀的效果是可以测量的,并通过数据进行结果表达。一般是通过量表法测量护理主客体的共情程度,通过观察者法对护患关系的共情进行标准化评级。

1.量表法。量表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制订评分标准,量化共情水平。一是针对护理人员的自测量表,常借鉴由Hojat(2001)编制的杰弗逊医师共情量表(Hojat&Mangione,2001)。该量表设计了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和换位思考三个维度,共20项内容。护理人员逐项填写问卷,逐项进行分数量化,以总得分衡量共情水平。量表法可以总体上量化护理人员和老年人自我感知的共情水平,但该水平是一个综合性指数,缺乏对共情表达内容、共情表达方式等分项的评价,也缺乏对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和换位思考等维度的共情分类。

2.观察者评价法。观察者评价法是指医养机构或者社会有关组织成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护理人员和老年被护理对象的共情进行标准化评级,所以观察者评价法又称为第三方称评估[4]。比如对共情能力的评价中,将共情能力分成了7个级别。从0到6代表共情能力越来越强。6级水平的评价指标是:无法忽视他人,始终关注别人的感受并极力支持;0级水平的评价指标是相信自己100%正确,没有悔恨和愧疚,不重视其他人,容易对他人实施暴行。

3.共情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者一般会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一项针对护理人员共情能力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对象仅仅是针对护理人员,一般会单项选择护理人员的自测量表。一个医养结合机构要综合评估该机构护理人员总体的共情等级,一般会采用观察者评价法。无论选择哪种评价指标或者评价工具,都会受到评价主客体主观感受、情绪现实、健康状况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但从总体看,测量结果还是能反映共情关怀水平的。

结束语

共情关怀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纯粹的一面,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快乐、烦恼和希望,能够给予帮助和支持,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利他主义,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对于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成为了社会的共同责任。专业的护理人员通过共情关怀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排解困扰,增加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老年人在这个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无尽的关怀与爱。

参考文献

[1]周晓丽,白燕,张永爱.医养结合背景下基于共情理论的老年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5):621-625.

[2]朱艳,张洋,文玉萍等.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88-90.

[3]陈静梅.共情护理在慢性便秘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4):170-172.

[4]韩彩霞. 医生共情敏感性和共情表达模式对患者感知共情与满意度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安海婷(1989— ),女,土家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护理类研究。

猜你喜欢

老年护理共情关怀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我国老年护工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研究
高校护生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讨
基于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医内容整合和优化对策探讨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