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美在文化
2024-07-03周琼
〔摘 要〕古琴是一种年代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古代叫作琴,另有七弦琴、瑶琴、玉琴之称。根据传说故事和历史文献记载推算,古琴的产生距今已有超三千年的历史。古琴音乐又是士的精神、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古琴曾是孔子修身、授业的载道之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折射出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与人文修养,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中国千年艺术美学。
〔关键词〕 琴器;琴曲;琴音;琴人;美学思想
一、沟通的法器
古琴的产生流传着一个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伏羲把桐木削成琴,绑上绳子当作琴弦,就是古琴的雏形。也有说古琴是神农所制,还有说古琴是尧帝和舜帝所制成。传说上古时期,琴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道器,《新论·琴道》[桓谭撰]里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东汉蔡邕在他的著作《琴操》中写道,古时候伏羲氏制作琴,用来修身养性。在《礼记·乐记》里也有这样的说法,古时候舜帝制作了五弦琴,在唱《南风》之歌时作为伴奏乐器。这些有关古琴产生的传说,让古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说明了古琴悠久的历史渊源。古琴的结构为上下两块木板粘合而成,琴面木板为圆弧形,琴底木板平直,有两个音孔。古人认为天空像一个穹庐,为圆形罩下来,然后地把它承载住,所以说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上古时期,琴的功能不单是一件乐器,它还是圣人与神灵沟通的法器,可以把它看作是“天人合一”思维的原始雏形。
二、古琴之美在琴曲
(一)作为“弦歌”,表现力丰富
从早期的记载来看,最初琴和瑟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在歌咏时作为伴奏乐器配合使用。当时这种一边弹琴一边歌咏的形式称之为“弦歌”。在《尚书·益稷》中以 “搏拊琴瑟以咏”描述琴的演奏方式,也就是说用打击乐器打着节拍,用琴和瑟两种弦乐器为歌咏伴奏。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琴瑟,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这些诗句有用琴瑟表达爱情的,有用在朋友聚会的,有用来表达夫妻好合的,这些说明当时“弦歌”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琴曲宽泛表达多种情感类型
在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古琴之曲,皆因时、因地、因人而作,每一首古琴曲都有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历史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根据境遇情思的不同,古琴曲有“畅、操、引、弄”之别。《琴论》里说“表达快乐情绪和情感的琴曲,把它叫畅,如当人发达的时候,有强大实力的时候要心怀天下,用畅这种风格来颂扬品行。表达忧愁的琴曲,叫做操,当一个人穷困、苦难的时候也要坚持修养自己的品性,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引这种风格的琴曲,则是讲增进品德,提高涵养和学业。弄这种风格的琴曲,表达情性和畅,宽泰之名。”流传至今的一千多首古琴曲中,内容丰富多彩,古曲《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明代以前的作品如《欸乃》《渔歌》《雉朝飞》则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有表现当时社会上不同人群在遭遇困苦时所产生的复杂感情的,如《胡笳十八拍》表现蔡文姬苦难一生;幸存、别子、回到家乡时的悲欢交织和矛盾心情,以及表现昭君别离故国、远嫁他乡的悲凉情感的《秋塞吟》,更有表现送别和思念友人的《阳关三叠》《忆故人》,还有表现大自然优美景色,同时抒发人物内心丰富感情的《平沙落雁》。
(三)琴曲典故入人心
琴曲流传背后的故事如虎添翼,让曲子的内涵更丰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中,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最能理解琴曲所表达的意境。当伯牙弹琴时,想到的是泰山,钟子期听后说“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想到流水时,钟子期说:“这琴声就像潺潺的流水。”除了人可被琴音感动外,古琴之音亦可感动牲灵,《旬子·劝学》有这样的记载:“伯牙弹琴的时候,正在吃草的马也忘记了吃草抬起了头。”听到伯牙高超的弹琴技艺,马儿也被琴声所吸引。历史故事《清角之声》有这样的内容,晋平公爱乐,让师旷弹奏《清徽》,琴声响起,竟有十六只仙鹤从天而降,翩翩起舞,众人皆惊。“空城计”是一则千古不朽的军事神话。《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命军士打开城门,他穿着大氅,戴着帽子,二位琴童立于两侧。一张琴桌置于城上,琴桌上香烟袅袅,诸葛亮就坐于琴桌前怡然地抚着琴。当司马懿到城下时,诸葛亮神情自然,琴声悠扬。可能正是这从容淡定的琴音让司马懿难以摸透城中的虚实,以为城中有埋伏,终不敢贸然进城,从而撤退了十五万雄兵。一位军事神人,一张古琴,成就了千古军事神话“空城计”。
(四)琴音韵味悠长,意境深远
古琴的音韵美体现在散、泛、按三种独特的音色上。 泛音的音色有种幽静、纯净和空灵的感觉,犹若天籁之音;散音则表现出深远、雄浑、厚重之感,如钟磬之声;按音细腻、柔润,极似人的吟唱。特殊的走手音:吟、猱、绰、注使古琴韵味更加悠长。古琴的音韵美也在“四善”“九德”中。《太古遗音》对良材的描述,苍、松、脆、滑为“四善”。《太音大全集》卷四中载有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为“九德”, 讲究古琴的细腻委婉,丰厚宽宏,松透圆润,深沉苍古,甜润细腻。明代徐青山所著的《溪山琴况》有二十四则,从格调、音质、运指和乐曲等方面提出了古琴美学的论述。中唐和宋以后的琴曲,如《潇湘水云》《忆故人》等琴曲,则体现的是对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追求。古琴的音色古朴、清微、旷远、苍茫,宁静致远也不失浩然正气。
三、古琴之美在于琴人
(一)上古先贤与琴的传说
从古至今,中国与古琴相关的琴人故事,若加上神话传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淮南子》[刘安撰]中有“神农氏作琴”。《琴清英》[扬雄撰]中有“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琴操》[蔡邕撰]中有“伏羲造琴,宣情理性,反其天真也。”《尚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相传《禹操》是大禹在治水时,见河水泛滥,心有所感而作。神农、伏羲造琴,尧、舜、禹作琴曲这些传说,虽无有力证据,但它却把古琴文化与中华文明联系在一起,足以说明了古琴厚重的文化渊源。
(二)君王以琴治天下,圣贤弹琴以修身
名家杂论里有“文王兴周,鸣琴而治”,说的是周文王以礼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史籍记载中就出现了很多琴师,如钟仪、师旷、师襄子(孔子的古琴老师)等。在春秋时代,琴就是文人雅士都会演奏的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古琴常被称作“文人琴”,当时凡是读书明礼之人,包括古代的“士”“君子”等,多有着与古琴的故事。当时“知音”二字最好的诠释,当属于伯牙与钟子期,《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文末言“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魏晋时期有名的“竹林七贤”中,阮籍与嵇康擅长弹琴。相传阮籍嗜好喝酒,为人狂放不羁,憎恶世俗礼教,创作的《酒狂》是受许多琴人喜欢的一首琴曲。嵇康因遭陷害而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直至刀起头落,人死曲不散。《礼记》所载“士无故不撤琴瑟”,反映了琴瑟与文士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
四、古琴美学思想在儒、释、道思想中的体现
(一)古琴美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在周代礼乐制度的背景下,音乐要服务于政治、礼法。古琴位列于“八音之首位”,被赋予了用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重要作用。《白虎通·礼乐》中曾点评“琴者,禁也。”强调了古琴在古代文化中的教育作用,即通过音乐来规范和提升人的道德和行为,以达到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西汉时期文人追求雅乐,古琴被视作雅乐之器,雅乐乃“中正平和”之音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论道:“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 。”上古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而古琴以五音为正调。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谓之正。正直、圆通也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古琴的构造与象征意义上,同样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君臣有别、上下有序的思想。
(二)古琴美学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体现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所以很多琴曲表现的是自然的主题,曲名就是自然的山水画,如《高山》,就给人一种巍峨壮丽、雄伟的形象;看到《流水》就自然而然想到潺潺流水,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缓宁静;看到《阳春》,脑海里便浮现出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情景;看到《白雪》,脑海中则立马出现银装素裹、天地一色的画面。通常古琴演奏追求“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清”是在于古琴的音韵优美,音色纯净,情调高远,气质清雅,表现出一种流畅、清朗与清峻的意境。“微和淡”在音乐表现是指曲调平缓、疏简,没有喜怒哀乐明显的起伏波动。“远”是通过精神气质实现的艺术境界,清亮绵远,意韵悠长。时而表现神游万里、玄妙莫测之感;时而表现出岑寂清净之境。古琴的“散、泛、按”三种音色分别视为地音、天音和人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古琴美学思想在佛家思想中的体现
佛家讲虚空、顿悟、澄明之境。宋人成玉认为“弹琴和参禅的道理很相似,经过长久的岁月磨练,在某一瞬间恍然大悟,所有的困惑自然而解。”通过顿悟,从弹琴中悟出人生道理,看淡万物,超越尘世,对事物的理解达到最佳的境界。相传伯牙向成连先生学习弹琴,三年学成,但伯牙却不能体悟其中的情感。于是成连便把伯牙放于东海的蓬莱山,撑船而去,十日不归。伯牙悲伤后顿悟,于是取琴作《水仙操》。明人李贽也有“声音之道要与禅通”之说,弹古琴首先要净指,除去一切邪音、杂音。王维在他的诗《竹里馆》里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认为弹琴如参禅,坐在幽静的竹林,映着皎洁的月光,弹着弹着,生活就成了诗。
结语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直以来,古琴的琴道、琴学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和审美,它融合了儒家的中正、平和之美,道家的恬淡、幽远之意,释家的虚空、澄明之境,体现着中国特有的音乐审美哲理。古琴这一门古老的艺术将继续与中华文明一样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①〔瑞典〕林西莉:《古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②〔荷兰〕高罗佩:《琴道》,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中西书局,2014年。
③朱长文:《琴史》,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
④徐上瀛:《溪山琴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
⑤李祥霆:《古琴综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⑥许健:《琴史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⑦吕伟涛:《坐上琴心》,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
⑧王孺童:《古琴曲溯源》,广西: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14年。
⑨丁承运:《国图公开课之古琴》,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a7Hh?p=28&vd_source=50d9e6dcdcdd92ed1f6cf3bb7794531d)。
作者简介
周琼,绵阳市安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音乐。
责任编辑: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