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2023-03-14周秋莺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然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频频出现,给高校育人任务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对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策略,希望对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当今,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发生深刻变化、任重道远。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给高校育人任务带来了挑战,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不容乐观。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遇到诸多压力,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就业等。这些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如情绪持续低落、兴趣缺失、自我否定等。长期负面情绪的累积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此外,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成为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且抑郁症复发的概率高,因此需要高度关注。

一、心理危机概述

1954年,美籍心理医生G.Caplan 首先给出了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的概念:所谓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困难时,由于自身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身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无法处理当前的困难,或指超越了个人能力范畴而形成的暂时性心理健康问题[1]。按照美国心理医生布拉默(Brammer)的看法,心理危机大致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第一种是情境性危机( situation crisis),如交通事故、被绑架以及亲人意外死亡等对心理有巨大冲击的应激性事件;第二种是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 crisis),例如高考失利等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无法处理的挫折;第三类是存在性危险(existential crisis),如生活孤独、就业困难等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矛盾与不安心理[2]。

心理危机的识别标准主要有三点: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承受水平明显下降[3]。

二、案例概况与分析

(一)案例概况

小明,男,22岁,家庭经济困难,与家长关系不好。高中时得知生母另有其人且早在其1岁时便与其父亲离婚远走,至今未有过联系。此事对小明打击很大,导致其与家人关系更加僵化,节假日不回家,直至断绝经济来往,自此经济便成为困扰小明的又一大难题。在双重压力下,小明选择自杀。第一次自杀,小明借酒精麻痹欲跳楼,因怕疼,放弃。第二次,小明选择吞食过量抗抑郁药物自杀,因发现及時,被第一时间送至医院洗胃,无生命危险。事后,小明偶有在厕所抽烟、锤墙等行为,不良情绪仍旧持续。小明家长电话时常联系不到,对小明关心也不多,对其自杀行为有诸多不满且不乏指责。

(二)案例分析

一般情况下,持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意识缺失、对事物失去兴趣,且往往伴随着失眠、焦虑、自残等行为,都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形式,遇到这类学生需重点关注。小明两次自杀事件均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治疗抑郁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案例中小明经医生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精神障碍,需接受正规医院心理治疗,同时辅以心理疏导。

根据小明的具体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原生家庭的不重视、经济困扰、对未来的焦虑等都在无形中促成了小明的自杀事件。我们在对小明进行疏导式谈话中发现,小明与小东的关系特别好,有共同爱好,喜欢畅谈历史。我们又与小东进行沟通,希望通过小东找寻小明极端状态中的突破口,同时向小东持续了解、跟踪小明的有关情况,以防自杀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在小明的原生家庭中找突破,通过沟通发现小明对亲生父亲有过度的敬畏感,打心底顺从、听话,想成为优秀的孩子,但父亲对他的言辞失望与否定更多。小明始终认为自己不是父亲心目中的优秀小孩,各方面都不突出,以后肯定也没什么出息,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中,生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无力感,最终导致轻生。

本次危机事件处理,主要从问题评估、制定计划、实施阶段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入手。在问题评估阶段,多方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处境,包括原生家庭、在校人际关系、情感、学业等。经了解小明学业成绩优秀、不存在情感问题,其主要困扰来源于原生家庭、经济以及对未来的慌乱无措,没有诉说和发泄情绪的窗口,且不知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初步制定了两个计划:一是初步化解小明当下存在的激动、悲观情绪,逐渐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二是转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在实施阶段,采用认知情绪疗法,让小明了解自己在亲情中的现实问题,正视现实,寻找合适的方式正确面对现实,确保小明能够有勇气克服困难。考虑到小明对家庭关系的依赖,以及学校环境对他的刺激,建议其回家就医调整身心状态后再返校复学。针对经济问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生源地贷款等方式来解决。结果反馈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就医、疏导,情绪稳定,返校期间在小东的陪伴下、班级同学的关心关爱下生活也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并按时复诊。一个学期后,小明经多方考量选择休学调整身心状态后再返校复学。

三、由点及面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复杂,教师专业团队紧缺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从事或者接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相关专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前期的预防干预工作,在面对危机事件突发时有条不紊、最大可能地挽回局面,这就需要专业教师队伍的支持。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第一时间寻找的是辅导员,辅导员虽对学生熟悉、了解,但并非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对于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苗头没有足够的敏锐性,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也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做支撑。高校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也对辅导员进行了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但效果不明显。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复杂、出现的方式各异,在真正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的非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无从下手,因自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不知该如何应对、更不敢轻易应对成为常态。

触发学生心理危机生成的因素很多,如学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对未来的焦虑不安、升学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缓解,再夜以继日的累积,都将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源头因素。现当下,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发生与解决。学校心理中心的建立是规定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给予相关心理知识方面的专业支持,但学生有心理问题后去找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专业疏导的很少,他们更愿意向带班辅导员、向学院的教师求助。面对这种情况,每个学院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极为有必要,同时辅之建立学院心理疏导室,营造良好的谈心谈话环境等,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

(二)学生情况复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工作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渐取得发展、迈向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但是,受社会动态变化、网络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影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各式各样,难以用一套理论应对所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等都能成为很大的难题;大学生往往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经验不够,加之网络的高速发展,片面快餐式的知识获取,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认知容易出现偏差,且他们遇事容易冲动,情绪不太稳定,在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也更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多重

困难。

面对学生复杂的情况,高校更应该组建一支专业背景强的专业团队来解决相关问题,并对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教师、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以更好解决问题。

(三)家校联系、社会联动不够紧密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4]。不同家庭类型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方式、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重视程度、爱的程度以及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等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可知,造成小明自杀行为发生的主导因素来源于原生家庭,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小明存在严重的自我否定心理、害怕被抛弃、对未来生活的焦虑不安,导致生活中稍稍一点困难都能压垮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5]。”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危机性问题,学校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不仅需要家庭的帮助,还需要社会中的第三方机构的帮助。结合具体案例,小明经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精神障碍,这种情况一定要转到正规医院进行持续治疗,再辅之心理疏导、家校合力,以帮助学生共渡难关。

四、经验与启示

大学生活有别于学生以往的求学生涯,学生在大学拥有更多的自由与选择,但同样意味着他们要开始独当一面、自己作决定。当下,独生子女占比较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极强的年轻一代在进入大学后,就有可能面临着适应性、人际、情感、学业等各种问题,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自卑感、失望感、焦虑感、恐惧感等情绪,这些都是产生抑郁、自杀等问题的原因。因此,高校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心理摸排工作,关注学生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一)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信息跟踪反馈机制

心理方面的疾病,例如抑郁症,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高,且存在持续时间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且要尽早、可持续、面广。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心理普查的工作,对新生、学期初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排查,筛选重点关注学生;结合“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反馈机制,持续跟踪、记录问题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针对重点危机预警学生,应安排1~2名信息员(室友或好朋友),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对该生进行重点关注,定期汇报学生的状态,带班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定期谈心谈话。

本文案例中,小明两次自杀发生现场均有学生在,且舍友均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反馈给教师,这就为第一时间抢救赢得了时机。因此,心理危机事件的影响重大,但尽可能做好日常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有可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二)借力发力,构建育人合力

学生的情绪稳定与否,会受到家庭、朋友、學校等各方面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遇到重大困难时,60%的情况下可以靠自身调节,40%的情况需要借助社会支持系统去寻求力量。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6]。因此,高校需带头发力,带班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学生与家人、同学、教师多沟通,努力走出去建立社交圈,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去寻找志同道合的好友。此外,做好家校联系,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积极应对;做好社会联动,充分利用网络社会心理专业资源,借力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构建“家-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积极面对生活。

(三)培养自我认同感,增强抗挫能力

据本文案例,小明处在原生家庭的环境中,形成了自我否定心理,当他又遇到经济、未来就业压力等问题时,根本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无力应对困难。这种情况下,首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获得精神的满足;其次,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作用,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推送与抗挫能力相关的信息和案例,让学生在相似的案例中获得精神支撑,增强抗挫能力同时获得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常识,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本领。

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多关注、关心、引导学生,同时做好家校联系、与社会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掌握正确的行为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唐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教师,2023(16):9-11.

[2]邹爱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西部皮革,2016,38(18):136.

[3]颜志强,李珊.共情和抑郁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3):424-430.

[4]何秀兰.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3):149-151.

[5]宋双.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科技信息,2010(18):51.

[6]王蒙蒙,任尚福.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J].心理月刊,2022,17(21):215-217.

作者简介:周秋莺(1993— ),女,汉族,福建连江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