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14马其坤张冬梅李步先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工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马其坤 张冬梅 李步先

[摘 要]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教育部提出“新工科理念”。文章重点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助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随着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复合型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为了紧跟时代发展,2017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体的高职院校,也在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目标在于培养出可以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工科人才,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科技发展、促进产业升级[1]。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随着“新工科”发展战略规划稳步推进,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积极对接区域行业企业,结合新工科建设根本任务和岗位任职能力要求不断探索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机制优化等方面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2],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轻视人才需求社会调研与专业论证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还不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及时跟随社会发展岗位能力需求、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些势必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产业新技术发展,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工科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但由于对学校服务的产业和产业链调研及分析不深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对现有教学组织和专业课程的重组,并未深度融入服务面向产业,形成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因此,必然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有诸多重复等问题,亟須进行模块化设计与整合。另外,由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更新落后于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不能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尚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岗位能力需求。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3]。高职院校的重要特点就是“校企合作”,但现实情况是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上明显存在着不足,缺乏参与全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产教融合”的实质性协作平台尚不健全,行业、企业等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监控评价等都尚处在较浅层次,缺乏真正意义的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合作项目。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是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高职三年级学生都要走进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疏于与实习企业沟通,校内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跟踪指导,使顶岗实习质量和效果达不到预期。

(四)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深入,诸多行业都在进行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但仍然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4]。现有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不足,大多专业缺乏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无法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仍亟待提升。

(五)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考核评价作为衡量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必然会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产生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各类专业评价机制发展不均衡,考核评价主观性因素影响大,行业企业、社会第三方组织等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度不够,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六)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不高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进步明显。根据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全部建立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也都开发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5]。然而,高职院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深化,新工艺技术不断更新,数字化资源更新缓慢,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外,很多学校还是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资源种类单一,高互动性、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数字资源数量较少,只是将资源应用在教师备课、布置作业和线上考试等环节,造成信息化教学系统利用率低,推广应用机制不够健全。还有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功能开发不完善,资源共享率低等问题。

二、新工科发展战略规划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落实新工科发展战略规划,高职院校应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基础和特色优势,加速向类型教育模式的转变,更好地落实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提出六个方面的创新改革策略:

(一)优化专业设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发展与应用,高职院校应该紧密对接产业,更加深入到周边经济区域对相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港口物流等唐山重点产业,紧密对接中车唐山公司、首钢京唐、亚洲时代等行业龙头企业,准确把握相关岗位职业任职能力新要求,规划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凝练自身专业特色,有的放矢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优化毕业生毕业条件。

(二)落实“三教”改革,加快专业课程有机整合

按照认知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接岗位(群)需要,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评价。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重构,并融入行业技术发展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能。课程的整合和优化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将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标准及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开发与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普及推广面向真实生产任务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教材改革要紧盯产业新技术升级需求,结合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等要素,编制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并配套开发微课、动画、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6]。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体系内部的资源共建共享。

(三)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生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合作办学,校企深度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各自在职业教育和产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依据产业发展及人才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开发教学项目和课程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效变革;搭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平台,打造校企合作新高地,共同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在科研攻关、专利申请、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共同支持“1+X”书证融通建设,将行业企业相关标准及要求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享共建优质课程资源,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不断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团队整体水平

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成长化的要求,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新趋势,在教师选聘、管理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完善教师引培并举机制,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建立“双向流动”互聘机制,加大对区域行业企业精英人才聘用力度,柔性引进和培养在行业企业有权威、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健全教师岗前培训、入职培训体系,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精密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质瓷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激励专业教师利用自身专业背景和优势特长开展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服务型转变、从技术应用服务向技术创新服务转变。

(五)健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考核评价主体上,吸纳行业、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考核评价方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实施全过程性客观、综合评价。建立过程式评价和终结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式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积极推进学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和内动力。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运用学院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评价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提升考核评价效能。

(六)建设智慧型教学课堂,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软件平台等基础建设,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发挥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交互等现代信息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建设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多开发融入VR、MR等智能技术的体感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资源,加大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力度,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案。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动车组检修技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1+X证书”课程为重点,建设优质共享的在线精品课程,鼓励与引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

结束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加快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岗位需求,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产业需求要求相契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门超,周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表征、症結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3):45-51.

[3]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12):34-39.

[4]黄海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5):67-74.

[5]张翠云.河北省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6]崔发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8):97-103.

作者简介:马其坤(1983— ),女,汉族,河北霸州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化工工艺与设备,职业教育教学等。

张冬梅(1981— ),女,汉族,河北赵县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李步先(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项目编号:JRS-2023-3167);主持人,马其坤。

猜你喜欢

新工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