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精神与感知体验:现象学视角下城市传统街巷的生活呈现

2023-03-14史明宇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生活世界

[摘 要]为解决现今城市化过程中新移民大量涌入,城市老旧街巷更新中存在的传统感、生活感、人情味失落,城市生活历史传承记忆得不到延续等问题,本文以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对传统街巷的保护性开发为例,从现象学的视角诠释南京的传统街巷,从场所精神与感知体验两个方面对传统街巷场所精神流失,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断、生活体验感不足等问题进行解读。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居住者以及外来的体验者来说,保持原有的生活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呈现生活世界的面貌,才能打造具有历史延续、生活传承、丰富有趣的宜居家园和城市历史文脉。

[关键词]传统街巷;去居住;场所精神;感知体验;生活世界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传统城市的老旧街巷中,从“房屋”到“院落”到“巷弄”再到“街道”,呈现出一种从个人到社会的生活空间格局,街巷作为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基本单位,串联着整个城市的各个功能板块。随着现代产业和外来人口的迁入、发展,这些传统街巷中生活的人们要么选择移出传统的居住地,要么随着当地街巷的改造,使自己原先的生活方式而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运动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这种背景下,人們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特征,社会各界对城市传统街巷的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城市的传统街巷实施保护性开发政策,典型的如南京的夫子庙—老门东街区。城市的传统街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因此,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和感知体验。在快速的城市化运动中,原先城市老旧街巷中所存在的传统感、生活感、人情味都逐渐迷失在商业化的城市改造中,如何传承这些传统街巷的场所精神,使城市生活历史记忆得到延续,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城市传统街巷的现象学诠释

(一)传统街巷的概念

街巷,在我们日常的印象中,一般就是指城市里的街道和小巷子。本文在借鉴日常经验和部分学者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传统街巷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和精神风貌的城市生活和交往空间。

(二)传统街巷的形成

中国传统社会中,自春秋战国开始,基本上城市的空间格局都是实行里坊制。在这种里坊制城市空间格局中,城市一般是由若干个里坊组成,里坊和里坊之间的道路一般称为“街”,里坊内部的道路称为“巷”。隋唐时期,由于里坊的面积大大增加了,在里坊内部也存在着比较重要的主干道,如坊内开辟“十”字形状的主干道,称为“十字街”,里坊内部的更小的支路称为“曲”。宋代以后,随着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增强,中国传统城市逐渐拆掉里坊的坊墙,里坊内部的建筑直接面向城市的街道,这样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逐步演化成街巷制了。由于中国建筑格局充分考虑到通风、阳光等环境和风水的需求,原先里坊中的巷子一般是东西走向为主,这样可以沿着巷子建造大门朝南且南北通透的建筑或住宅。宋代以后元朝、明朝和清朝基本沿用了这种宋代“街坊制”的城市空间格局,其“街”和“巷”的称谓一直沿袭至今。

(三)传统街巷的“场所精神”和“感知体验”

舒尔茨(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指出了“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创造”的本质关系。舒尔茨认为,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就“现象”而言,场所“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其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1]。梅洛—庞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提出以身体体验作为感受生活世界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不能简单机械地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哲学思想去理解,更应该亲身体验,寻找到最原初、最真实的知觉”[2]。

在城市的传统街巷中,其场所精神就是城市居民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居民对自己所生活地方的认同。居民和生活的场所是每日互动和交流的,具有特殊的情感。在城市的更新和改造中,我们要尤其注重保护传统街巷的场所精神,除了要保护好传统街巷的历史物件和传统建筑等看得见的物质遗存外,我们更要去发现、保护传统街区的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符号、历史脉络等看不见的精神遗存。无论物质遗存,还是精神遗存,作为生活在这些传统街巷中的居民是能够感知到的,并且每个人由于生活阅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人们的这种感知体验也是不同的[3]。

三、现象学社会学视角下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的生活呈现

(一)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的空间呈现

南京在文化上属于江南地区,在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战乱,中国北方人口大规模地向中国南方地区迁移,这个时期南京地区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政治中心,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导致了中国北方人口大规模地迁往南方。这使得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人口大南迁,促使江南发展更为迅速。宋朝的“靖康之变”中,宋室南移又一次使得北方人口大规模迁入南方地区,此后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的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主要经济中心,而南京则扮演了南方政治中心的角色。

南京城水系发达,结合发达的商业和文化,以南京夫子庙为中心的地区形成了以水乡为特色的传统城市街巷。南京老城区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浪潮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现代南京城市风貌,但南京绝大多数老城区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风貌都遭受大规模拆迁改造,大多数传统街巷都消失在城市大发展的潮流中。至今,南京只有城南的夫子庙—老门东等部分传统街巷得以保留,但其商业化的氛围也使得仅存的传统街巷岌岌可危。南京的夫子庙—老门东(广义上包括南京整个老城南的街巷体系,甚至还包括城墙下的护城河、东水关,城墙内的水街、白鹭洲等)街巷就呈现了水乡街巷的多样类型。

(二)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的场所精神

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的场所精神其实就是展示了特有的面貌和街巷的“风味”。其中,该区域传统街巷最典型的就是“十里秦淮”两岸,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他对这种“前靠街、后临河的秦淮河房的描述。这些河房鳞次栉比,虽然统一采用的马头墙,但是,在不同的街巷里,又勾勒出马头墙与屋顶、飞檐不同的天际线。这种河房、街市与秦淮河共同构成了夫子庙—老门东“一水二街”的传统街巷空间布局。这里的“一水”,指的是进入南京城墙(通过东水关)内的秦淮河;“二街”,指的是秦淮河南、北河岸边的河房后面的街巷。例如,秦淮河的南岸街巷,就有船板巷、钞库街、大油坊巷、柳叶街、钓鱼台、大石坝街、金陵闸等街巷相互连通。秦淮河的北岸街巷,是由贡院街、徐家巷、玉带巷、糖坊廊、钓鱼巷、牛市、信府河、桃叶渡等街巷相互连通。两边的街巷夹着河房,两岸的河房夹着秦淮河,它们共同形成了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空间格局,是南京的特色标志,从历史上看一直沿袭着明清时代的南京老城南的市井生态——十里秦淮、十里长街、十里河房[4]。

在这片区域中,一个小小的建筑,或者一块小小的石碑的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南京人将它称为“桃叶渡”,它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民间传说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的河岸边栽种连绵的桃树,在春天每当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桃叶被吹落到秦淮河的涟漪上,船夫看漂浮的桃叶,笑着称此渡口为“桃叶渡”。这样的地名在南京有很多,同样的地名,传说也很多。关于桃叶渡的传说,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著名书法家,他有个爱妾叫“桃叶”,他们感情很深。每当爱妾桃叶出门时,王献之经常去渡口接送,而且为此写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该渡口名气越来越大,在人们的传诵中,此渡口就被称为桃叶

渡了。

像桃叶渡这样的地名传说,在南京的传统街巷中不胜枚举。它们就如一个个南京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浓缩了南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既塑造了南京传统街巷的历史底蕴,也被人们赋予了相应的传说和意义,人和街巷共同形成了特有的場所精神。

(三)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的感知体验

现象学以自己的身心感受作为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空间、居住和生活的意义。对于人和他生活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用客观的实证科学理论去验证,也不是用主观的某种哲学思想去解释,而是站在主体和客体互动(或者说是互构)的角度上,去体验主体最真实的感知。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比较抽象,但通过下文的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在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传统街巷中,虽然从表面上看,其传统街巷的物理城市空间就在那儿,但对这些传统街巷的历史遗存了解程度不同的人,他们在其中的感知体验肯定是不同的。就算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知识积淀程度的加深,他对这些传统街巷的感知体验也是不

同的[5]。

人们的感知体验是多方面的,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以听觉为例,例如一名游客走在南京市夫子庙—老门东的传统街巷中,他时而会听到身旁秦淮河水流的声音,时而会听到秦淮河中画舫驶过的声音,时而会听到导游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说话声,时而会听到饭店茶馆里聊天说话的声音、街边商铺买卖吆喝的声音、小孩嬉戏打闹的声音、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随着在街巷的行走和移动,不但周围的街巷景色会发生变化,周围环境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行走在这样的传统街巷中,你会觉得周围的声音和你所处的街巷环境融为一体,这些声音会让你感觉到放松,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觉得是某种噪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街巷中发出的声音,是基于传统街巷的本身空间格局、功能以及生活在传统街巷的居民、在传统街巷谋生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外来的游客等共同与传统街巷发生互动时产生的,这种声音的产生离不开传统街巷的环境。人与传统街巷产生互动,形成了与传统街巷和谐共生的声音环境,也体现了传统街巷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6]。

在南京老门东,它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渊源。老街老巷青砖黛瓦,小巷道深处是老南京的记忆。走进门东,可以感受到岁月悠长的气息,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和烟火。在老门东的老街旧巷,会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诗意。走在老门东的街巷中,除了前文列举的声音感知,人们的身体其他知觉也在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且不同的人感知也是不同的。例如,来自江苏水乡苏州的游客可能习以为常,而来自西北干旱地区的游客可能惊讶于这儿的小桥流水

人家。

总的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世界,并不是哲学上那么容易区分的主观世界客观的世界。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教育环境也是不同的,还有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的不同,同样的传统街巷,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感知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街巷,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带给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的、丰富的感知体验。从这种角度考量的城市传统街巷的更新,才是受到人们欢迎的。现在很多地方的城市更新改造,简单粗糙,单一的商业氛围、单一的招牌样式、单一的颜色格调,让人觉得丑陋无比,心生厌恶,这就是没有考虑到街巷空间格局对身体知觉的影响。因此,场所精神和感知体验的考量,为我们保护城市历史街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借鉴[7]。

结束语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诠释南京的传统街巷,从场所精神与感知体验两个方面,对传统街巷场所感流失、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断、城市生活体验感不足等问题进行解读。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居住者以及外来的体验者来说,保持原有的生活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呈现生活世界的面貌,才能打造具有历史延续、生活传承、丰富有趣的宜居家园和城市历史文脉。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中,常识经验总是以物理学的空间观念去观察和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周围空间环境,却没有体察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作为有着意义基础的生活世界。因此,本文尝试从场所精神和感知体验的现象学视角去解读传统街巷的意义所在,以及呈现一种从个人到社会的生活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希尔兹.空间问题:文化拓扑学和社会空间化[M].谢文娟,等,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2]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卢岚兰,译.桂冠图书出版,1991.

[3]布尔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4]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17.

[5]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22.

[6]舒尔茨.存在·空间和建筑[M].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尚林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史明宇(1976— ),男,汉族,安徽无为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老年社会政策。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生活世界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