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2016-02-26石勇

南风窗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张老师意义

石勇

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

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

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和还没有的一切的关切。我们希望能够“保卫生活”,并探索它新的可能性。

经过这些年来社会心理的酝酿、嬗变,在一种疲惫的氛围中,退回“生活”里去找安慰、价值和意义,已经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2016年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点。生活,是我们跟自己、跟世界关系的一个转向。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这样的一个“生活世界”里,当然还是少不了会有“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但却跟“经济生活”、“娱乐生活”更紧密地融在一起。

回到生活那儿

我准备先讲一个故事。故事往往是一个隐喻,也能透露出蛛丝马迹。

主角是一位大学老师,张老师,70后。我和他认识6年了。

张老师教的不是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肯定是要对政治社会经济世界发表意见的学科,而是物理这样的纯理工学科。这是一门可以不和“人”的世界,而只和物理世界打交道的学科。理论上,他应该只在那个学科体系,在他所在的大学中存在,对公共领域不太关心和介入。

这有点类似,有的家庭妇女可以对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在看新闻的意义上关注,但不会花时间精力去参与,去希望改变什么。“家”是她的生活重心,是意义的来源。

但在过去,张老师还是颇有人文情怀。他不会写文章对这个社会发表评论,但私下里,在和人聊天时,还是颇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在看新闻时,他也不仅仅是去“知道”一下最近天下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而是思考: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我和他的一些交流中,本来我说的只是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腰酸背疼腿抽筋,吃火锅时怀疑有地沟油,人在城市这个“生活圈”生活,身体肯定不如在乡村健康,但他比我还要“职业”,马上顺着这个逻辑说到了整个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对健康的影响,人们突破道德底线来减少经营成本(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城市集中体现了“现代性”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然后,脸上浮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表情。

我注意到,在2015年股市下跌,“国家队”救市,以及政府不时降息降准(救房地产)的那段时间里,张老师慢慢有了变化。他在广州。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出来喝一杯?然后一起看下电影?老婆出差了,有点孤单。”我有点吃惊,他何时有这样的生活情怀了?但答应了。

在一起时我看到他情绪低落。我想不是因为他炒股损失,他不沾这个。也许是对很多东西感觉到无力。而在这种无力中,也许只有和家人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一下小日子,才能抚慰他。这是我的直觉,但事后证明是准的。

2016年春节期间,我和张老师又聚了一下。这一次,我们仍然聊到生活问题,但他已经不是顺着逻辑往宏观上去挖,往影响到生活的“外面”的政治、社会、经济、道德、文化层面去挖,而是去往生活的内部去挖,往生活所具有的那些内容去挖。他说自己定期跑步,很注意哪儿有好吃的,很关注最近上映了什么电影,还关注广州玩无人机的技术达人,有些话题已经超出了我的关注。我注意到,他已经退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我开了一个玩笑:“你现在不会是只注重个人小情调,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了吧?”

“当然不是。我是社会精英,肯定要看你们《南风窗》,知道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和可能会发生什么。”他对我神秘地笑了一下。

我理解他的意思:关注,要知道,但不会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介入。

张老师是编制内的大学老师,他的生活不会受到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换句话说,“编制内”提供了对他的生活的一种庇护。

他这样的人都退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其他人更是如此。事实上,生活问题一直占据了中国人的重点,只不过,在过去,可以影响到生活的那些问题,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被调动起来超越在了生活之上,使得生活本身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略。张老师的退回生活,是一种集体选择的映射。

当然,占多数的人不像张老师那样,可以稳定有序地过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仍然受到生活之外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

变化还是可以捕捉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曾经描述过几千年来哲学的一系列转向。

这个转向很清晰:形而上学→知识论→语言学→道德(政治)哲学。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路径?逻辑是这样子的:一开始,人们对这个世界很好奇,要追问“世界是什么”,于是,有了形而上学;当“世界”本身说不太清楚的时候,就有理由转向研究“关于世界”的知识;当知识问题的理解出现混乱,很多语言误用时,就必须清理“表达知识”的语言;以上都是要寻找“真理”,但当人们发现,“世界/知识/语言”这个系列终究没有触及最要命的生活问题,就会从关心“真理”转向关心“意见”。“意见世界就是政治世界,当然,同时也是伦理世界。”

中国社会开始转向“生活世界”,有点类似。当然,它远没有哲学那么抽象。

先做个测试吧,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啊,应该怎么过才有意义呢?”

90后一定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直觉是,这是一个很老的,看上去很幼稚的问题。确实如此。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话语方式,人面对这个世界时,他和自己,和世界想要建立怎样一种关系的最自然的发问,60后、70后最熟悉。那个时候是要在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但现在,生活如果舒服,本身就是意义。

讲现在的事情,还要扯过去,似乎意思不大。但为了看得更清楚,我还是要把目光拉长一些,从改革开放前开始吧。我发现,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社会在不断的转向中,有很清晰的关键词:革命→人生、理想→赚钱→生活。生活这个关键词,只是才开始去显示它的号召力。

如果问一句:为什么要革命?革命者们会这样回答: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自由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生活”是我们干很多事情的依归。

改革开放前,“革命”是最重要的一句口号。那个时候人们过的是“政治生活”,它超越于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在吃饭穿衣、休闲玩乐的“生活”之上。主导性的思维定势是:只有“革命”才能保卫、拓展美好的生活。因此,很世俗的那种生活的意义,往往被遮蔽了。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了。他们发现,有些东西,不仅没有解决过好生活的问题,甚至会抽空生活的根基。他们从“政治生活”中撤了。

但人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回到生活。当那种生活发现没有意义后,他们的思维并不是生活本身就是意义,而是再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于是,从政治走到了文学、哲学那儿。“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没有意义的生活只不过是活着”之类表达引发人们的共鸣。那是一个把目光投向人类的精神领域,赋予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时代,纯真的、美好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很快就结束了。1992年后,另一个漫长的时代到来,那是“赚钱”的时代,它到现在仍没有结束。

逻辑是:人们发现,用文学和哲学之类去赋予生活以意义,还是太虚了,这种虚的生活不堪一击。生活还是实在点,“好生活”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有钱。有钱了,才能享受,才能在心理竞争中形成对别人的心理优势。

但去赚钱的生活,仍然是把精力、关注放在了对世界的思考和行动上,仍然是在离开生活。于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困惑中,人们需要重新去思考,需要抚慰。而生活本身正是治疗疲惫的良药,也是意义的来源。

时代因此转向。人们需要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再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活世界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判断:随着我们向生活世界的转向,跟生活有关的很多东西会获得更多关注和商业机会。比如休闲旅游,比如娱乐节目,比如电影,比如体育,比如医疗,比如心理咨询,比如社区、社群的新建构和营销。生活世界会慢慢地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就像水一样,不往这边流了,就往那边流,而可能发现,往这边也挺不错,在这个方向上,水还可以流得更远、更广。

生活世界的转向,大致在3个维度上展开。

第一个维度是生活世界的前提问题。要过好生活,得有一个好身体啊,心理不能痛苦啊,得有维持生活过得下去的经济能力啊,诸如此类。这个前提问题,背后对应着这个社会的焦虑,跟“有毒食品”,跟环境污染,跟心理问题,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

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吃喝拉撒休闲娱乐如何?如何跟家人相处?去搞点什么兴趣爱好才高大上?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更能构成自我认同?这个维度,将获得更大的扩展空间,因为过去所说的生活的意义问题,已经变成现在的内容问题,享受既定的内容,扩展内容,就构成了意义。

回到生活世界的背后是一种疲惫,它需要放松。

第三个维度,是“保卫生活”、“提升生活”。哪些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风险和机会?这个维度,跟社会宏观上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前面所说的张老师关注这些东西,跟我开玩笑表示肯定要看《南风窗》,去知道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和可能会发生什么,是社会精英的基本意识和素养,但即使一个人不是社会精英,对这些东西的关切也是跟他的心理和利益相关的,因为他的生活跟这些东西是同构的。但是,从生活出发去关注,和让它们超越于生活之上,是两个概念。

我在文章开头说过,在我们转向的“生活世界”里,当然少不了会有“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但却跟“经济生活”、“娱乐生活”更紧密地融在一起。这个意思是,生活世界的关键词将由“人、钱、玩”构成。政治层面对生活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既定的预期,不再具有不确定性。而在跟人、跟群体的关系中,一个人回到生活之后,会重新思考和自己、和家人、和其他人的关系定位。在赚钱时代远没结束(事实上,生活的基础问题也永远不会结束)而且心理上的竞争、社会竞争都加剧的背景下,生活的经济基础越发重要,因此生活问题会跟工作、赚钱、商业融在一起。而回到生活世界的背后是一种疲惫,它需要放松,因此从社会心理上来说,注定了它的很多内容是娱乐。

从阶层上来看,经过那么多年来的利益重构,阶层的格局已大致定型。而在阶层的认同上,也已经完成自我认同了。过去,中产阶层们,小资们,土豪们,都会用一些物质性的手段来找自我认同和社会对其自我的认同,但现在,他们更注重的是保有手上的东西,并且,看能不能提升,并传递给二代。因此,在阶层的认同层面,营造自我的氛围,取代了对自我的建构。而这个氛围,恰恰是通过生活世界来呈现的。

2016年,中国社会转向“生活世界”,它只是一个开始。赵汀阳曾经在伦理学上探讨过“可能生活”的问题,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的可能性去回应生活世界的问题,正需要去回答。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张老师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张老师喝茶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