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树”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研究

2023-03-14鞠慧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高职

[摘 要]文章从“危机树”理论入手,探析诱发高职生心理危机成因,确定心理危机预防管理的路径:构筑“三全四圈”高密度社会支持心理危机预警树轮系统,打造模块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体系,聚焦“优势视角”的心理危机预防实践取向。

[关键词]危机树;高职;心理危机;预防

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徐凯文博士通过对心理危机个案的回顾研究和临床经验,提炼了心理“危机树”理论:心理健康像一棵树,由树根(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信仰、价值观)、树枝(社会支持)、树叶(成就感、自我实现和资源)、阳光雨露(社会环境)组成[1]。

一、“危机树”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

(一)树根:家庭与依恋关系。原生家庭长辈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将直接影响个体性格形成、人际交往和压力应对。安全型依恋者更易积极自我评价并信任关心他人,不安全依恋(溺爱或忽视)会影响个体人格成长和完善。

(二)树干:信仰、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深层的心理建构和信念体系,指导调节个体思想行为。经济全球化使价值观多元化,为高职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空间,但因其价值观念未成熟,极易造成价值冲突和信念迷失,催化加速产生心理危机。

(三)树枝: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孤独感、无助感,调节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对高职生的抑郁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具有缓冲作用,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四)树叶:成就感和自身资源。个体都蕴藏积极的资源潜能,是自我实现和获得人生成就的重要力量。一些高职生面临问题时总采用自我逃避否定的应对方式,忽略从积极层面挖掘自身优势潜能和天赋资源。

(五)阳光雨露:社会环境。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国家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网络传媒等)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与不同系统环境互动不良极易造成心理危机。

二、基于“危机树”理论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

(一)构筑“三全四圈”高密度社会支持心理危机预警树轮系统

遵循高职生人际节点空间的“差序格局”、社会支持类型强度、心理危机预防阶段的规律,构建“三全四圈”的高密度社会支持心理危机预警树轮系统。

1.“四圈”

1)核心圈层(一级预防):包括非正式社会支持群体的家人、同学(学生干部)、朋友等,是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他们密切接触危机个体且相互保持联系,能最先察觉识别易感学生心态轨迹的异常信号并给予及时社会支持,即心理预警防线“第一守门人”[2]。学生干部(宿舍长、心理保健员等)经心理培训后,能对危机学生初步识别和预警。一旦发生危机,能及时联络亲朋好友,给予情感陪伴和物质支持,有效减缓压力源,同步上报班主任辅导员,做好信息收集、心理监护。

2)中坚圈层(二级预防):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任课教师等。他们与学生在教育教学、心理咨询中交往甚密,是信息收集反馈和心理预警中心,支持主导中坚圈层。一旦发生危机,在一级预防基础上评估信息,关注配合启动更专业心理指导援助,收集一手资料汇报预警三级预防圈層,动态调整心理预警方案,提供情感、工具、信息和评价支持,建立发展其人际支持网。

3)影响圈层(三级预防):包括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决策组、院系领导组、学工处、心理辅导站、教学、保卫、后勤、校医院等行政职能部门。为学生在管理服务层提供信息、工具支持,如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通过统筹协调和分配调遣,在危机时各司其职,降低学生自伤和伤人风险。

4)外围圈层(四级预防):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宣传媒体等社会力量,三级预防主动整合四级预防,共同对学生起到辅助协调的支持作用,提供工具、信息和政策支持等。

2.“三全”

1)全员参与:四圈层涵盖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并发挥家庭、社会、政府优势,从危机体原点向外辐射,织成全覆盖多元化的社会支持育人网,凝聚强大支持合力,在体系中大家同是体验者、助人者、收获者、成长者。

2)全方位匹配:根据最优匹配理论,只有当社会支持类型与危机个体的需求偏好及压力源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反之可能有害。当压力源不可控时(亲人离世)维持心理最重要为情感支持;当压力源相对可控时(学业问题),信息支持和工具支持更重要。因此,要根据个体需要和应激源特点精准定制有效社会支持,工具指导与能力提升相结合,陪伴支持与自尊认同相结合,让物质资助与情感支持相结合,主动求助和回馈社会相结合[3]。

3)全过程预警:第一,信息采集和心理建档:全覆盖的圈层式社会支持系统拓展了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的采集渠道,能及早发现潜在高危人群,让心理预警档案更有效更全面,更精确预警对象和范围。第二,危机监测和应激缓冲:社会支持成员能够密切了解预警对象心理动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对危机个体能进行初级预警,对压力源起到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第三,跟踪回访和预后恢复:社会支持在心理危机干预后起巩固作用。社会支持成员持续对危机个体提供工具、情感、陪伴和信息支持,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打造模块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体系

1.育心与育德相融合的普适性教育模块

1)提升危机防范意识为核心的安全教育与健康理念教育。第一,树立全员“居安思危”的心理危机防范意识。高校管理者要转变“重事后轻预防”的管理思维,重视事前预防工作;教职员工要保持危机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学生要重视危机防范和心理健康意识。第二,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危机的心理常识,了解心理危机的可防可控性。第三,宣传危机援助机构,指导学生获得支持的途径。

2)树立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与“三生”教育。“三观”教育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教会学生科学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多元格局中坚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树立生命责任、热爱感恩生活、适应和回报社会,使人全面发展为社会人。

3)培育科学、法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高职生因道德素养和法律观念淡薄造成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要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制宣传,通过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道德与法律专栏、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树立依法自律、依法维权的思想意识。

4)促进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主体自我教育是防范心理危机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第一,关注自我,主动识别预防。探究自身心理特点,识别心理失衡状态并主动调适;第二,转变认知,强化求助意识。个人努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学会积极求助;第三,完善自我,提升心理素质。积极学习解决冲突压力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学会自我“心理按摩”。

2.育心与铸人相融合的成长性教育模块

1)适应性和发展性教育。判断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两大重要指标即适应性及长效发展性。适应性教育更针对大学新生,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人生规划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等;发展性教育包括自我认知、学习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职业心理、挫折应对、自我潜能开发、支持资源整合、自助助人。长效发展性属于终极目标,因为学生对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充分适应是为推动自我发展。

适应性和发展性教育的实现路径包括常态教育,通过讲座、校园活动、网络媒体等对新生进行基础教育;合作教育,鼓励学生组建成长小组探索成长发展相关的焦点问题;体验教育,通过素质拓展、实践探索等互动方式,训练培养学习和生活技能;案例教育,挑选代表性心理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情景教育,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扮演角色,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育目的[4]。

2)矫治性教育。矫治性教育针对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职生的心理障碍分为:学习障碍、情绪和情感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等。首先,通过个人经历、病因及症状学、社会功能及心理测试等综合判析心理障碍。其次,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治疗,一般心理问题可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家庭治疗等方式进行专业心理治疗。

(三)聚焦“优势视角”的心理危机预防实践取向

1.“优势视角”的价值内涵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受问题心理学范式影响,更关注学生问题缺点而忽视其优势潜能。“优势视角”心理危机预防的核心是发现培养教育对象的优势潜能,发展和运用其积极品质与性格優势来抵御心理危机,实现健康成长。

2.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危机预防实践路径

1)重视、了解和推广优势理念,根植优势价值观。国家教育政策要倡导优势教育理念;全社会要营造适宜优势教育生长的环境氛围;教育工作者要实施符合优势原则的育人策略;学生要重视自身优势,增强优势意识。

2)发现、识别和挖掘优势能力,建立优势评估系统。第一,聚焦优势理论锚,观察勘验个体行为。“优势四线索理论”即本能反应、渴望、快速学习和满足;“优势三要素理论”即优异表现、充满激情、经常用。第二,依托优势识别器,实施群体科学测量。优势分能力和品格两类,“能力优势”检测量表涵盖多元智能检核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SWOT分析法等;“品格优势”检测量表涵盖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三维度性格优势量表、积极心理学简版优势调查等。

3)培养、发展和运用优势特长,成就优势人生路。

第一,紧扣积极育人目标,打造优势视角的心理课程套餐。通过课程研发和建设,打造具有优势视角理念的符合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心理课程内容要围绕“优势视角”增加积极幸福心理学、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内容,重点聚焦如何发现、培养和发挥积极品质和优势潜能。其次,通过专属优势课程套餐为学生构建VIP优势成长计划。入学初学校依托优势测评工具实施群体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优势集群和兴趣需求,建设适应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各年级专属优势课程套餐。

第二,融合优势核心要素,优化升级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围绕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抗逆力、赋权、希望、数字力量等,重塑心理健康教育框架。首先,提升个体抗逆力,夯实核心优势。抗逆力是核心内在优势,受挫时发展成长型思维,认识失败只是“暂时未成功”;通过开设人际讲座、素质拓展、朋辈互助等建立高质量人际支持网络提升抗逆力。其次,赋能数字力量,让微光点亮微光。“数字力量”是指个体置于相似问题的群体中会获得安慰和归属感,产生改变动力并避免边缘化。活动对象要具有同质性,贫困生团体、失恋团体等,具有共同经历的团体更能感同身受,获得归属和力量。再次,赋权与希望,激发内在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自己拥有掌控应对问题的能力,关注个体梦想希望。短程焦点解决疗法“目标”“例外”“一小步”,将解决问题转变成制订积极目标,通过榜样力量和设定标准,让学生在目标实现中感受成长[5]。

第三,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四维”(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互助联动运行平台。政府:政府与教育研究机构要为开展优势教育的研究、实践推广提供政策依据,构建符合国情的心理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心理保险机制。明确规定危机事件中师生的权利和义务,对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有明确保护;社会:学校引入优质心理服务资源建立专家智库,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网信、公安、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联动,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学校:利用软硬件资源,为学生优势发展提供个性化环境。培育优势教育工作团队,重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从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学术研究、社团建设、校园文化等激发学生发现运用优势;家庭:建立优势互补的家校沟通制度,家校达成优势共识,学校通过家校联系、网媒宣传、优势科普、家校互访等转变家长传统教育观念,发现孩子闪光点和优势波,培养青少年养成安全型依恋类型,提升心理危机下抗压能力。

结束语

心理危机树理论为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提供了新思路。高校要在把握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危机教育,搭建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高职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海骅,徐凯文,庄明科.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J].北京教育(高教),2014(3):19-21.

[2]康玉菲.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教育策略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

[3]陆娟,张方屹,宫火良.社会支持研究的新视角:最优匹配理论[J].保定学院学报,2021,34(1):115-120.

[4]王君璞.“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43(3):56-59.

[5]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55-64.

作者简介:鞠慧(1983— ),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危机树理论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43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预防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