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培养、精准育人”引领下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14郑述招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分类培养人才培养

[摘 要]当前,面对多元化生源结构及差异化学习诉求,传统的“同一专业标准化培养”已难以适应社会要求。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产业需求,探索“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精准育人”为核心的改革,为学生创设高质量就业、学历提升、创新创业等发展路径,配套模块化师资、优质实训空间、多元化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及差异化评价,有利于提升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分类培养;精准育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作为独特的类型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新阶段。一方面,高职招生从普通高考、自主招生、中高职一贯制、学徒制,扩展到退伍军人、下岗职工、新型农民工等类型,生源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在不同生源背景、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入学动机下,必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差异化[1]。因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供给侧重要组成力量,亦迫切需要开展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承接更多公共培训服务职能[2]。

在多元生源背景下,傳统IT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及社会多类型人才需求,“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此外,当前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深入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领域,涌现了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综合能力评估、精准帮扶、学业预警等众多大数据相关应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T技术迅猛发展,IT类人才培养亦面临技术门类多、技术更新快、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对口率相对低等诸多问题。如何高效挖掘教育大数据、如何更好促进不同类型(层次)学习者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针对当前学生学情、社会需求等重大变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持续推进、不断优化“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精准育人”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获批广东省大类招生试点,开展信息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在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期间,学院取得丰硕成果,对高等职业院校IT人才的分类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内容包括:立足于当前生源多样性现状,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正视学生技能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差异;践行“因材施教”之理念,以学生“多样化成长、多元化发展”为中心,设计高质量就业、创新创业、学历提升等多元路径;创新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模式,在校期间实施两次学生分流;发挥各类教师专长,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助力学生多元成长;建设多种类型的校内外培养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于教育大数据,开发了人才培养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在校生推荐合适的成长路径、推送契合的教学资源、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设计多元路径,统筹专业群分类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自制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一专业一路径”的标准化培养,难以践行“因材施教”,难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质。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生源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将成长需求划分为不同类别,创设多样化发展路径:①对于多数学生,设计了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IT领域就业路径”;②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了以“专创融合”为核心的“双创路径”,在校期间孵化创业团队,持续支持团队成长;③对有升学需求的学生,设计以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的“升学路径”,提供学历提升平台,尽可能满足高职生“专插本”“专升本”等愿望。

根据学校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精准设置就业路径:针对从事技术开发意愿强烈的学生,设计了“项目研发类”岗位;围绕IT技术提升,着重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对接IT技术产业群,与行业企业共建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开发等项目班;针对有志于IT平台(设备)运维的学生,提供了通信网络、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大型数据库等运维为主线的“运营维护类”岗位。各类就业路径均以任务为导向,重点培育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实施两次分流,创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批复的“大类招生”文件要求,按照计算机大类统一招生;在校培养期间,实施两次分流,创新异步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①面对多源化的入校新生,统一分班,组成大一自然班,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群平台课程,掌握计算机类通用技能。②第三学期末,依据个人兴趣、发展期望及岗位需求等数据,分流组成大二岗位班,专攻不同的岗位技能。③第五学期末,依据学生个性发展与企业项目需要,开展“双向选择”,分流组成大三项目班,承担不同的企业项目角色,并完成相应任务[3]。

实施二次分流过程中,面临“学生与岗位”如何匹配的问题(该问题也是决定分类培养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学生与岗位”匹配,通常采用学生预先填写个人意愿,然后教师(或辅导员)统筹安排(参照学科成绩、综合绩点排名等)的方式;该方式“简单粗暴”,虽然保证了公平性,但存在诸多问题:①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足,没有(不能)深入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②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仅凭“简单的岗位介绍”,学生不足以正确认识各岗位,所选岗位不能很好匹配自身发展需求;③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在岗位分流过程中,部分学生盲目追求“热门、高薪、好就业”岗位,没有考虑自己的适应能力。此外,如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岗位,人为地造成“岗位高低贵贱之分”,不利于学生、专业长期发展。

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所选岗位与“理想岗位”不符、“事后反悔”等情况的发生。为此,在“学生与岗位”匹配过程中,需要对其学习习惯、技术水平、性格爱好等因素开展综合分析。专业群联合教育大数据开发公司,共建了基于教育大数据分析的人才分类培养平台。该平台可采集全周期的教育大数据(涵盖新生入学前数据、在校培养过程数据,以及实习就业相关数据),囊括学籍信息、性格测评数据、学习成绩、课程考勤、综合素质等;平台亦内置“岗位推荐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的岗位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四、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打造分类培养模式

依据目标培养岗位群,构建“通用基础+岗位核心+个性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结合课程性质、学生学情与认知规律,设计多条课程思政主线,构建模块化、思政化相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行群内课程模块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创设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在分类培养体系下,大一自然班学生,在学习IT领域通用的基础技能、知识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提升职业认知能力;同步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提升综合素养。针对大二岗位班学生,根据就业、升学、创业、竞赛等不同需求,设计高质量的5类课程包,包含:技术研发类(Java开发岗位课程包、Web前端岗位模块课程包、大数据应用开发岗位课程包、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课程包)、IT运维类(网络管理岗位课程包、网络安全管理岗位课程包、云计算运维岗位课程包、数据库运维课程包)、设计与服务类(用户界面设计岗位课程包、商务智能岗位课程包、IT产品销售实施课程包))、创新创业类(IT新技术导论、人际关系、创新创业演练、沟通与技巧等)、升学类(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程序设计基础、雅思等)。大三开设各类项目班、认证班、专项提升班,着眼学生专长与发展期望,助力个性化成长。通过实施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打造分类培养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五、建立模塊化教学团队,发挥各类教师专长

当前,高职师资日趋多元化,为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模式改革,需要激发各类教师的专业潜力与专长,需要整合、优化教师队伍,构建模块化、双师型的教师团队[4]。从企业引入“双师型”教师及企业兼职工程师,充分发挥行业经验,主抓专业核心课、项目实战类课的教学,引入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实战资源及组织文化,开展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校内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主抓基础性、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技术发展、学历提升奠定基础。有企业管理经验、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组建“双创导师团”,联合企业孵化园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模块化团队要求打破专业界限,建立以课程模块为单位的新型组织模式。专业群组建15个课程教学团队(每个团队4~6人),团队负责人明确本团队的方向、目标与具体工作内容。课程团队聚焦1~2门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专项调研,根据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编写一本教材,开发一套教学资源,建设一门在线课程,指导一个学生团队(产品研发、技能大赛等),持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六、搭建丰富实践平台,服务人才分类培养

为适应新形势下教学需求,专业群分类建设多类型的教学空间,包括通用基础实训室、岗位核心技能实训基地、个性发展实践基地;开发实训基地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实训云平台等多样化教学环境,形成“云实一体”的智慧教学空间,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

坚持实战导向,建设产教科融合实战基地;联合产业学院相关企业,共建集生产运营、实训实战、科研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创新工场、产业学院、工程中心等多类型项目实战基地,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需要。

七、实施分类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

开发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学习过程数据的自动采集、智能分析与预警;绘制学习能力画像,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推送多样化教学资源,设计不同考核标准,实施个性化考核。针对多元生源结构,综合考虑不同类别学生的技术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学情实施分类、分层评价,促使不同类型学生均可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升信心,激发学习内生动力。依托上述举措,构建分类考核评价体系:①针对大一学生,侧重过程性评价,由专任教师负责实施(结合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重点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思政增值程度;②针对大二岗位班学生,侧重课程结果评价,将平台测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考查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增值情况;③针对大三项目班学生,实施校企双元评价,侧重于结果评价(适度提升增值评价比重),考查职业能力成长情况、个人发展增值情况。

近年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IT人才分类培养质量不断上升,学生多元成长成才成效显著。专业群学生对口就业率85.19%,初次就业平均月薪5400余元;培养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等优秀毕业生;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期间,学生多样化发展成效显著:①技能提升方面,学生为主力军研发软件产品385款,获得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297项,技能竞赛获奖国际级2项、国家级81项、省级332项;②技术认证方面,499名在校生获知名IT职业证书(33人获HCIE、OCM等行业顶级证书);学生积极参加1+X认证,高级证书通过率达87.1%;③学历提升方面,一大批学生升入本科院校;2022年,升本率达32.3%;④创新创业方面,学生获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双创金奖,省级双创奖15项,孵化学生创业公司88家。

专业群立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成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一类1个、二类2个;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团队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软件技术专业群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科研团队6个;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思政教学名师、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省特支教学名师等19人;专业群建设国家级课程2门、省级11门,国家规划教材8部;专业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覆盖率83%,获奖国家级5项、省级17项;承担教改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1项;开发新形态教材21部、在线实训课57门。获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产业学院、创新平台、实训基地等11个。

结束语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针对当前生源多样化、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等学情,开展“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设计了多元发展路径,构建“课程+师资+实训空间+评价”的配套体系,践行了“人人能出彩、人人有出路”,契合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T技术的快速崛起,IT人才培养亦需要紧密对接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工作岗位与职业标准,做到动态调整、持续优化,这正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军,苑占江,郑述招.高职IT专业群“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2,21(7):1-8.

[2]郑述招,张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工科人才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21(8):57-60.

[3]姜建华,曾文权,龙立功,等.高水平专业群“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19-23.

[4]毕丽花,袁潇.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招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2(3):1-8.

作者简介:郑述招(1981—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数据分析、企业信息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质量型扩招背景下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职IT人才分类精准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21GXJK714)。

2021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分组学习与小组评价的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21157)。

猜你喜欢

分类培养人才培养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反思与重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探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分类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