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赛驱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14赵辉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赛互联网+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下,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双创”竞赛为切入点,探讨了“双创”竞赛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双创”教育改革、整合资源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属性。提取了“双创”竞赛核心主导因素,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影响维度设置了对应观测点,并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根据研究结果为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提出了研究参考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赛;人才培养;高校;大学生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承载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国“双创”赛事蓬勃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已成为高校学生参与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学科竞赛,成为引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纽带。

一、大赛资源合力驱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

大赛是对当前高校“双创”教育成效的一次大阅兵检验,对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助推成效,“双创”人才质量的提升对“双创”竞赛起到反推效果。

(一)促进高校“双创”成果转化。大赛允许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参与大赛,这一举措对“双创”人才培养及基于技术创新的应用与实践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硅谷等地迅速发展脉络已经证明了大学实验室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力和可行性。从历届大赛金奖项目来看,90%是科技创新含量较高的项目,涉及诸多创新研究“无人区”并成为“领跑者”[1]。大赛有效开展,对助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业态创新,形成“双创”教育、投资服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二)推动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深化。大赛展示的不是装裱精美的商业策划书,更不是精心编排的青春风采秀。评审规则中“创新性、商业性”等指标占到总分70%,第六届评审规则里新增教育维度,也就是说要求参赛项目不仅具有超强的创新性、商业性和实战性,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这为高校“双创”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双创”教育不能仅停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是网络化和立体式教育,建立全新的“生、师、校、企、地、社”多维平台共享,充分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辐射各个学科、各个社会领域,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三)整合“双创”资源与教育对接。“双创”竞赛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社会团体与政府、高校合作共同参与赛事。高校可以探索和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搭建“双创”教育资源平台。目前,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和知识架构相对完整,“双创”热情高涨,但也面临启动经费短缺、经验不足、资源匮乏的困境,这些问题仅靠高校自身无法完全有效解决。通过大赛平台的整合,大量优质校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供“双创”指导及融资支持,帮助大学生初创项目度过“困难期”、补齐高校“双创”教育的“短板”[2]。

二、大赛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驱动分析

大赛的是一项需系统实施的工程,也是推动我国“双创”教育改革的引擎。参赛对象除了高校教师和学生,主管“双创”教育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参与。高校根据“双创”竞赛过程反馈,依据问题及时做出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是势在必行的,通过不断迭代教育方法和手段,直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参赛条件:融合高校育才素养核心理念。参赛条件是指参赛项目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双创”赛事自身的评审规则实则为项目参赛条件的培育引导。优秀项目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参赛大学生整合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大赛评审更注重的是项目的理念性、专业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及前瞻性。从历届国赛金奖项目来看,评委更青睐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相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互联网+”新技术、创客元素等类型项目,這些金奖项目均有定位准确、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形式专业、创新性好等共同特点。评委的构成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既有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也有社会企业家、投资人士,评委的视角不同对项目的评价也会不同。大赛的严要求决定了优秀项目的下限标准,培育一个优秀项目需要大学生参赛团队能够对政策、人力、技术、资金、渠道等资源进行识别遴选、汲取融合到参赛项目中,突出项目优势及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整合能力也是高素质人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全面锻炼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创新创造、逻辑思维、运营执行、协调组织、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双创”竞赛参赛条件的合理设置使得少数人才的突出能力逐步变成了“双创”人才的基本素养,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环节设置:串联复合型人才关键能力培养要素。赛事环节主要是指整个大赛过程所涉及的步骤。“双创”赛事有诸多环节,其中主要环节包括创意选题、团队组建、项目调研、计划书写作、答辩展示等。每个环节分别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3]。大赛一般分为前、中、后阶段,创意选题作为赛前参赛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选择,赚取丰厚的利润往往是头号择创目标,作为职场新人,盲目的进军只会带来快速陨落。大学生团队只有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自身实力,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择创项目。市场调研分析越充分,专业基础越厚实,经验阅历越丰富,成功率会越高。团队组建环节锻炼的是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考验的是项目负责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商业策划书的撰写环节也是优秀项目战略策划过程,包含项目的时势背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团队构建、股权构成、商业模块、运营管理、融资规划等,只有内容翔实、数据充分、体系完整的创业策划书才能得到评委的青睐乃至吸引投资,没有对市场、行业做充分的研究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很难完成;在“双创”大赛路演环节,现阶段多数以PPT和视频展示的形式实现,作为交流展示的媒介,呈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大赛的成绩和融资吸引力,需要精心打磨,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展示技巧、心理素质的稳定性等。整个赛事准备环节,学生将知识、理论与实践三方融合,充分调动团队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尽所能,共同交流与提升。整个过程将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完美串联起来,促使高校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双创”教育体系,调整教学教法,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激励机制:激活高校教育激励保障配套体系。激励机制是指为了更好地取得比赛预期效果所制订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制度。高水平的“双创”竞赛对高校来说,将迎来快速发展和展示人才培养成效的新机遇,参赛成绩将作为学科专业的评估认证、转型升级等重大发展项目的加分指标。对指导教师来说,现阶段多数高校将指导项目的获奖级别与教学成果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刺激教师从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创业导师发展。对参赛学生来说,获奖团队可以在学分转换、升学考试、基金扶持、成果孵化等领域得到政策支持,通过大赛获取更多创业资源和信息,创新成果转化率、创业成功率提升,热情和激情被激发,创新创业成果不断增多。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的三方激励,刺激高校重视力度,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创新“双创”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双创”保障、助推、续航;促使参赛师生提高学习能动性,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提升科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三、大赛驱动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高校通过借力“双创”竞赛,能够有效培养人才综合素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因此,高校充分借助“双创”竞赛平台,做好反馈应答是竞赛育人的关键。

(一)设计“强基固本、融入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传统高校主要注重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核心教育理念,与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不能完全适应,需要由传统的单一型专业培养模式向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转变,依托人类能力图谱原理对大学生从学科知识能力到核心通用能力再到核心职业能力三个维度的高层次能力教育。强调学生在积累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转化和应用实践能力,塑造自身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这需要高校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弥补传统教育在团队精神培养、敬业进取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突发反应处理能力、实践实战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融合学科基础知识,着重培养社会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人才。

(二)构建“结合专业、梯次递进”的“双创”课程教学体系。专业教育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根”,“双创”课程教学便是基因植入,强基固根的过程。“双创”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双创”竞赛成绩而开设的“小灶”,而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升级。这需要高校明确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系统,从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双创”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选修与必修、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五结合”教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多样化、个性化,而且可选择性、实践性更强,促进专创教育的融合,提升培养人才的核心素质。

(三)探索“专创融合、教学做一体化”“双创”教学模式改革。“专创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社会人才需要衍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围绕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双创”能力开展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高校可设立混合式教学改革专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题,推动教师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双创”教学方式变革,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双创”教学要求,深入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提供个性化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协作式、小班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项目式学习。为提高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把国内外最新发展理念、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拓展大学生思维,为开拓创新做好知识技能储备。

(四)建立“以平台为支撑、以项目为引领”的“双创”实践实训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主动集聚高校、地方、行业、企业四方资源,打造“双创”综合性服务平台。以项目为引领,将“双创”教育的优惠政策、支持渠道、经验措施等在此汇集,从而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整体联动协同发展机制,集聚利用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等校外“双创”实践基地的专业化资源,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财务代理、税务代理、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投资融资、技术共享、市场评估、渠道拓展等一条龙“双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创客处于核心地位,充分施展“双创”才能[4]。

(五)实施“多元化、鼓励性”“双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学科基础知识接受程度,评价方式静态、固化、单调。完善的“双创”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將“双创”课堂、“双创”实践、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学生评价、素质考核、督导检查等监控体系。鼓励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完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强化“双创”教学过程监控与考核,调整学分转换政策,将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创业实践活动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实施动态学制。根据学生特长与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双创”培训与指导,激发学生“双创”的持续动力[5]。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阐述,更加突显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改革过程必然是一场全面、系统、多维的庞大改革实践。需要教育从业者把系统观念、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融入教育改革事业,用开放协同、多维创新的观点系统设计,用统筹兼顾、动态融合的方式精准推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有超前识变的眼光,积极应变的态度,主动求变的觉悟,将自身打造成为人才培养范式的领跑者、素质教育新形态的推动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陈俊.“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大赛[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2]崇蓉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2):20-21.

[3]杨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4]徐圣霞,宋军.教学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襄樊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2):85-88.

[5]董桂才.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42-43.

作者简介:赵辉(1982— ),男,汉族,江苏邳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9年度徐州工程学院“五个一”工程专项课题“以‘双创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GYXY1919)。

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6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大赛互联网+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