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

2023-03-14凌茜杨迪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现民俗文化

凌茜 杨迪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文化自信理念下,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俗文化,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简单概述并分析了民俗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民俗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现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传承和记忆,是彰显其民族特色与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民俗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以及真实的人生经验,但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立足实际生活的同时,还需要超越客观事实,合理运用想象和虚构来打动人心、表现生活。而且,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重要生活场景,也会随着文学作品的流传逐渐被人熟知,甚至被当地保留下来进行修缮或者是模仿重建,进而成为某些城市、乡村的名片。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感慨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堪称“人的生活教科书”。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很多优秀作品都融入了民俗文化,极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感与文化性,同时也使该作品更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

一、民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民间产生,并在民间流传和发扬的民间习俗文化,也可以称为“民间文化”。具体来说,民俗文化是有着共同文化脉络的民族、聚落或者群体等社会组织形式,在长期、稳定的时空中,通过共同生产和生活,逐渐形成的可传承的稳定的文化事项,例如: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地域习惯以及民族风俗等。其特点为:第一,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以及主体是广大民众,属于一种群体性文化,个人无法创造出民俗;第二,民俗具有一定的模式特点,如果形成了民俗文化,就會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模式;第三,民俗文化可以被广大民众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除了上述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以外,民俗文化对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状态等还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固定的生活习惯[1]。

(二)现当代文学概述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合称,从时间层面上进行划分,是指1915年以后的中国文学,也被称为20世纪文学。其中,现代文学是指1915年到1949年之间的文学作品;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当下,都属于当代文学。具体来说,现代文学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始阶段,标志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而后,陈独秀和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在该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当时我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从而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演变,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后,鲁迅、冰心、庐隐和郁达夫等人发表的文学作品逐渐引领潮流,而到了30年代,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等作家发表的文学作品,标志着民国现代文学达到了高峰;此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进入到了当代文学时期。当代文学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其中,社会主义初期文学阶段起止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结束;而新时期文学则是“文革”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批判和否定“文革文学”,回归“17年文学”;改革开放后,随着国人放眼看世界,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逐渐开始超越“17年文学”,回归“五四文学”,进而开始学习西方,完成“五四文学”未完成的“现代性”。但这一时期,文人们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大都局限于艺术形式的表面。到了90年代,我国文学界依然是沿着“五四文学”的方向前行,但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不仅充分学习并借鉴西方文学的精髓,同时也开始继承传统文化。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体制开始实行双轨制,文学现象也日渐多元化,尤其是通俗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进入到新世纪后,我国的文化工作者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发展,处于“自由”与“自为”的状态,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日渐兴起,写作的方式和作家的身份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二、民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作品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现当代文学作品对民俗文化具有记录的作用。我国现当代很多文学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往往都会在作品中融入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且描述的语言十分真切、自然。虽然部分文学作品在对民俗文化进行描绘时,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当地民俗文化的自然特色。因此,文学作品体现的民俗文化,对当地的民俗起到了很好的记录作用,可以传承社会生活,详细记录历史变迁。因此,也可以将这些文学作品当作某一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研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些人的心理情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其次,现当代文学作品还极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让民俗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在实际生活中,民俗文化大都属于白话传承的方式,而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大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样的写作方式,导致民俗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不是十分明显,大都是以意境营造为主,显得比较高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脱节。而随着现代文学的崛起,基于《新青年》引领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地位得以明显提升,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主要的写作形式。而在白话文作品当中,民俗文化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例如,很多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了某一地区的民俗语言,让文学作品的语言变得更为丰富,并极大丰富了文学作品创新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显著表现出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2]。

(二)民俗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文学作品对民俗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民俗文化对于文学作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民俗文化可以让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裁以及内容都变得更加丰富。因为与古代文学相比较,现当代文学作品因为融入了更多的民俗文化,让文学作品写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体裁也更加多元化,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还实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精彩传达,塑造了更加形象、生动的人物性格,极大地拓展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可读性。第二,民俗文化让文学作品的流派、风格得到了明显的区分,例如,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卢新华、刘心武为代表的“伤痕文学派”;以王朔、石康为代表的“痞子文学派”等,这些不同文学流派最显著的区分标志就是文学作品中民俗语言文化的应用[3]。

三、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在现当代文学中,对人物进行塑造是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让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得以彰显,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具体[4]。具体来说,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言方面的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巧妙应用语言民俗,可以进一步凸显人物的性情和身份,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一些乡间俚语,更是可以加强读者的体验,让他们快速进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时代环境当中。例如,马烽在小说《刘胡兰传》中,就借助了大量的民俗俚语,将爷爷、奶奶和大爷等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不仅凸显出了人物的身份特征,对作品主要情节的推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精神方面的民俗文化。精神方面的民俗文化往往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特色,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精神方面的民俗文化描写,能够让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可以更生动地塑造出人物的形象。以民间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祠堂”为例,祠堂是乡土社会用于宗族和祖先祭祀活动的神圣公共空间,同时还是宗族重大事件,如婚姻、奖惩、正名等活动的见证者,更是乡土社会血缘关系的重要衍生物。在作家马烽的《吕梁英雄传》中,“康家祠堂”的作用,由最初的祭祖,逐渐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康家寨的人们在祠堂里开会、斗争、分田、动员、参军……革命胜利后,康家寨的人们又在祠堂开起了欢庆大会,抒发翻身的喜悦。

(二)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环境描写中的体现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还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当中。这样的运用方式,让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出民俗文化的塑造功能以及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5]。具体来说,民俗文化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环境描写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方面的民俗文化。例如,作家莫言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就描写了大量的社会民俗文化,生动地传达出东方文化的内涵。如,在作品开头,莫言描写了男主人公余占鳌在做轿夫时,杀掉了想劫花轿的土匪,然后把女主人公劫走。在我国古代社会,花轿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民俗用具,主要用于姑娘出嫁,其代表着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喜庆、吉祥等含义;再如,在我国社会中,酒文化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各地民间习俗文化中都不缺少饮酒文化,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莫言在《红高粱》一书中,通过主人公余占鳌,形象地再现了北方地区的饮酒文化:血气方刚的余占鳌,经常表现出大碗喝酒的形象,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而莫言正是利用花轿、酒以及其他社会民俗文化,赋予了《红高粱》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民俗色彩,因此得以广为流传。第二,建筑方面的民俗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彰显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对建筑陈设的描写,也可以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部作品中,就对鲁镇酒店这一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描写,通过对酒店格局,尤其是大柜台等陈设的描写,向读者展示出清末江南地区一个小镇的世俗环境,尤其是深刻展现了孔乙己这个主人公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让读者能够迅速融入时代背景当中。

(三)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其他作用中的体现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除了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其他作用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具体来说,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包含了大量的生产劳动民俗、谣谚民俗以及饮食民俗等,这些民俗文化在整体作品中起着不同的作用[6]。例如,著名作家老舍在《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中,对当地的饮食民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不仅剖析了民俗文化的利弊,还能有效唤醒广大民众的情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再如,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萧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东北小调、童谣、民谚等歌谣民俗文化,如在她的文学作品《生死场》中就运用了《叹五更》《拉大锯》《不倒翁》等不同类型的歌谣,这些民俗歌谣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还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实现了民俗歌谣的传承。此外,我國的民俗文化还包含着许多礼仪,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礼仪方面的民俗文化,还能促进礼仪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陈忠实就融入了很多礼仪方面的民俗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于白家长子和长女的诞生礼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写,如,在长子满月时,主人公在举办满月酒席时,通知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然后进行了隆重、热情的款待,这些描写充分体现出当地对生子、满月等事情的重视,可以促进相关民俗礼仪的传承。再如,葬礼也是我国民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也详细描述了很多人的葬礼,充分展现了我国的葬礼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民俗文化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而文学作品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提炼,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文学创作者,应重视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民俗文化,从而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并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群,朱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特征分析[J].文化学刊,2022,142(8):64-67.

[2]陈翠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研究[J].青年文学家,2021,762(18):110-111.

[3]郎玲,李尚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文化评述[J].青年文学家,2021,752(8):11-12.

[4]刘志东.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现方式分析[J].汉字文化,2020,265(19):26-27.

[5]张晶晶.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鸭绿江(下半月),2020,814(15):66-66.

[6]张青林.论民俗学艺术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的体现[J].牡丹,2020,462(6):32-33.

作者简介:凌茜(2002—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杨迪(1984— ),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现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创新性应用
宗教情感在西方近现代绘画中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表达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