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
2023-03-13苏红平
苏红平
初中地理课程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也会降低教学效果。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践的深入,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多元化”“实践化”“互动化”的新样态发展。在此理念下,“大单元跨学科教学”“单课时跨学科教学”等活动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地理作为一门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包含: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语文、历史、物理、生物学、美术等学科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跨学科突出在一个“跨”字上,如何“跨”,该从哪个角度“跨”,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虽然当前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开展跨学科教学,但大部分教师仍然保留将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思路,并没有挖掘“跨”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因此,在开展跨学科之前,教师要围绕地理课程探寻跨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要求。
(一)挖掘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确定跨学科的融合点,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相关的地理知识点、学科间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由此来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教学计划。地理课程包含自然环境、人文经济、地理技术、环境问题等内容,本身涉及空间理解、地理现象分析等较多。例如,地理的地貌形态与语文人文中的地理背景描述;地理的人口统计与数学的数据分析;地理的气候系统与物理的能量转换;地理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学的生态关系。通过识别并整合各学科的知识点和素材,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视角下理解地理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围绕单元主题
教师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课程的核心主题,围绕同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而非单纯地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融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所长,确保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中心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更加有目的和方向。例如,在教授“气候变化”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中的天气变化原理、历史中的气候变迁对文明的影响,以及艺术中的气候描绘等多学科知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拟、案例研究、项目任务等方法,创设真实或贴近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应用地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提高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跨学科的内容。
(四)注重教学评价
在跨学科教学中,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和综合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还可以采用学生作品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问题上,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核心路径
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评价。据此,本文将以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为例,探索如何结合以上四点,实现深度跨学科教学。
(一)立足课程资源,搭建课程平台
地理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地理意识。围绕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分支,从而确定哪些课程可以作为跨学科融合的部分,由此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和学科间的知识互补。
“大洲和大洋”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围绕课程目标,教师深度挖掘可融合的课程内容,从而确定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思路,其具体融合内容如表1。
(二)基于单元主题,确定教育契机
为深度利用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地理学科的主题进行深挖,组织不同的项目活动,由此实现多学科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地理学科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能够识别和利用这些学科间的联系,创造性地融入地理教学中。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项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如通过实地考察、虚拟模拟、科技应用、团队讨论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大洲和大洋”一课的主题为“探索世界的地理多样性”。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综合化的项目活动,具体如下。
项目活动:探索地理奥秘
项目背景:欢迎同学们加入这次学习旅程,在这个探索之旅中,我将带你们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了解遥远大陆的奥秘、深海的秘密以及各大洲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如图1)。地理不仅是山川河流,还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生物的家园,更是科技的前沿。通过本项目,你们将有机会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从历史、生物学、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地理,体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子项目一:与历史学科融合
探索各大洲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历史学科中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知识点,学生可以研究不同大洲的历史背景,了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历史进程。最终,以“历史线路图”为子项目成果,展示大洲间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交流。
子项目二:与生物学学科融合
研究大洲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生态。结合生物学学科中的生态原理、物种进化、环境适应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互联网、卫星地图、生物数据库等方式,“线上”考察不同大洲的动植物种类和生态系统,了解生物多样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最终,以“生物多样性地图”为子项目成果,以此来展示生物学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子项目三:与美术学科融合
为学生提供画笔、颜料、数字工具等材料,通过绘画、雕塑或数字媒体等形式,表达对各大洲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的认知和感受。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大洲的地理和文化特色。
子项目四: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结合当前先进的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GIS软件分析地理数据,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三)创建跨学科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
除了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项目化教学之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延伸例子,拓展思路,从而构建课堂“小情景”,以此来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这些情景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历史事件、科技进展或者文化故事,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平台。通过这些情景化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大洲和大洋”一课的难点在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未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记忆地图的方法,因此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此难点,教师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思路,类比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利用数学的坐标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纬度和经度来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通过类比数学中的坐标定位,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地图上的位置关系;结合历史中的探险故事或旅游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发现和命名背景,通过故事化的内容呈现,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情景中记忆复杂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绘画,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世界地图,包括绘制大洲和大洋,并标注主要的特征,通过这种创作过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地理位置的记忆,还能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课程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法多为单一的书面考试和测试。这种方法能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基于多学科视角下,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闯关、PPT制作展示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学习。
例如,在学完“大洲和大洋”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代表不同的大洲进行展示和讨论,这样的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对大洲的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他们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和公共演讲。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地理探险”项目,要求学生团队使用地图、气象数据和历史信息来解决一个真实的世界问题,如气候变化对某大洲的影响,或是规划一条环球旅行路线。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的本质在于补充单学科知识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围绕单元主题确定教育契机、设计综合化项目以及构建小情景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整合历史、生物学、美术、信息科技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互动技能。
(作者单位:庄浪县南坪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