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2023-03-13张舒翼
张舒翼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并列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参与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综合性学习对于资源短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而言,存在更大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一、利用教材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依托语文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活动要充分实现语文教材的多元价值。因此,农村学校从学生熟悉的教材入手,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丰富资源,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这一综合性学习教学时,设置如下活动和目标:辑古诗——搜集、整理诗歌,感受诗歌的博大厚重;诵古诗——朗诵、背诵古诗,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品古诗——理解、鉴赏诗歌,体会诗歌的丰富意蕴;唱古诗——吟唱、表演古诗,演绎诗歌的情志。活动实施过程中,“辑古诗”环节,先由小组分工合作整理出语文教材中的所有古诗词,再以教材为基点发散,从作者、题材、历史时期、风格等角度顺藤摸瓜,“一线串珠式”地牵引出所有积累过的相关古诗词,分类归纳,辑成诗词。比如按题材:咏物诗、感怀诗、送别诗、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等。诵古诗、品古诗、唱古诗环节,各小组可以自主选择一个项目。小组之间也可以合作,让擅长组织策划、擅长搜集处理资料、擅长朗诵表达、擅长歌唱表演、擅长器乐伴奏、擅长点说评论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二)依托其他学科教材资源
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一个复杂、完备的整体,共同发挥着培养学生双核素养的功能。所以,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不必一味舍近求远或盲目求索,要向内发掘,引導学生建立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打通学科壁垒,联结课堂课外、学校内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天下国家”这一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历史课本知识为支架开展活动。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梳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伟人领袖、仁人志士、革命先驱及当代楷模及他们为家国天下谋篇开局、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开拓进取的故事等,探究中国人“天下国家”这一观念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按照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的整理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在学生认知梳理出这一发展线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从哪里走来”“我们怎样走来”“我们走向何方”,开展讨论会,形成共同认知:我们的祖先和革命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历经磨难,从炮火硝烟、血雨腥风中乘风破浪而来,以此激发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厚植继往开来、接续前行的家国情怀。
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是承载教书育人功能的场所,有丰富的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资源。校内的图书室、微机室、少年宫等各种功能室,教师育人精神、学生拼搏风貌、名人画像、励志名言警句、报栏板报、校规校训、宣传标语,节日活动、家长会、学习竞赛、社团活动等,学生唾手可得。其可利用和可操作性强,都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君子自强不息”这一有关抽象精神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校内资源以演讲活动的形式展开。首先,让学生分组从校内名人画像、励志警句挂画、校史展室等入手,寻找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展现出自立自强、勤学苦思、勇于开拓、不屈不挠精神的典型人物,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践行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的钱学森,等等。在学校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知名校友等的励志事迹也同样可以作为活动素材。其次,由小组分别梳理获取的线索,以名言、名人、名事为整理思路,利用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撰写一个个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形成演讲稿。最后,组织演讲活动,由小组代表就“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展开演讲。这样,从静态的校园文化到激奋人心的励志故事,再到声情并茂的励志演讲,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就变得鲜活可感、催人奋进。
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整合。社会参与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重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发现自我价值,做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都是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见识或参与过农事劳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他们父辈的生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住进了敬老院。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志愿活动,也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由此,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两类场所,一是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农事劳动现场,二是敬老院。活动相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主完成农事劳动或家务劳动,二是集体完成敬老院志愿活动。活动前,由学生合作制订可行性方案。具体活动开展阶段,学生陪伴父母共同完成一场农田劳动或家务劳动,并记录父母一天的劳动时长、劳动事项、劳动成果等,观察他们劳动时的状态,用镜头留下他们劳动的瞬间。与父母聊天,了解他们劳动的感受,并关注自身体验。在敬老院,学生分工为老人做个人卫生、环境清扫、院内布置等事项,了解老人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状况,并用镜头记录与他们共处的细节,用文字记录自身的瞬间感受。两个阶段的活动完成后,学生将典型镜头做成班级电子相册,班内交流活动感受,发布一则活动简讯到学校公众号,每人做一期孝亲敬老手抄报。
同样,教师可以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背景,开展八年级下册的“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设计调查表,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对所在村庄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能源使用、种植养殖等情况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倡议书。学生还可以由此开展一次义务宣传活动,为村民传递低碳环保理念。
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网络传递着一切,也改变着一切,包括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明代陈第明确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语言文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词汇。网络流行词就是受到互联网、社会发展、新生事物、新发事件、公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迅速流传并被使用的词语。青少年学生正是接受、使用和传播网络词汇的一个群体。由此,在开展八年级上册“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这个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教师便可以从网络词汇入手,借助网络资源设计并开展活动。
活动任务单可设计为三项。一是搜集网络流行词语,二是借助网络探究网络流行词语的来源和构造,三是制作网络词秒懂词条。首先,学生根据网络搜索、语言使用经验及调查访谈等方式分组搜集三类词语:曾经流行的网络词语、正在流行的网络词语、已成为一般词汇的网络流行词语。然后,组织学生在适当时间利用网络查找这些网络词语的出处,尝试利用已有的语法知识分析它们的造词方式。学生还可由此判断某些使用场景是否合适。再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网络词语在使用频率、使用时长、使用场合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会发现,有的网络词语已经消失或不再流行,如不文明、组合和构造不符合语法规则、负能量的网络词语等;有些正在流行,如“网红”“内卷”“带货”等;有些网络流行词语已经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成为一般词汇,如“点赞”“粉丝”“达人”“草根”“秒杀”“刷屏”“吐槽”“颜值”“正能量”“暖男”,等等。最后,学生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资料及小组探究的成果为一些网络流行词做秒懂词条。
五、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农村地区是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它包括风俗民情、历史传说、历史古迹、名人传说、家族族谱、民间技艺等诸多方面。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触摸民族文化的发展印记及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教学便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以研学游的形式展开。研学任务设计着眼四个方面:聆听历史传说、探访历史遗迹、追踪历史遗篇、体验民间技艺。以河南淮阳为例,这里古称宛丘、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都。研学前,学生首先选定研学场所:太昊伏羲陵、弦歌台、平粮台、龙湖湿地公园、读书台、曹植墓、民间艺术馆等。学生根据兴趣对应分为四个小组,提前搜集资料,整理好相关的文字材料,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现场解说。现场研学环节,学生身临其境,让文字印象与历史、与现场发生碰撞。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开天辟地的功绩,孔子“陈蔡绝粮,弦歌不辍”的执着,平粮台古城排水设施的完备,龙湖湿地《诗经·陈风·泽陂》“有蒲与荷”“有蒲菡萏”的美景,苏辙、晏殊、张九龄、张继等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身影,曹植“才高八斗”的风度,泥泥狗与芦苇画的匠心独运,这一切都不再是遥远的传说与史书的记载。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穿越千年扑面而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油然而生。研学后,学生分别撰写成果汇报,交流展示。
六、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家庭生活等一样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学校及周边也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河流水塘、花草虫鱼、蛙声鸟鸣、四季蔬果,甚至有自然风景名胜。一方面学生更容易体会大自然丰厚的饋赠;另一方面,置身万物复苏、草木凋零的自然风物中,学生也更容易感慨系之。因此,利用好自然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主题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郊游。任务设计为:寻踪春天的物候现象、寻味春季的情思、许下春天的愿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在春光春景中,哪些景物冲击着你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古人留下众多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诗篇,哪首会让你脱口而出,与眼前之景之情契合为一?你想在这个春天做些什么?学生在活动现场交流、解说、诵读,写许愿卡。春天是生命又一个轮回的开始,万物萌动,生机勃发,但也最是人间留不住,学生自然会感慨时光易逝,由此产生发奋学习,只争朝夕的意气。活动结束,学生用许愿卡做成班级许愿墙。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创造条件。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借助何种手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立足语文学科,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活动情境,设置阶梯性的活动任务和目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支架,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融合,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历史和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第一初级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