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2023-03-13周华娟
周华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语文应培养学生对语文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以大概念为中心,以整体单元为教学中心,运用整体性思维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完善课程整体规划,结合教材采用符合学情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学背景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发挥着启迪学生心灵、开阔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眼界的作用。语文学科涉及内容较多,包括现实生活、沿途美景及思想感情等,均能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传统语文课堂中学生个体难以得到发展,大部分时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存在知识分散的特点,单元的各知识点未得到串联,因此教学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足,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创新单元教学模式,让单元教学内容合理组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本文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为例,共设计了三个教学任务:“走进寓言,初读感知”“品读语言,善思明辨”“改编寓言,‘寓见生活”,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呈现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任务一:走进寓言,初读感知
(一)学习内容
第五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包括《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均蕴含着人生大道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眼界。
(二)教学实施过程
1.激发兴趣,了解寓言
教师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教师出示“蛙”“鸟”甲骨文的图片,通过甲骨文演变引导学生看图猜字,并让学生说出与“蛙”“鸟”相关的故事。之后教师引出寓言故事,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概念,知道寓言故事一般是指具有教育意义、篇幅简短且意义深刻的故事。本单元的《坐井观天》《寒号鸟》及《我要的是葫芦》均是寓言故事。学生举一反三,根据所了解的寓言故事的特点举例《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也是寓言故事。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后自主阅读课文,并自主圈出不认识的字。这种方式一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生字的教学模式,二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圈出不认识的字,即使不属于本单元的生字,也可以圈出与其他的同学一起识字。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供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
(1)找出寓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阅读后用表格展示三个寓言故事的人物及故事内容。(如表1)
(设计意图:在教学任务一中,通过趣味导入引入本课题。本环节让学生初读寓言故事,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一同阅读,而是让学生自读,并圈出不认识的字,与其他同学一同识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着眼于整个单元,给学生提出阅读任务,让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三个寓言故事。)
◆任务二:品读语言,善思明辨
(一)学习目标
目标1:两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青蛙与小鸟、寒号鸟与喜鹊、种葫芦的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语气,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
目标2:分析在三个寓言故事中,为什么故事人物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例如,青蛙与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寒号鸟与种葫芦的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二)实施过程
1.聚焦对话,朗读感悟
师:现在同学们对寓言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大家一起好好品读寓言故事吧!
学生分别阅读三个寓言故事中的对话部分,共完成三次对话。
对话1:读好《坐井观天》中青蛙与小鸟的问句与陈述句。在朗读“你从哪儿来呀?”这句对话时应注意语调上扬,表现出青蛙对小鸟来源的好奇。
对话2:读好《寒号鸟》中寒号鸟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傻喜鹊,别啰唆”的语气,感受喜鹊的勤劳与寒号鸟的懒惰。
對话3:读好《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与邻居对话的语气,感受不同语气带来的不同感受。例如,“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与“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与“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总结:寓言故事的对话中,标点符号不同,表达出来的语气也不同。
例如,小鸟与青蛙的对话中,青蛙问:“你从哪儿来呀?”为疑问句,小鸟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小鸟的话为陈述句。这表现出小鸟与青蛙不同的感受。在后续的对话中,小鸟与青蛙都“笑”了,但是他们“笑”的含义不同,表现出两者内心不同的想法。
2.展开辩论,感悟寓意
本单元的课文均是通过小小的寓言故事折射出大道理。青蛙与小鸟、寒号鸟与喜鹊、种葫芦的人与邻居对事物的看法、做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自行组建小组,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小鸟与青蛙处于不同地点,青蛙一直待在井中,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事物,但是小鸟一直翱翔于天地之间,因此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这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全面。
3.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寓言故事的魅力在于篇幅简短,但蕴含着大道理。教师为学生拓展阅读,提供寓言故事《郑人买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内容,并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行阅读并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感受不同句子的语气。教师由此向学生提问:大家应该都有买鞋子的经历,请分享一下大家都是如何买到合适的鞋的?
学生分享。
师:郑国人买鞋不懂得变通,如果你遇见郑国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在教学任务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寓言,知道寓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通过感受寓言故事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辩论,学生感悟到寓言故事折射出来的深意,知道看待事情要全面。无论是在《坐井观天》中,青蛙应该“跳”出井看待事物,还是寒号鸟应该听喜鵲的劝告及时为冬天做准备,都是在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全面,且要接纳他人的意见。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郑人买履》这一故事拓展阅读,在故事中学生懂得做事情要变通,遇事要思虑周详。)
◆任务三:改编寓言,“寓”见生活
(一)学习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事情需要与他人商量时需要注意语气,要用平和的语气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学情境中预设人物的不同做法,学生可拓展思维,进而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深入领悟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二)实施过程
1.深度探索,领悟情感
课文中,青蛙最后也不知道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因为青蛙自始至终没有看到井外的天地,因此才会告诉小鸟“一抬头就能看到天。我不会弄错的”。寒号鸟没有听喜鹊的意见,最后导致自己被冻死。在《我要的是葫芦》中,如果种葫芦的人听邻居的意见,不固执己见,小葫芦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为了深度探索,教师可让学生领悟到不一样的情感,通过对故事改编,探索不一样的结局。
预设1:《坐井观天》中当小鸟对青蛙说天无边无际时,小青蛙相信且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看看时应该怎么做?
生:故事中小鸟与青蛙待在不同的地方,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所以应该互相到对方的“世界”感受。
预设角色扮演:学生自愿上台扮演。
生1(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2(青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每天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你下来看看吧?(通过询问的语气,尝试让小鸟进入自己世界的视角)
生1(小鸟):我下去非常容易,因为我有翅膀。
小鸟进入井里后相信了青蛙说的话,因为从井里向上看,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于是小鸟与青蛙商量,让青蛙跳到小鸟的背上,带青蛙去井外面看看。这样一来,青蛙再也不是“井底之蛙”。小鸟与青蛙能够换位思考,结局就不一样了。
预设2:寒号鸟在喜鹊的第二次叮嘱后能够与喜鹊一起去寻找材料做窝,与喜鹊一样勤劳。
学生思考,要怎样才能让懒惰的寒号鸟与喜鹊一样勤劳呢?有的学生说:“如果寒号鸟知道自己会被冻死,肯定会立马像喜鹊一样提前做窝。喜鹊在第二次劝告寒号鸟做窝时可以转变语气:‘寒号鸟,快和我一起做窝吧!天冷了你会被冻死的!于是,寒号鸟和喜鹊一同去找材料做窝,当寒冬腊月来临时,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寒号鸟住在了自己温暖的窝里。当太阳出来时,寒号鸟感慨:‘还好听了喜鹊的劝告,不然真的会被冻死!”
预设3:种葫芦的人第一次看到虫子时意识到了虫子可能会损坏葫芦,当邻居提出需要赶快处理蚜虫时,种葫芦的人提高警惕,并且采取了杀虫方法,将虫子杀灭。最后收获了一堆漂亮、健康的小葫芦。
学生在故事的预设中,体会到了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感受,感受不同处理方式对故事结局的影响,从而对本单元学习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对生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2.读书有法,贵在分享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学习过的寓言故事,并且与他人一同探索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同时预设不同结局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教学任务三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单元寓言故事结局重新改编,通过角色扮演,重新“改编”寓言故事中人物对待事物的态度,使故事产生了不同的结局。青蛙与小鸟互相到对方看到的世界中感受到了对方所说的“世界”,这让学生知道了对待事情需要换位思考,且站得高、看得远。当面对他人“犯错”时,不要嘲笑,要学会换位思考,例如青蛙认为天很小,在改编的故事中,小鸟首先选择相信青蛙,主动“换位”,知道了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很小”,从而帮助青蛙开阔眼界。而后面两个寓言故事中,通过改变事物的处理方法,改变了结局。寒号鸟听了喜鹊的劝告,改变了“得过且过”的懒惰行为,最后改变了自己的结局。种葫芦的人意识到叶子与葫芦之间的联系,因此及时杀灭害虫,最后获得了健康的葫芦。这可以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作者单位:横州市横州镇大竹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