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生活”于课堂,以“探究”促进步

2023-03-13高燕胡菊轩

新课程·上旬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插队情境

高燕 胡菊轩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生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生活”于课堂,可构建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从而使综合育人质量得到提升。

一、引入生活素材,创设情境

生活素材的融入,能够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使他们对课程知识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对课程知识的探索中。

(一)视听结合,走进生活

教师要依托生活素材创设情境,带学生走进生活。为形象、具体地呈现生活素材,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设备,视听结合,带学生走进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便可聚焦生活中的公共秩序,使学生能够立足生活展开深刻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所存在的公共秩序,最初阶段的教学中,我依托信息技术向大家展示图片和视频,如过马路时的有序和无序、乘坐交通工具时的遵守秩序和乱丢杂物、买东西结账时的排队与插队等。在学生认真观看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这些场景熟悉吗?你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学生开始将自己代入情境中进行思考。于是,有学生提到:“老师,我每次过马路都会看是不是绿灯。”有学生表示:“老师,我不喜欢乱丢垃圾的人,我也不会这么做。”在我对两位学生表达认可和肯定后,接着有学生说道:“老师,我见过很多插队的人,非常讨厌,我肯定不会插队的!”通过讨论,大家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公共秩序,有些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惹人厌烦;有些人遵守公共秩序,是大家的好榜样。在此基础上,为深化学生的认知,我立足教材,出示活动园中的“公共生活秩序单”让学生填写,并利用信息技术出示“公共生活秩序单”内容,如当我们去电影院时……当我们去图书馆时……当我们去爬山时……教师针对“公共生活秩序单”拓展的过程进一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将教材内容和所拓展的内容结合到一起进行思考,借此深化了学生的生活化体验,以保持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

(二)实例展示,进入情境

生活实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素材,既能快速创设情境,又能搭建生活与课程知识间的联系。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实例,引领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课程知识。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十分重要,但仍然有很多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产生。在学生依托“公共生活秩序单”进行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

1.公共生活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处?

2.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在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两个问题后,我出示了生活实例:

人行道的灯是红灯时,一名学生感觉车离自己还很远,就想着跑过去。司机发现这名学生后紧急刹车,才避免了危险,但也因此导致后面的车追尾,很多车都只能暂停行驶,造成交通混乱。

一名学生主动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这个学生做得不对,要不是司机刹住了车,他很可能发生车祸。”于是,我接着问道:“那如果所有人都没有遵守秩序的意识,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他想了想,告诉我:“可能会有很多车祸,路上交通混乱。”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表示:“说得非常棒!这就说明良好的公共秩序特别重要。不管是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还是大家的出行方便,我们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领学生聚焦生活实例进行思考。我问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插队的人,有什么感受?”这时,有学生举手示意,并表示:“老师,我上次遇到因为有人插队,两个人打起来了!”还有学生说:“老师,我也见过插队的人,当时很多人都在告诉他不能插队,他就低着头赶紧走开了!他走了之后,大家还一起说他没有素质。”我对大家的行为表达称赞,并问道:“他们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位学生答道:“是不被别人喜欢的行为,大家都会讨厌他们。”经过这样一个围绕实例进行讨论的过程,大家不仅于生活情境中展开了真实、深入的思考,也充分意识到了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二、调用生活素材,辅助教学

教师将生活素材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起到辅助作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涵,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

(一)场景搭建,快速理解

为充分发挥出生活化素材在教学辅助上的优势,教师可基于课程内容调用生活素材,降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难度,强化学生主体性体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生活素材搭建生活场景,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学生对公共秩序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开始尝试着让大家展开深入探究。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告诉大家:“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小游戏!”我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一个瓶颈较小的饮料瓶和一个系有长线的用胶带缠着的小纸球,顺利完成游戏场景的搭建后,我告诉大家游戏规则:

1.小组的所有人将小球放进瓶子,拉好自己的长线。

2.尝试着将小球顺利、快速地取出。

3.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成功,用时最短。

此游戏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实验,能够考查学生对“秩序”的理解和实施情况。活动前,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并制订计划。游戏正式开始后,我一边巡视,一边观察大家的情况。巡视中,我发现很多小组都知道这个游戏,所以也获得了快速通关的方法。也有小组没有听过这个游戏,但是在尝试与交流中也找到了通关的方法。游戏正式开始后,各小组纷纷按照顺序取出小球。在对游戏进行讨论的阶段,我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取出小球?”各小组派出代表表达自己的认识。有小组代表表示:“我们之前听过这个故事,如果一起取小球,就会堵住瓶口,所以我们才确定了顺序,一个一个出。”也有小组代表表示:“老师,我们试了,没办法一起拿出来,必须一个一个出才行。”对于大家的精彩表现,我鼓掌表达了认可,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其中的道理,这与我们所学的课程又有怎样的联系,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认识。

(二)调动经验,深化思考

生活经验是学生珍贵的储备性知识,调动学生经验的过程可深化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由此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涉及诸多生活经验,教师可依此引入,引领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很多小学生都有出去玩的经历,都知道高速公路上有一条应急车道。我一边出示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的图片,一边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角”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了解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所以占用应急车道既是违法行为,又是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我引出公共标志,让大家围绕“活动园”部分,说说不同标志可能出现的场所以及置身其中的感受。如禁止吸烟的标志大多出现在餐馆、商场、医院等,我们身处无烟的环境时才有可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那么“请勿大声喧哗”的标志又出现在哪里呢?有学生表示:“会出现在电影院、图书馆、考场等,当我们置身其中,就会免受打扰,从而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随后,学生也对“禁止拨打电话”“无障碍通道”“安全通道”等标志进行了介绍。识别公共场所标志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并深化学生思考的过程,对于学生懂得按照标志选择正确的行为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应用生活素材,对接实际

生活素材的应用,旨在建立课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可引领学生将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际对接,由此强化学生体验。

(一)情景重现,辩证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情景重现,能够使学生立足实际,展开辩证思考,这也搭建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于现实生活情景中锻炼思维。教师可以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进行情景重现,提出辩证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情景重现可对接生活,将教材内容与实际连接起来。依托教材所展现的不文明现象,我寻找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拥挤着上公交;草地遛狗,任由狗大小便;排队中插队;坐火车大声喧哗等,对接实际,使学生置身其中。与此同时,我还结合生活情景图提出辩证性问题:

1.自己有急事,必须坐这趟公交,看到大家都拥挤着上公交,你会怎么做?

2.遛狗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带捡屎的工具,应该怎么办?

3.你去排队结账的时候,有好朋友让你帮忙排队,你会怎么做?

4.坐火车的时候,有人打电话,这个电话又必须接,你会怎么做?

我让学生一起讨论,并为大家创造了轻松、自由的互动环境,引发了学生间的辩证思考。基于对以上场景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有各自的想法。如在第三个场景中,有学生表示:“我会拒绝他,并告诉他不能插队。”也有学生表示:“既然是自己的好朋友,那我可以先替他排队,等他到了,我再去最后面排队。”显然,两种解决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面对第一个问题,有学生出现了争论。有人认为:“既然有急事,大家又都不遵守秩序,可以先挤进去,之后不忙时再认真排队。”但有人对此表示:“就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好好排队的人。”基于此过程,学生也对生活中如何应对此类问题有了一定了解。

(二)实践任务,巩固提升

任何课程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可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实践任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体现在生活中,达到巩固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可立足社会公共场所安排实践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基于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学生也认识到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为了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我安排了课下的实践性任务:

1.陪父母去超市购物,观察大家排队的情况,自己参与到排队结账的行为中。

2.与父母一起去公园,做到垃圾丢进垃圾桶,不破坏优美的公园环境。

3.与父母去一趟图书馆,体验图书馆的氛围,自己做到不吵闹,认真看书。

以上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一项任务,拍摄照片,并写一写自己的实践感受,再将所写内容以視频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自己对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认识,由家长上传到微信群。在此阶段,我主动从家长口中了解学生的表现,整理大家所录制的视频,由此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并强化学生对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认可度,使学生自觉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综上所述,生活素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中的融入,既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也可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发挥出课程育人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德育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构筑其与生活之间沟通的渠道,引领学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真实思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1.江苏镇江市孔家巷小学;2.江苏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李琴芳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插队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卖 萌
插队党
女生插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