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
2023-03-13周尚志
周尚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成长规律、生活经验及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多样化地理学习情境,设置多层次的地理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地理学习过程。文章结合新课标理念,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分析】
“气温和降水”一课属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认识全球”部分“地球的表层”学习主题。分析新课标,可从“气温和降水”一课的内容要求中提取出“阅读气温、降水分布图”“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归纳世界气温、降水分布特点”“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描述世界降水分布特点”等要点,可见“气温和降水”一课全面考查初中生的地理工具使用能力、实践操作行动力、归纳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用“℃”描述气温的方法,懂得根据气候与降水认识与把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因此,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并不难。
【教学设计思路】
以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为载体,充分整合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教学的优势,围绕“气温和降水”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教学设计思路见图1。
【教学目标】
1.懂得气温的测定方法,能正确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与主要降水类型,能在正确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世界降水的地理分布情况。
3.能阅读与使用气候资料,绘制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和柱状图,描述出该地的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规律。
4.能在读图、识图、析图与绘图中,主动提出关于气温与降水的有意义的地理问题,并利用气候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及地理实践力。
5.能运用气温测定方法、降水量测量方法收集家乡的气候资料,并绘制出能够反映家乡气候特征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充分了解家乡,会依据家乡气候特点分析家乡自然景观特征与本地人和外地人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把握;世界降水地理分布情况的分析;气候资料的阅读与使用。
难点:根据某地气温、降水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归纳该地气温与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线上导学视频助力课前预习,诊断学情
(一)借助微课技术制作导学视频
教师活动:截取《环球同此凉热》纪录片片段与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段,制作有配乐的微课导学视频——《世界各地美景欣赏》。在视频最后,设置问题“是什么导致世界各地自然景观与人们生活环境有所差异”的,引领学生从气候的角度展开分析。
学生活动:线上认真观看微课导学视频,欣赏与感受世界各地美景,思考微课视频中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与浏览教材找到问题答案,即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量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与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环境差异的两大气候要素,并初步把握课程学习重难点,简单了解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美、感受美的过程中思考导致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气候因素,使其在好奇心的作用下自主阅读“气温和降水”一课的内容,简单了解气温与降水两个气候要素。)
(二)发布导学任务,线上自主预习
教师活动:在微课导学视频最后,发布前置学习任务单(见表1)。
学生活动:在浏览导学视频与教材内容后,依据任务单提示,认真阅读“气温和降水”各板块内容,回答问题或独立完成各项子任务,并线上提交任务单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以前置性学习任务单为载体,将课前预习内容与课前检测融合,促使学生细致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进行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使其在实际开展地理学习活动前,充分把握课程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难点。)
(三)线上及时评价,把握学生学情
教师活动:应用线上互动教学平台学生评价功能,对学生提交的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作出及时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活动: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审视反思自主预习过程,整理相关问题,在课本中标注学习重难点。
(设计意图:借助课程评价的诊断、反馈与调节功能,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预习情况作出评价,督促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反思自主预习过程,整理课程学习问题,标注课程学习重难点,以锻炼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及自我反思能力。)
二、线下形象过程促进自主学习,提升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节目。
师:同学们,你们昨晚有看天气预报吗?谁能根据它告诉老师今天的气温,今天会不会下雨呀?
学生认真观看《天气预报》节目,从中获取关于本地今日气温与降水情况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以初中生熟悉的《天氣预报》节目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经验描述本地当日天气情况,点燃学生地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二)提出问题,启发思维
在希沃白板中展现撒哈拉沙漠和热带雨林、冬季的哈尔滨和三亚两张图片。
师:看来大家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已经对气温与降水的含义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些关于世界各地景观的图片,你们是否能够对造成撒哈拉沙漠与热带雨林、哈尔滨与三亚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作出正确解释?
生: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气候要素。根据世界地图大致可把握到撒哈拉沙漠位于北非地区,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结合课本中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把握撒哈拉沙漠年平均气温约为20℃,热带雨林年平均气温大于20℃。所以,两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生:比较撒哈拉沙漠与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差异,不应仅考查两地的年平均气温情况,还要多关注两地的年降水量情况。根据课本中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可大致了解到撒哈拉沙漠的年降水量极低,少于100 mm,热带雨林年降水量极高,多于2000 mm,是撒哈拉沙漠年降水量的约20倍。所以,热带雨林多绿植,撒哈拉沙漠多风沙。
生:我赞同!在比较我国哈尔滨与三亚在冬季自然景观差异时,需要考虑两地在1月,也就是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结合课本中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可知,哈尔滨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下,三亚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两地气温相差约40℃,并且年降水量也各不相同。所以,冬天的哈尔滨银装素裹,三亚却风和日丽。
(设计意图:用具有引导性的教学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世界自然景观图促使学生主动联系课前自主预习学习经验,开展阅读、分析学习活动,在活跃、发散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气温与降水两个主要气候因素全面分析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和人们生存环境的差异,以此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联系实际,组织实践
用希沃白板形象展示各类天气软件App、本地当日天气状况的截图。
师:气象台与和各种天气有关的App,是如何收集与呈现世界各地降水量和气温等气候数据资料的?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利用这些资料快速了解与掌握各地的气候特点?
生:天气预报、与天气有关的App都是用表格、统计图、坐标图等形象表示各地的气温与降水情况的。我们在观看天气预报和用与天气相关的App查阅某地某天气温与降水量时,可通过观看这些图表把握气候信息。
师:根据课本中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掌握我们家乡哪些气候特征?你们能否结合这些气候资料与数据,分析与描述我们家乡的真实气候情况?
(教师依据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均衡划分地理探究学习小组,启发学生综合应用本课所学地理知识经验、各类天气软件App整理与家乡有关的气候资料,绘制家乡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各小组应用希沃白板绘图工具,整理归纳与本地气候情况相关的气温、降水量数据资料,效仿天气预报和各类天气软件App,绘制家乡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家乡逐月降水量柱状图,且根据所绘图像描述家乡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点,分析家乡自然景观与人们生活环境与我国其他城市不同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家乡为主要探究对象,综合应用课程所学知识与工具展开地理实践与合作探究活动,能有效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拉近学生生活与地理课程间的距離,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迁移运用线上自主预习经验,开展读图、识图、析图、绘图等丰富多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相较于以往更为丰富与充实的地理学习感受,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与问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化解,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课堂总结】
在本课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根据世界1月、7月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描述绝大部分陆地一年中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情况;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把握世界降水的地理分布情况;使用表格、坐标图、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表工具,直观表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千户初级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