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下绘画艺术性的实践与思考
2023-03-12王艺群
摘 要:数智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对传统绘画的艺术性提出了变革和挑战。各种数字技术的应用既能够自主地生成绘画作品,还能够对图像自如地修复、转变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使得绘画作品大众化、娱乐化和可复制化,容易使创作者忽视色彩感知、缺乏创造性和降低在传统绘画技巧上磨炼的意志。因此,笔者认为应借助计算机辅助,博览画作打破思维定式,以数智赋能,吸取传统绘画中的精华,苦练绘画工艺,进而形成个人风格,才是当下绘画艺术性实践中应有的方向。
关键词:数智时代;绘画艺术性;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6-00-03
自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要素正式认定为生产要素,成为政府和企业又一轮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开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到2022年已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41.5%。在这个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的数智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并改变着大众的思维、生活及生产方式,人类的精神文明生产也受到了挑战。以绘画艺术性来看,艺术性原指的是创作者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如光影、构图、色彩、线条等特点,展现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和日常生活,亦彰显出艺术家自身对美学的追求。但在数智时代下的绘画,不再拘泥于纸质媒介,计算机、数码产品等互联网产物此起彼伏,创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数位板、压感笔等硬件设备在系统平台上创作,抑或是利用算法训练模型直接生成AI绘画作品。2018年全球最为著名的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以AI创作名为《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的画作,拍卖价值高达43.25万美元(人民币约301万元)。数智时代下绘画所带来的艺术性开始不断地引起世人的实践与思考,艺术的本质也被众人在不断地挖掘和追溯。
一、数智时代下绘画的应用
(一)生成图像
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辅助下,在插画制作上,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绘画作品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这种创作方式能够生成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图像,并快速搭建场景,尤其适合电影特效、游戏原画设计、广告效果设计、网页界面设计、虚拟现实等,插画作品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高效、便捷地形成。CG插画、概念设定领域的行家和大师克雷格·穆林斯,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带有西方古典油画风格的插画作品,既传承了西方古典油画的传统艺术,又扩展了数字插画作品的创作形式,展现出数字插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数智时代中对数字绘画这类艺术语言的探索。
(二)图像修复和增强
数智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图像进行修复或增强,使其恢复到原始清晰度或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利用AI修复图片技术,使模糊图片变清晰,尤其是一些老照片、黑白照片,通过上色或动态化处理,提升画质清晰度还原旧时光,在这些照片中重新唤起过往的回忆与情感,展示出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为丰富对历史的理解,有效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应用智能技术进行自动描边、自动上色、自动画人物或场景等,使得尺寸更加丰富,画面效果更加精彩。
(三)3D打印技术的应用
底层色彩受光泽度的影响难以被数码摄影技术扫描捕获,3D打印技术作为数智时代下的产物,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绘画作品市场。与传统的油画复制品相比,3D打印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画面表层的凹凸感和笔触纹理,具有真实的立体效果。博物馆绘画展览、绘画爱好者研究和收藏便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的高仿真授权限量绘画复制品,一方面能够让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得以有效展出,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受众以“触摸”的方式享受与学习这些名家的创作方式,扩大绘画影响力。此外,利用3D打印技术获取著名油画的三维数据,也可以在油画修复上面发挥巨大的作用[1]。
(四)风格转换
数智时代下,绘画的后期编辑飞速发展,滤镜渲染功能的应用使得绘画能够呈现出多种不同肌理的图像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种图像的风格应用于另一种图像,抑或是将一幅画的风格应用于一张照片。从著名艺术家的风格到抽象艺术的风格,都能够对細节、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精准控制,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的创作限制,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提供丰富的创作选择,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为作品增加质感,快速、高效地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五)智能化绘画创作
数位板和压感笔的兼容,有效模拟了笔触大小、纸张厚薄等变化效果,如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等,从而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具有交互性的手绘创作体验。虽然笔刷、调色板、画布等是虚拟的,但它同样需要创作者有较强的绘画功底,掌握逐笔笔刷或调色刀的应用方式,学习如何用颜色的混合使色彩更加和谐。触控笔的诞生使得数字绘画创作的笔触更加精准、构图更加精致,整体色彩叠加和衔接更加自然。而图像的放大喷绘、缩小观察能够让细节处理得更加细腻,为创作者提供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
二、数智时代对绘画艺术性的挑战
(一)忽视色彩的感知
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从不同的层次、纯度、明度、面积、冷暖、形状、肌理等对画作进行填充,使画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创作者依靠色彩表达情绪,如蓝色是安静、忧郁的象征,红色则表达出热烈、奔放的情感。而强烈的色彩对比之作往往能给人带来视觉上强烈冲击,如梵高以饱满而纯净的色调绘制出《向日葵》,表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无限热情与活力,将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彰显得淋漓尽致。情感思绪和认知作为抽象事物,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达,而色彩就是其主题表现和情感传递的最佳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传统绘画中,创作者在调色板中反复调色,获得自己想要的色彩,据统计,受现实生活中颜料限制,大致能调配出1.3万种色彩,而数智时代下的色彩利用三原色不同强度混合而成,用0和1就可以表示任何颜色,而一般电脑能显示2的24次方,也就意味着能够展现出1677万种颜色。数字图像技术虽然能够较为容易地提供出颜色,但一方面不能完全做到真实色彩的再现,另一方面不是通过创作者反复调试出来的颜色,降低了创作者的感知度和情绪表达度。而长期过度地依赖于数字技术,会导致绘画创作者忽视色彩的感知,失去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艺术观察力[2]。
(二)创造性的缺失
绘画作品之所以流转千世让人惊叹不已,更是因为这些画作中注入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技巧,在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中直触世人内心深处,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创新思维令人叹为观止,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所展现的雄浑性格和极富情感张力让人惊叹不已,梵高的色彩应用和特有风格充满强烈的情绪表达,莫奈以其轻快的笔触、明亮的色彩展现出自己对自然真实的观察。这些大师在不断的尝试、观察、反复思考中,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而数智时代技术的应用,绘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在完成一幅技术性的图画,失去对绘画的感觉正是数字技术应用下对绘画创作者最直接、最明显的负面影响。绘画者在创作遇到瓶颈时,很难控制住自己去依赖数字绘画技术进行创作,久而久之,容易使绘画创作者减少对草图构思环节的重视,忽视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产生明显的复制感,成为数字绘画支配的对象,存在削弱自身创造力、原创性和个人风格的风险,甚至导致绘画作品完全受制于数字绘画技术,而这对于绘画艺术性的发展来说是严重性的影响。
(三)传统绘画技巧的本末倒置
在传统的美术学习中,写生能够有效地对现实性美和抽象性美进行挖掘和再现,通过写生,能够使创作者认识客观世界的奇妙与变化无穷,拓展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分析、理解和概括等能力,进而表现出绘画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而素描作为构图的基础,在不断的练习中不仅提升了创作者的思维,还让身边的普通物品变成与众不同的画作,全面提高了创作者对形体、结构、动态和空间关系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水粉通过调配各种冷暖深浅的颜色,锻炼人对色彩的认知能力,赋予画作颜色,让画作变得栩栩如生。速写通过线条描绘出人物、景物的神态、形体等,利用线条的力度、粗细、边线与轮廓、光影明暗的运用与感知,极大地展现出创作者的观察力、手法等基本功。而这些都需要长期练习和尝试来获得,而数智时代下技术的应用,图像处理设备能够为创作者在收集素材、构图上提供便利,有些创作者甚至并不懂绘画技巧,但懂得利用程序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创作出一些自动数字绘图的程序,一些基础性绘画技巧的培养则容易在时代发展中被忽视。
三、数智时代下对绘画艺术性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计算机辅助,打破思维定式
事实上,数智时代下的绘画作品要想保持艺术性、独特性和价值性,仍旧离不开传统绘画创作能力的打磨,而常见的基本绘画原理和技巧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来逐步掌握。克雷格·穆林斯虽是利用数种软件创作出许多商业化画作的天才,他所表现的作品风格多样,尤其擅长用简单的色块和色彩来表现丰富逼真的光影效果,但分析他的早期创作经历可以发现,他的艺术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对传统艺术的深入学习。他在创作初期通过掌握经典的学院派绘画技巧和吸收成千上万种成熟风格的影响,最终形成个人风格。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绘画的基本能力如材料的收集、表现形式的选择、画面结构的构建、细节的塑造等依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习绘画时,可以鼓励绘画者利用数字绘画技术带来的便利,弥补传统技法上的缺陷,深入研究各时代的绘画形式、派别特点,结合不一样的绘画风格积累多样素材,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为交叉利用打下有力基础,打破思维定式。与此同时,依旧以打好坚实的绘画基础能力为起点,努力尝试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更新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思想观念,才能使自身的作品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二)以数智赋能,传承传统绘画
不同时代的绘画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社会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实存在一些过往画作被遗忘,就像历史未被记载所遗忘所带来的失落感,但数智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为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的传统作品进行传承赋能,利用数据资产库和知识图谱保护文化遗产,为绘画中的数字化理解和调用奠定了基础。首先,可以从“符号元素”“画面构成”“色彩风格”等方面对选取导入作品的条件进行限制作为数据资产库的基础。其次,将作品元素进行拆解并分类标记,通过建立对应关系,使计算机具备识别元素和通过元素建立主题的能力。设置元素大小范围区间,划定背景区域范围并进行标记,提取元素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体现画面构成关系,使得元素所组成的画面能够产生视觉上的舒适度,如此操作,有效实现了绘画元素和绘画技法的数字化记录,使得机器成为创作技法的知识携带者。之后通过智能绘画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建立对某一画作风格的基本认识,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利用触控技术,引导学习者参与画作创作过程,增强视觉效果带来的吸引力,活态传承文化遗产,这种技术上所带来的沉浸式、智能化和交互式体验是无法用图片来展现的。并且从传播角度来讲,数字媒介复制性优势明显-,借助媒体的传播,可以将画作轻松复制多份,这是旧媒介无法比拟的[3]。
(三)以画为本,展现当代社會的精神内核
数智时代下,数字媒介与油画、山水画、工笔画等多个画种相结合的数字绘画创作,既融合了前端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又在继承传统绘画创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但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绘画作品始终是人为的产物,要体现艺术性,绘画创作者更应该立足于绘画本身,深入挖掘当代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精神,从社会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选择能够突出时代精神的题材,结合数字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创作思路,以更成熟的态度尝试创作符合当代社会精神内涵的画作。绘画者应博览众多美术作品、数字图像等,探寻当中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认识、比较与辨别当中的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勤加练习,无论是运用传统还是现代媒介、技术等绘画语言,运用联想、想象绘成有创意的图画,在构思与反思中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情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不断感知、分析和诠释绘画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美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判断,增强观察、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多个角度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特点。数字绘画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以0和1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的数据,但要使其具有价值性、艺术性,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才是无可替代的,绘画才会具有生命力、独特性和传承性[4]。
四、结束语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绘画表现形式,在数智时代下,绘画不再受到画布、画具、题材的束缚,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绘画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艺术家娴熟的绘画技法和超高的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呈现出来的作品与时俱进,彰显出机械无法复制出的人类情感,充分展现出艺术的美感、现实的感悟以及审美的情绪,而这也许才是数智时代下在绘画艺术实践中应有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千,李霄楠.绘画创作中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思考[J].明日风尚,2023(05):77-79.
[2]张楠.全媒体时代下的美术绘画方式的转型与创新[J].艺术大观,2023(32):64-66.
[3]张海军.人工智能绘画的艺术性[J].文化月刊,2020(01):160-161.
[4]杨小蓉.数字绘画艺术性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美术观察,2022(12):148-149.
作者简介:王艺群(2003-),女,山西灵丘人,本科,从事美术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