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3-03-12徐小娟周志涵

职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徐小娟 周志涵

■摘 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可以打破企业与学校、经济与教育之间原有的藩篱,关注“岗课赛证”之间的联系,整合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培训与技能评价组织等资源,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对人才核心技能的新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思政元素嵌入“岗课赛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岗课赛证”;立德树人;协同育人;职业院校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KSAO模型构建课程‘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体系研究”(编号:ZJGB2021155)、湖南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技工学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编号:jykt202249)的研究成果。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岗课赛证”的概念,强调要坚持内涵发展,以“岗课赛证”引领“三教”改革。课程思政重点在育德,“岗课赛证”重点在育能,注重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协同育人其实是回归“五育并举”的育人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

一、研究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2018年5月,王石和田洪芳发表题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的论文,指出开发各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及学生认知规律;从思政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三者中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逻辑厘清,找准专业课与德育的融入点。建立德育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监测点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保障。2020年,王丹丹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拓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深度广度,找出每个院校自身甚至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入研究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形成“四全”育人格局,即从全员、全程、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可见,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从呼吁教学理念转变、提倡顶层设计、摸索专业课与德育融合的探索阶段到各门课程、各个专业的建设思路逐渐清晰、实施路径逐渐明确。

(二)“岗课赛证”的研究进展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差距的有效手段。关于“岗课赛证”的研究,笔者所见较早的一篇文献是蒲萍等人在2010年9月发表的《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岗课赛证”是产业技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面向的融合贯通。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从剖析课程特点、制定“岗课赛证”的课程标准、编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来保障“岗课赛证”协同育人。在专业建设中,融入“岗课赛证”注重以专业岗位能力定课、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任务技能考核与学生技能大赛相匹配,岗位、证书、大赛在课程教学中相互融合。

研究者对“岗课赛证”的研究,从最初课程改革的摸索、课程体系构建,逐步发展到二元融通(岗课)、三元融通(岗课证、岗课赛),到目前正在积极探寻的四元融通(“岗课赛证”)育人路径。研究者对“岗课赛证”一体化协同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多维深度合作。

二、课程思政和“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因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构建面临内部体系复杂、教学实施难等难题。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的协同育人路径在不断发展。

(一)信息技术助力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融合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計划》。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是培养复合型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和引领,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助推器。“互联网+课程思政+‘岗课赛证”具有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元素多样化、育人超时空跨场域、育人载体丰富化等特点。基于信息技术,在教学标准的设定、课堂实施、教学数据分析、第三方评价、信息反馈、动态改进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基于移动设备的课程管理和运用移动设备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包含了对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的思政元素设计。在教学领域中,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创新了教学模式。把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高职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全国各大院校进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模式。

(二)在“三课堂”中实施“岗课赛证”融合思政教育

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教学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的同时,积极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课外校内的课外活动”被定义为第二课堂。从校园物质、精神、理念、环境、制度、竞赛、培训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但目前对“第三课堂”的阐释未形成规范和权威的界定。有学者认为以产学合作为依托,使学生入企业开展实践为第三课堂;也有学者认为对学生的知识、心理、道德、行为、风气、习惯等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宿舍是第三课堂;还有学者认为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实践是第三课堂;亦有学者认为师生在第一、第二课堂之余为进一步学习和探讨而建立的交流沟通平台称为第三课堂。职业教育在改革中的不断深入和创新,使授课主体、授课对象、授课地点的内涵更为丰富,探索从空间构建、双育人主体构建、覆盖式涟漪圈构建“三课堂”,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从理论、实践、企业课堂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是需要深入和系统研究的问题。

(三)大思政协同“岗课赛证”育人是必然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全新内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是大思政观的体现。各学科要注重思政资源开发,使制度与考核方式等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课程思政。探讨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链式特色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及“思政课程主渠道其他课程分渠道”的浸入式特色课程体系,形成润物无声式的大思政格局。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探讨课程思政改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特点。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体系内涵丰富。呼吁高职院校加强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政策支持,有管理支撑,有据可依。教学实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校内外课堂一体化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和专业文化优势,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发展与时代创新。同时,要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胜任力,有条不紊地形成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

(四)“岗课赛证”融合思政提质培优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是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有效手段。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岗课赛证”融合、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更明确提出要深化“三教”改革,聚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探索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双向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核心素养为抓手,把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作为具体实施路径,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建立在“德融课堂”主体化德育环境中架构起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专业课思政的实施路径,将“德、识、能”三位一体地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者曾天山提出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将视角放宽、格局放大、目标定高,立足职业教育,从“产业—竞赛—教育”三系统共同着眼,建立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的“产赛教”融合机制。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内外结合、典型引领、高端带动、外部牵引,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结束语

培养人才,教育是根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每一位教师重要且长期的工作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缩小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有机融合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

[2]潘菊素.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冯欢欢.新时代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评《基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热带作物學报,2021(2).

[4]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

[作者单位:湖南省医药技工学校(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