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
2023-03-12吴迎春
吴迎春
■摘 要: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大量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就如何把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和数学核心素养融入中职数学课程,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进行探讨,分析了数学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关系,根据三者关系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选取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进一步阐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办法及可行性。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思政;劳动教育
一、中职数学的学科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数学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蕴含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又超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数学品格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以及科学的态度,关键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学抽象和概括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所有的关键能力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关键能力的集合即为数学能力。
中职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品格、关键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它是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中职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中职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展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并形成共识:课程思政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融入思政元素。
中职数学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需要的职业品质,也是中职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和数学学科素养培养同向契合。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科素养和课程思政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融合,都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二)劳动教育与中职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产生活,研究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职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劳动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在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还原数学知识产生的情景,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和素养 ,同时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中职数学课程中思政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中职数学教师观念要转变
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中职数学课程的公共基础课的地位,还原了数学课程的本质。 2021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数学》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有机融入了思政元素,聚焦数学学科素养,解决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需重组调整的问题。现在中职数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重点问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第一,教师要强调数学课程不仅是为专业服务的工具学科,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教师应调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特色,利用其专业特点还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模型化,使学生学会数学思想的应用,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为体脑结合的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又能在学习活动中将数学知识内化、升华为学科素养,同时渗透思政教育。
1.以专业为背景,设计项目
中职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一般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教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但中职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专业学习,对某一行业有了认识,这正是中职数学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有利条件。教師在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以专业为背景设计项目,根据项目需要调整、重构教学内容。教学项目设置要基于课程标准,对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建立起项目活动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与项目有关的数学核心知识体系,培养数学关键能力,渗透思政教育。第二,项目设置要以“任务统领,问题驱动”,任务的设置要以专业为背景或者是设置与生活相关联的能够反映本质问题的真实任务。驱动性问题是指能够将抽象的、深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是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够积累有价值的经验。第三,项目的设计要将概念性知识的高阶认知与基础知识的认知加工相结合。如果项目设计都是基础知识和相对项目的运用与理解,学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思想;如果都是高阶段认知,没有相关的背景和基础知识,项目化学习也就无法深入进行。
2.借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同化、顺应由间接的抽象思维过渡为现实的直接呈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也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方式。
3.教学模式创新理论依据
一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指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完成单元学习。课前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前置资源;课中分析项目的任务,完成任务,完成过程性评价;课后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完成结果性评价和增值评价。
二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还原数学知识产生的情景,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原理,杜绝浅尝辄止,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哲学道理。
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笔者以函数单元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设计
函数单元共12个学时,在中职数学知识的体系中作用举足轻重,它主要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可以培养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关键能力。
本单元设计以主题公园建设为项目,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主题,对应三个教学情境:整个公园建设原材料水泥、沙子、砖的采买;公园绿地铺设草坪的面积与围栏的关系和过山车轨道的组建;公园草坪铺设、甬路铺建用料等。借助任务利用数学建模思维把函数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及课程思政进行融合。
(二)教学策略
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撑下,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采取任务统领、情境创设、纠正指导等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混合学习、小组讨论、类比探究、辩论等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实施
课前教师提供教学实施过程中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项目介绍(建主题公园的背景、目的、要求)、融入的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爱国情怀)、项目中需要解决的任务、所必需的前期储备的数学知识,这些前置资源都可以借助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
课中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即数学建模、解模的过程。完成建筑材料的购买、摩天轮的组装、通道的铺设任务,也是函数的定义、性质、分段函数及其应用数学知识吸收内化、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等细节问题,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
课后完成项目报告。对项目报告的评价也就是整体学习效果的评价,报告的评价是本课程设计的增值評价。
(四)思政和劳动教育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走访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制定采买、组装、铺设的方案,方案设计要经过反复论证,培养学生成本预算的意识和科学客观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增强职业认同感。
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以现代信息手段为支撑、以专业为背景的项目教学法,可以同时实现数学学科素养、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乐乐.劳动教育是什么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2]陈国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数学项目化学习应用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
(作者单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