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3-12徐晨伟李亚
徐晨伟 李亚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为例,从思政元素挖掘、打造生本课堂、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分析,阐述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21JSJG177);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编号:YB15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编号:2023SJSZ1025);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则需将突出技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的专业显性教育与包含职业操守、职业规范、工匠精神的思政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层面的全面提升。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以培养能进行土壤普查,开展土壤改良,指导作物施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培养“一懂两爱”时代新农人。基于此,课程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初步探索出了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农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农业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农业情怀普遍缺失,专业认同感不强,学农而不做农是一种普遍现象,学成投身农村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留不住,不愿来”的农村人才窘境急需突围。因此,对涉农专业大学生适时开展正确的思想引导及价值观培养尤为关键。土壤检测与分析作为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均来源于田间地头,教学成果又能有效服务于农业生产,课程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土壤检测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能熟练开展土壤培肥、土质改良工作,培养学生投身农业、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深挖思政元素,强调价值引领
土壤检测与分析是一门以土壤、植物营养为主要理论,与分析化学、作物栽培环境等课程密切相关的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需结合大农业专业背景及学生未来工作领域所需的职业素养深入挖掘。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关键。结合教学实践,课程教研组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绿色农业、乡村振兴、职业素养等维度梳理了思政育人元素。通过确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及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间建立了有效衔接,部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根基,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健康的土壤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通過解读国家“土十条”,分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意义,让学生明白守住土壤安全屏障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通过讲述国之脊梁袁隆平试种海水稻将滩涂变良田的故事,与学生一起致敬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激发学生守住大国粮仓的责任与担当。
2.感悟农业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农业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壤知识和生产经验。比如,4100多年前,夏代《尚书》中清晰记载着土壤分类标准,其以土壤肥力为主,依据土壤颜色、质地、植被和水文状况,将土壤依据肥力高低划分为三等九级。这是土壤科学史上的伟大创举,通过让学生了解深植于民间的土壤文化,感受中华农业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3.树立辩证思维,理性看待问题
土壤检测与分析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贯穿课程始终。例如,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差异显著,且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性状,这就要引导学生在生产上做到因土种植、因土管理。通过引入案例“新疆南部采用淤灌客土变戈壁为良田”,使学生理解土壤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的综合作用,在认识、尊重土壤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对土壤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定向改造。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合理的利用有助于土壤肥力提升,利用不当则会破坏土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
4.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通过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启发学生走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例如,教师在讲授土壤养分时,通过引入“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化肥过量、盲目施用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增加农业成本,还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引导学生认识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讲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5.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在检测类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规范严谨的职业素养。例如,在土壤采样教学环节中,采样是土壤研究的基础,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可能导致完全错误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采样时遵循等量原则、随机原则和多点混合原则,减少土壤差异,提高样品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实验室安全准入管理,强调安全操作规程;在进行小组作业时,通过任务分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改革教學方法,开展生本课堂
学生的获得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唯一检验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关键要做到四个“活”。“活”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
一是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要灵活。例如,讲解土壤有机质管理,就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经典论断。从专业上讲,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黑土地具有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宜耕作的特点,但长期过度耕作导致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讲,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土地耕作方式,既保护黑土资源,又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专业到思政,渗透要自然,同时又要让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有抓手、有特色、有迹可循。
二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激活。要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开展以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案例选用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课程教研组以社会热点、专业问题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一系列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并参与教学,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觉、觉中做”,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三是课堂的教学组织要灵活。要有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以效为本的课程思政。课程教研组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延伸课前课后,做到学生课前自学、课中练学、课后提升,构建学习新空间。教师通过职教云、QQ群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农广天地等栏目实时推送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微课、动画、虚拟仿真等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知识要用活。要坚持知行合一,开展以用为本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课程教研组依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科技扶贫工作,切实打造田间课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通过田间劳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意识显著增强,有效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变革考核方式,开展综合评价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在学生。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外,还需要将综合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学考核全过程。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成绩占比为6∶4,突出过程性考核。考核方式的变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评价标准在教学中的指导、激励和导向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纳入教学考核评价的全过程,突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考查。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基于专业进行顶层设计,要做好统筹规划,避免课程间思政元素的重复。同时,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建设能力。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推进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落地,实现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