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

2023-03-11池名

健康之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经气合谷经脉

池名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并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也将中医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在针灸学中,经常提到经络和腧穴。本文就经络与腧穴进行初步讲解,加深大家对针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在家庭健康护理及疾病预防方面。

经络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含了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包括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络脉包括了十五络脉、孙络及浮络。中医经常提及的胃经、脾经、大肠经等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则归属于奇经八脉,这十四条经脉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统称为十四经脉。经络比较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不易被大家理解。在此,可以把经络比作飞机飞行的航线,虽然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保证每一架飞机都能按照既定路径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同理,经络虽然也看不见摸不到,但每一条都规律地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运行着气与血。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时候,基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当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之时,会导致经络不通,而不通则痛,人体会觉察到经络的存在,如在某些穴位上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或在某条经络下触摸到筋结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其分布部位、对应脏腑及阴阳属性进行命名的。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其次循行于肢体内侧且属六脏的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且属六腑的为阳经,即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按照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阴经被划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阳经被划分为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如肺经,因其分部于手部、循行于手内侧前部,为手太阴肺经。同理,其余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十二条经脉的主治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除了每条经脉治疗其所属脏腑的病症外,也治疗经络所过部位的病症。

任脉和督脉归属于奇经八脉,行走于人体前后正中。督脉行走于脊背部正中,背为阳,“督”为统率、总督之意,故可统率全身阳经经气,为“阳脉之海”,总督六条阳经。任脉行走于胸腹部正中,腹为阴,"任"即担任、妊养的含义,故任脉对全身阴经经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可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为“阴脉之海”,总任六条阴经。任督二脉的主治病症除了治疗所过之处的局部及相应脏腑病症外,还可治疗神志病及热病。

腧穴

腧穴,即常说的“穴位”。“腧”,也就是“输”,有“转输”、“输注”之意,主要是指经气输送的意思。“穴”一词,意为孔隙,为经气所在之处。因此,腧穴即是经气经转输及运送之后停留于此处之意,也称为穴位。如足三里、涌泉、合谷、关元、命门、神阙穴等被大家所熟知,常用于家庭保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那么,这些穴位是如何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其名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呢?

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每個腧穴的名称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名称是根据其位置和功能、与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医学理论相结合来命名的。了解其名称含义,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腧穴的作用及定位。下面对常用腧穴的名称进行举例。

(1)关元:养生要穴,是聚气凝神之处,位于脐下三寸,所谓元阴元阳交汇的地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古时“玄”与“元”相通,即关玄,古人保守此穴秘密,有意颠倒其次序,隐藏玄关,而称“关玄”,即关元。此穴又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转输至皮部。平日按揉或灸该穴,可起到大补元气的作用。

(2)神阙:长寿大穴,也是温阳要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的要害穴窍。本穴在脐,为任脉上的阳穴,对应于后背腰部督脉上的命门穴,两穴前后相连,阴阳相合,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古代修炼者把两穴称为“水火之官”。阙为门的意思,神阙意即神门。神为一身主宰,神的门关好、守住了,才能固护“神气”。日常生活中会见到有些人尤其是欧美的年轻女性为了“美”,在肚脐部位打脐钉,这是很不正确的,破坏了神的门,神无法固护在体内,可想而知会有怎样的后果。因此,要守好神阙,要常对此穴进行艾灸,可起到保健作用。另外,对于急性腹泻的患者,重灸该穴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涌泉:肾经起始穴,位于足底。《黄帝内经》有“足少阴肾经根于涌泉”一说。这条经脉就像是泉水,从脚底流淌出来,灌溉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该穴位于身体的最下方,是至阴之静,而作涌泉之动。平日按揉涌泉穴可以滋补肾阴,治疗肾脏疾病。

(4)百会:该穴位于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人体至高正中之处。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百脉之宗,十二经脉汇聚在此,又为诸阳之会。《道藏》中形容百会穴为“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天,即居人身之最上也;百神,即有关全身之神识。且该穴四周的穴位分布有序,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如地理学中世界屋脊,为阳经之会。可以说,该穴是头部乃至全身保健的重要穴位,常按揉能够通达全身阴阳脉络,连贯所有大小经穴,贯通任督二脉,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百会穴在临床治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气。对于脱肛及阴道脱垂等辨证为气虚下陷的患者,针刺该穴可起到升阳举陷之效。

(5)合谷: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简便取穴法为以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处,屈指,拇指尖下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合,为汇聚、相交之意。《内经》说:“肉之大会为谷”,本穴位于拇食指并拢后肌肉的最高点处,故名合谷。该穴又为大肠经的原穴,可担当起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且主治范围广,以治疗面口部疾病为主;和其他穴位相配,还可治疗妇科、内科等疾病;同时也是人体的止痛要穴,治疗牙痛时按揉或针刺该穴,甚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针灸学里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歌诀可以帮助大家记忆选穴,即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该歌诀出自《针灸大成》,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足取之,病在腰者取之腘”,阐述了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疾病时远端取穴的原则。而四总穴歌即是循经远取、上病下取的典型案例,意为腹部疾病选取足三里穴,腰背部疾病选取委中穴,头项部疾病选取列缺穴,面口部疾病选取合谷穴,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

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博大精深,想要学好需从经络的循行规律及腧穴的命名源头开始,方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经气合谷经脉
人体经脉养生律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经典中浅谈针刺治疗中左手与经气的关系*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