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浅谈针刺治疗中左手与经气的关系*
2010-04-13李雪青马树祥崔建美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系唐山063000
李雪青 马树祥 崔建美 李 旗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系 (唐山 063000)
中医学认为气是组成人体结构的最基本物质 ,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 ,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则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经气与人体真气组成成分相同,经气源于脏腑,隶属脏腑之气[1],其组成也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和清气化生而成的。经络系统的本体在于经气[2],经络系统的功能正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中经气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在针刺治疗中我们往往通过激发经气提高临床疗效,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左手操作尤为重要,左手与经气的关系也尤为密切。可以说通过左手可调控经气的往来,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左手与营气、卫气 《灵枢◦ 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灵枢◦本藏》中提到:“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营气和卫气 ,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由此可见,营气和卫气是经气的组成部分。《难经◦七十一难》曰:“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杨继洲对这句话在《针灸大成》解释到:“刺荣无伤卫者,乃以左手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也就是说卫为外表,行于脉外,针刺宜浅,故刺卫者,卧针而刺之。营为里,阴行于脉中,先以左手摄按所刺之穴,使卫气渐散离,然后内针。《难经◦七十一难》提到的:“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也正是此意。可见在整个针刺营卫深浅过程中左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手激发经气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说的是真正懂得针法的人,善于用他的左手;不大懂得针法的人,只依赖他持针的右手。当针刺的时候,先用左手指压所要针刺的穴位,并用手指轻弹皮肤,使脉络和肌肉怒张,再用指甲掐切进针的穴位,这时用手仔细体会,若有象动脉搏动的感觉,这是经气到来的征象,便可以顺势将针刺入。得气后便把针推进深部,叫做补法;如得气后便摇动针身,然后浅提出针,叫做泻法。《难经◦七十八难》的这段话非常重视左手手法的运用,“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句话更是把左手提高到较高的位置。
《灵枢◦官能》:“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也就是说运用补法的时候,手法必须沉稳,精神端静从容而和缓,首先按抚皮肤,使肌肉放松而舒缓,然后看准穴位,左手按摩腧穴周围以引动经气,右手推循着皮肤,徐徐进针,轻轻的捻转,必须使针身保持端正,同时术者要平心静气,安神定志,坚持不懈地候气至,气至后稍微留针,待经气流通就马上出针,揉按皮肤,掩闭针孔。这样才能使真气留存于内而不外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左右手的配合运用。在《素问◦离合真邪论》又提到:“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说的是对于虚证,在用针以前,一定要沿着经脉的走向摸准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扩散,再揉按皮肤肌肉使经脉气血流动,接着用手弹动穴位,使局部气血充盈,再马上用左手掐着穴位以确定进针的部位。”可见《内经》《难经》非常重视左手激发经气的作用,也对左手手法如何激发经气有了详细的论述。
左手感知经气的到来 《灵枢◦经脉》提到“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说的是凡是被邪气所侵袭了的经脉,都会出现与其他正常经脉不同的异常表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经气的异常变动测知是哪一条经脉发生疾病。《难经◦八十难》又提到“所谓有见如入者,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说的是指下有感觉才可进针或出针,进针前先用左手按压穴位,待指下有经气来到,如有脉搏跳动样感觉时,就可以进针;进针得气后,待持针指下气已尽去,呈软弱空虚的感觉时,就可以出针。在《难经◦七十八难》也说:“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也就是说针刺的时候,用手仔细体会,若有象动脉搏动的感觉,这是经气到来的征象,便可以顺势将针刺入。可见,《内经》、《难经》中感知经气主要是左手的功能。
左手与得气 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就指经气而言。若进针后候气不至,左手指在穴位上下左右沿经络循按,又能催气来至。明代针灸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在临床上,有部分病人,针下之后,感传仅局限于局部,不向远处放散,特别是一些隐性感传,这就需要通过按揉、叩击、爪切、指循来引气,使隐性都转化为显性,使不敏感者转化为敏感,使局部感传逐渐趋向病所。一般切循,轻揉部位,一是受针周围,二是按经循揉,帮助经脉中经气的运行,就可以引起得气,趋向病所。
左手控制经气的方向 针刺得气后,巧妙的运用左手,还能控制经气,催其向一定的方传导以求气至病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通过左手指的按压,闭住经脉的一端,使经气向另一端运行。当气至关节不能通过时“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右手运用适当的手法,同时运用左手循经摄切或按摩关节部位,多能促使经气通过关节。明代名医徐凤在《金针赋》中指出:“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其意指操作时,欲使经气上升,医者用左手指切于下,闭其下气,经气就会向上循运,相反,如欲使经气下行,可按切穴位上方,闭其上气,经气则向下传感,气至病所。这种经气的双向性和回流性则是经气双向运行的有力论据[3],而我们就可以通过左手的手法操作可以控制经气方向。
左手与经气的疏泄闭藏 《灵枢◦始终》中:“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说的是患者脉象坚实有力的,治疗时,就当用深刺的方法去针刺,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尽量外泄。脉象虚弱无力的,治疗时,用浅刺的方法去针刺,调养脉气,使之不过于损耗,出针后还应急速按闭针孔,使邪气尽量外泄。而在《素问◦刺志论》也提到曰:“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说明左手对针孔的开合,还能起到补虚泻实作用。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补,随其经脉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又说:“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傍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意思是补虚时,在欲出针之际即将左手指置于穴旁,出针后快速按压针孔,重按多按,以闭合其门,使真气不得外泄,邪气不得入内,泻实时,则在出针后用左手指切按针孔两侧,以开大针孔,使邪气尽出,然后缓慢按压针孔,轻按少按,甚至不按。以上都说明,通过左手对针孔的的操作可以起到疏泄闭藏经气的作用,从而在针刺治疗时更好的补虚泻实。
此外,明代针灸大师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说明左手针前揉按腧穴可减轻或消除病人在进针时的疼痛和不适感。
综上所述,在针刺过程中左手不但可以控制营卫深浅,还可以激发经气、感知经气、催气候气、疏泄闭藏经气,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左手在针刺过程中不是起辅助作用,而是和右手一同起主导作用,左手也不能等同于押手,它的作用比押手更广泛的。所以笔者认为临床上把“左手”称为“押手”有失偏颇,这样会误导针者,忽视左手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依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的说法,称为“左手”“右手”,而且两者同等重要。在目前临床上,很多医者,只注重右手手法的运用,而忽视了左手。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临床疗效的取得。
[1] 张载信.浅议脏腑之气与经气的关系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3:9.
[2] 严浩成.李国菁.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J].新中医,2005,372:89.
[3] 赵 娴.张卫华.经气运行方向探析 [J].陕西中医,2006,27(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