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

2023-03-11李效武

关键词:人民唯物史观新时代

李效武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改写,使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呈现出鲜明的超越性蕴涵。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历史意识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有机统一、人民主体精神与“强起来”历史现实的有机统一、人民个体发展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超越性境界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论超越、“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论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论超越以及“两个伟大革命”的主体论超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基于目标、意识、价值、制度、民族等多个维度,实现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激发路径的整体性建构。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人民; 新时代; 超越性蕴涵; 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6.009

坚持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在谋幸福和谋复兴的洪流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成功的一个关键,又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改写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逻辑起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62这里的“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内在表明,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现出鲜明的超越性蕴涵,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升华到历史创造精神的时代高度。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解读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超越性蕴涵,既是我们总结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重要维度,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继续奋斗、勇毅前行的内在要求。

一、 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生成

历史主动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其理论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存在发挥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在客观现实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随波逐流的,可以通过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去改造社会,从而推进社会历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2]13历史主动精神就反映了这一原理,它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清醒把握历史方位、自觉定位历史责任、自主擘划历史宏图、主动担当历史使命,从而掌握历史主动、勇于开辟未来的精神品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主体。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人民根本立场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人民在党的团结、组织、带领下,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准确判断历史方位、主动担当时代使命,积极发挥主动精神,勇于进行历史创造、努力开辟未来的精神特质。党对充分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指出,“党只有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才能胜利完成这些任务。”[3]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讨论时也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4]。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5]。这些论述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将历史主动精神和人民主体地位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的,只有“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6]608,才能回到历史的“真正的出发点”。人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马克思170多年前的这一思想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把握可谓切中肯綮,同时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释读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视角,即在“剧中人”和“剧作者”的有机统一关系中把握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生成,呈现出历史方位、历史现实、历史进程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第一,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历史意识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有机统一。歷史意识是指承认与尊重历史规律并依据历史规律考察研究对象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一种思维自觉和理论素养[7]。人民历史意识则是人民群众在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不同状态的历史意识在与特定的历史方位互动中,不同程度地彰显出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面貌。从人民历史意识的现实性来看,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继承历史和创造历史“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8]470-471,同时又构成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起点。从人民历史意识的超越性来看,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新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形成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发生机制。如此,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实则是在新时代的“在场”与“不在场”的张力中,呈现出人民历史意识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有机统一。

第二,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主体精神与“强起来”历史现实的有机统一。人民主体精神是以人民需要为自觉的一种精神品质,它是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虽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创造历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动精神品质和主体精神状态,但在其现实性上,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必须依托一定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是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的宏大空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人民谋求独立、解放、富强和幸福的斗争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为国为民的不懈奋斗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9]11之后,中国人民的主体精神状态就与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深度锁定、密切联动起来。在这样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根本问题,坚定领导中国人民,将人民置于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超越了以民为本的中国传统思想,弥补了资本至上的西方政治逻辑的天然缺陷,取得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伟大胜利,在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不断激发中,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一次次“一字之变”的背后,体现了中国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复兴伟业中一次次发生质的跃升的历史现实。新时代“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标定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基点,使人民主体精神的发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个体发展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人民个体发展与民族复兴进程须臾不可分离,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代表了人民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人民个体发展则代表了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价值取向,兩者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人民个体发展的根本依托,又是推进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内在需要。在这其中,人民作为一个政治身份话语,有其所属的国家和民族属性,并且“人民表明的是一种新的政治主体的出现,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积极力量的出现”[10]。因此,人民是个体性与民族性的合一,而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则是民族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体现出人民个体发展与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联动,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回答了“中华民族要去哪”和“中国人民要干什么”的问题,体现了民族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彰显了个体和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找到了中国人民个体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民族发展的“最强聚合力”。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就是新时代人民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国民精神状态。

总而言之,作为历史发展的现实客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客观现实、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三者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基点,首要地决定着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超越性的生成基础。

二、 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超越性蕴涵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将唯物史观与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实践的结合中激发和塑造出来的人民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同其他历史精神和创造精神相比在境界上实现了全面超越,其超越性蕴涵集中表现为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境界升华,即基于新时代的现实基点,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全面激发中转为历史创造精神,实现了在发展论、价值论、制度论和主体论等方面的境界超越,实现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由自发到自觉的跨越式转变,真正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61。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论超越。新时代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上的对传统发展思想的时代超越。在深刻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主客体关系课题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在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确定了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既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又注重社会主义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彰显了人民价值取向,又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关切,实现了发展的目的、方法、主体和评价的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提高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人民”和“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辩证统一,在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15中体现出主客体的有机统一,突出人民是江山的主体力量和深厚根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蕴涵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论,更蕴含着“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方法论,体现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11]通过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发挥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形成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不同于西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由此,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论超越。“人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基础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和主动精神的现代化,是“现实的人”主体价值论发展的新境界。在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体性变革过程中,“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更是“现实的人”主动精神激发和创造力发挥的实践过程。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和保证,在此过程中,不仅是社会现代化价值的实现,也是人自身发展价值的体现。所以,新时代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别强调推进“人的现代化”,不仅达到人民自身生命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而且更使得这种生产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有机体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奋斗中,经历了从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到主动探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始终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展现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8]470的现代化叙事,写就了民族发展史上的最恢宏史诗,并为陷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泥潭中的世界各国提供了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2]的中国方案。

“人的现代化”价值论更有利于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以人的完善和发展为终极目的,其价值导向凸显的是以人民发展为主题的人民观,人民价值乃是合历史的价值。人民不仅成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更成为现代化的发展受益者,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现代化发展价值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客体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以及作为联结主客体现代化的介体现代化,即治理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现代化发展价值的本质与核心,更是对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不断被激发的最高概括,真正实现了人民主体发展价值与现代化发展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论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民主实践与制度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的遵循和民主制度安排,其实践过程使人民不但在选举代表方面,而且在全过程参与管理国家和改革决策等民主政治活动方面,都能够发挥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通过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纵向民主制度安排,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道路,构建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从精神主动到制度主动、从历史主动到时代主动的广阔空间。新时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广泛、多层面参与民主政治过程,逐步形成“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格局。

“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了人类民主制度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新境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论述民主制度基本特点时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13]“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拼搏和主动创造得来的,是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表现和制度实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不断激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民主实践和民主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和民主素养不断提升,开创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显著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局。在制度体系设计上,通过构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民主环节,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实现,有效激发了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第四,“两个伟大革命”的主体论超越。“两个伟大革命”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逻辑,是在党和人民统一基础上对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叙事。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统一起来,以伟大的自我革命改造主观世界而赢得历史主动,以党的自我革命激发伟大社会革命的人民历史主动精神,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淬炼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增强引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持续引领和激发中国人民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在实践中将之转化为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组织力量,从而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9]395的互动共进。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对党和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联动与统一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有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依托,迸发出强大的历史创造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14]其次,被组织起来的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完全主动,展现出深邃的创造活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伟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9]477。再次,新时代,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激发精神上完全主动的中国人民,推动实现了制度主动和时代主动,创造出立足民族、观照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实现对资本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必将使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 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整体性塑造的路径建构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重要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不懈奋斗的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有效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是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探索的一个中心问题。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既需要国家政权实践的深度激发,又需要有强大引领力的政治力量和精神意识对其进行规约与纠偏,从而避免落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窠臼,并使其始终沿着正义的历史方向创造历史。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将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多途径多方位激发蕴藏在历史征程中的人民创造伟力,实现了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激发路径的整体性建构。

第一,突出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感召力。发展目标之于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合理预期和目标引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指引方向、赢得主动的重要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以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自觉,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多层次、接续性的奋斗目标,在战略安排高度上建构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成为感召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动力与现实动因。一方面,这种多层次接续性的目标体系有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中国人民内心意愿的具体化,激发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内在激情和磅礴伟力,提振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成为新时代不同时间阶段激励人民接续奋斗以及开创属于自己世界的目标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彰显人民内心意愿的目标体系提供了新时代“历史合力”背后的现实动因,使得中国人民对“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15]过程有了统一的目标认同,有效避免了中国人民在创造新时代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力的分散与分歧”。

第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主导力。“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550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仅为其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进行合理性论证,并且在这种合理性论证中建构起社会成员的认同,从而使人们自愿按照社会发展目标和秩序进行主观能动性创造的实践活动。因此,意识形态内在决定着个人主体性的作用方向与作用性质,甚至“个人主体性的實质是意识形态主体性”[16]。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建设实质上决定着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状态塑造,“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7]。葛兰西也曾用“社会水泥”隐喻意识形态社会粘合剂的整合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类错误思潮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消解和分化,党和国家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准确判断形势,将聚民心作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发展方向,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引领力、凝聚力和解释力,从全局和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18],筑牢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上的人民基础,巩固和焕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共同思想基础,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状态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引领力。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最为核心的思想准则和价值法则,具有最深沉和持久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治党和治国相统一、继承和创新相统一中找到的凝聚和感召人民的新的精神力量增长点。新时代,世界进入由政治制度博弈转入以核心价值观博弈为支点的软实力竞争格局,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又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既需要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这一转型过程,又需要积极关切人民精神世界和道德家园,防止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变革多元思潮冲击中发生价值错位。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实际表征着对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定向与价值承诺。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建构价值理性、丰盈精神生活等方式实现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引领。一是治理性引领,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社会力量的社会治理作用,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为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擘画了清晰的价值图景。二是建构性引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应予遵循的价值理性,有效避免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陷入工具理性、计算理性的拜物窠臼,同时消解了资本逻辑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异化控制。三是意义性引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9]的实践趋向,丰盈了人民共同奋斗的意义世界,厚筑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基础。

第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激发力。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制度作为规则,不仅仅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功能,还具有了更强的感召力和引领力,常常具有秩序、活力的双重韵味。立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制度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以规则约束下的行为替代个人自发的行为”[20]的“秩序”,而更是要在社会发展伦理的层面追求“良制”“善制”效果,真正使社会制度的发展体现人民利益和需要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秩序之中激发社会活力,达成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换言之,新时代党和国家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和制度完善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减少社会开放结构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而更多的是在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激发力,从而有效形成依靠人民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良好局面,并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路径维度:一是坚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调动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意识,筑牢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厚制度基础;二是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共治共享的治理取向,以“中国之制”话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将蕴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内的“优势势能”,转化为激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强大“现实动能”。

第五,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不断激发凝聚起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56个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中而凝聚形成的共有的、共同的意识,其具有深刻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语境,人民是一个具有共同民族记忆、地域归属、国家认同、生活信念的聚合性关系实体。依此来看,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在应然性上被赋予了特定的实践期许。立足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国民诉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21],在实践期许上,实质意味着凝聚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了对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整体性”规定,通过“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2],达成推进民族复兴的集体认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蕴涵了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稳定性”规定,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治乱兴衰的历史更迭是中国人民精神深处的共有体认,是规避民族危机复现的共有精神财富,必将在连贯性的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发挥中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概言之,通过发挥社会发展目标体系的感召效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激发效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应,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得到了整体性跃升,为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积蓄了超越性的精神力量。

四、 结 语

新时代人民历史主动精神超越性蕴涵的呈现,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的理论指引和科学改造世界的组织力量。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中国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引,重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重塑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动员、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在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正确把握规律,认清历史大势,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不断焕发。所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曾就俄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指出,“只有现在才广泛地、真正普遍地开辟了表现进取心、进行竞赛和发挥大胆首创精神的可能性”,“用为自己劳动取代被迫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24]。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其明确的指导思想、体系化的奋斗目标以及强烈自我革命意识,成为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与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的强大组织力量。中国人民精神上不断得到解放,历史主动精神持续激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不断迸发。党的领导和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汇合使中华民族复兴有了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和价值追求,自觉自信、不懈奋斗的主动精神不断彰显,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黨的领导和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汇合必将积聚起构建更高层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合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2]6,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和理论创新实践为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深邃的历史智慧、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上的完全主动”[25]。经过百年奋斗锻造的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到自身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中,呈现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得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空间无限广阔。“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历史主动精神特质的中国人民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2.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72.

[4]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06-03-05(0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杨韵韵,刘同舫.马克思对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批判[J].浙江社会科学,2022(02):96-102,158-15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陈培永.什么是人、阶级及其他:以马克思的名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213.

[1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

[12]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14]習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0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1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17]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9.

[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2.

[19]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0][美]詹姆斯·G·马奇,[挪]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3.

[21]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2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2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3.

(责任编辑 文 格)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of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LI Xiao-wu

(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School of Marxism,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s fundamentally rewritten by the centennial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ich makes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of people in the new era show a distinct transcendental implications.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of people in the new era reveal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eople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historical orientations in the new era,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eoples subject spirit and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being stronger” as well as the organic unit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The transcendental realm of peoples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n the new era is embodied in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eory,the value theory of “human modernization”,the transcendence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whole 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and the subjectivism of “two great revolutions”.In the new er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ersisted in integrating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people into all area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state affairs.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routes to inspire the peoples historical initiative based on multiple dimensions,such as goals,consciousness,values,systems,and nationalities,are realized.

Key words: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people; the new era; transcendental implic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猜你喜欢

人民唯物史观新时代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