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与加快我国农业强国建设

2023-03-11许传红孙镜轩

许传红 孙镜轩

摘 要: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强国之要,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住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业的重要性,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当前,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高稳产保供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关键词: 中国农业; 基础地位; 农业强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6.012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農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用世界9%的土地养活了将近20%的人口,口粮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放眼世界,世界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强国,但农业强国并没有固定模式,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以及独特而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建设农业强国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要在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一、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1]1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也随之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即为十四亿人口提供粮食、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等,也体现在生活、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农业的基础地位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但是农业基础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主要表现在农业供给能力稳中有升、农业供给质量逐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发展体系更加健全等方面。

(一)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基固本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务本重农,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4只有重视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好人们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农业强国这艘大船才能行稳致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了翻一番的伟大成就,但是农业仍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仍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清醒看到,粮食‘十一连增也是有代价的,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更使我们面对着不少新的挑战。”[2]136这就需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使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特别强调一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有十四亿多人口,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一旦出现了问题,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夯实农业基础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粮食作为具有战略性的特殊物品,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基础地位的体现之一,也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首要课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3]8。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是否牢固,只有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才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由于粮食危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与政权变更在古今中外皆有例证且反复上演,不论是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还是正在经历的21世纪第三次粮食危机,都印证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面对诡谲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要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去应对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夯实的农业地基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二)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助添动力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4]97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走质量兴农之路,就要突出农业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增产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农业质量提升的关键是农业科技含量的高低,要在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农产品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41。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农机设备等途径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农业基础地位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客观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3]12目前,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迈入世界前列。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添柴加火。

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不仅在于“物”的提升,也在于“人”的加持。农民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4]26,将农民权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最终结果必然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有利可图”,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才会高涨,“劣农性”的传统观念才会得到改变。农民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科学育种耕作,农产品质量才会从源头得到改变和提升。通过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更加显著,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顺应了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要求,加快了农业强国的建设步伐。

(三)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保障

强农惠农政策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2]118从认识的高度来讲,“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46,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具有“弱质性”,面临着不可抗拒性的自然灾害与不可预测性的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与保护;从重视的程度来看,农业各部门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考虑如何稳产保供,又要考虑如何增加农民收益,保证两者齐头并进;从投入的力度来看,政府持续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增加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通过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持续加大,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夯实,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障。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農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党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保证“三农”政策不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而是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3]16,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为农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基层领航人,使“三农”政策下得去、落得实。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基础和组织保障。

二、 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导向

农业的功能是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农业的功能不断延伸和拓展,从最基本的生产功能扩展到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没有受到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夯实和巩固。在此前提下建设农业强国,应该将保证安全供给、提质增效、生态低碳、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基本的目标导向。

(一) 农业生产功能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安全供给导向

“稻”是生存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乎国家安危。由于粮食危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与政权变更在古今中外皆有例证且反复上演。历史上各朝动乱,其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是底层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深刻证明了无粮则乱。被人们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农民起义等都是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而造成的动乱。目前全球处于21世纪第三次粮食危机之中,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指出,全球有1.9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且人数持续增长。如今国际社会稍有动荡,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全球新冠疫情期间,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再加上2022年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粮食供应缺口增大,有些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国家受到粮食危机的影响而社会动荡,国家政权稳定受到冲击。农业的生产功能除了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还能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市场、原材料等。在农业生产无法供应人们最基本的口粮需求时,更无法为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资源。因此,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粮食安全供给能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目标。

(二) 农业生活功能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导向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群众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食品需求从最基本的农副产品转向小型化、特产化和精致化,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农产品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5]304。经历十四年的打磨,通过制度与法律的约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向好,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然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难以保证。近年来,“预制菜”“海克斯科技”“土坑酸菜”等新问题层出不穷,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因素越来越隐秘,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农业发展要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农业的功能不只是为百姓提供优质产品,更要富裕农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质量兴农,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4]98现在许多优质农产品仍在马路边上卖,仍在“提篮小卖”,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无法获得规模收益。农民农业收入低,无法维持生计,只能外出打工,出现了许多空心村以及荒地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农业的就业增收功能,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重要目标。

(三) 农业生态功能决定了农业发展的生态低碳导向

粮食是一个文明延续的火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休耕轮作的耕作方式,采用生物施肥方法,在最大限度保持土壤肥力的同时维持了农业的生态系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农业逐渐被化学农业所取代,中国耕地亩均化肥用量高达21.9公斤,化肥用量约占世界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过度使用化肥损耗了基础地力,增加了种粮成本,导致耕地退化。再加上农民根深蒂固的“大水大肥”的耕作观念,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8,农业用水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它既是碳源的制造者,又是碳汇的吸收者;既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接口。据《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农业生产碳排放量仅占全国碳排放的6.7%,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绿色低碳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中国农业低碳发展仍缺乏突破性农业固碳技术的瓶颈,仍面临着既要生态效益又要经济效益,既要减排固碳又要提高产量,既要全面协调又要抓住重点的难题。要想发挥好农业的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发展就必须以生态低碳为重要目标。

(四) 农业文化功能决定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导向

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百分之七十,但作为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不管城镇化如何发展,农村都不会消亡,仍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农业基础地位仍需打牢夯实。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状况较为落后,不能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4]44,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需要兼顾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古语云:“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要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只依赖外部帮助,更要增强自身本领,通过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提升农村自身竞争力。

农业作为物质生产部门,是农耕文明传承的物质载体。据统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利用好农业承载的文化功能,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导致大量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蒙尘,乡村传统建筑废弃,使农业所承载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三、 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基础地位牢固才能为国家稳定奠定坚实的根基。由农业基础地位决定的农业发展的安全供给、提质增效、生态低碳、现代化导向,表明中国要以稳产保供强、科技活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现代化水平高为目标,探寻建设农业强国的可行之路。

(一) 把握农业生产要害,促使稳产保供“强”起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永远排在第一位,农业提供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71要想解决好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两手抓”,既要抓物质基础,也要抓机制保障。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物质基础在于耕地和种子两大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160,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要始终坚持“藏粮于地”战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有增无减,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是提高稳产保供能力的要害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提到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想中国粮中国种实现种子自立自强,就要集中力量补短板、解难题,把好生物育种这个大方向。政府、企业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齐心协力解决种业被“卡脖子”的难关,将当家品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机制保障的主体在于政府,要按照“价补分离”的原则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使种粮农民有收益;要将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相挂钩,把有限的补贴用在刀刃上,使种粮农民不吃亏,最终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助推农业创新“动”起来

农业的提质导向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上来。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农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创新體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3]12-13,通过“联合攻关”的方式,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化的发力机制。强化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突破核心技术,打破创新壁垒,加大对农机设备、生物种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农业原始创新能力。

农业的增效导向决定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心任务,需要进行产业体系、政策机制、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4]141一是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原则,以分工协作为前提,形成农产品产购销一体化的网络格局,使生产与市场相对接。二是要建立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使农民种粮不吃亏。三是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农民增加农业收入。

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不断突破农业科技瓶颈、建立积极的农业政策、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农业强国道路。

(三) 重视农业生态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绿”起来

农业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低碳导向,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其实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即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前提下,降低农业全链条的碳排放、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4]107,贯彻实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坚持保护与修复共同推进。在农业保护方面,一是加强有机肥的推广,创新病虫害防治方式,形成生物施肥、物理防治的方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比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发展节水农业,“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4]106,应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新型节水技术,改变缺水地区大水漫灌的老路子。三是发挥政府保障与监管的职责,加大生态低碳农业的定向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农业生态监测体系与碳排放监测网络,利用遥感监测、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监测农业生态质量与碳排放水平。在农业修复方面,一是实行轮作休耕制度,在东北黑土地、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区进行轮作试点,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保证种养结合。二是分类施策,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区耕地修复、扩大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范围、进行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推进西北旱作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抓住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逐个击破。

(四) 賡续传统农耕文明,实现农村面貌“新”起来

由农业的文化功能决定的现代化导向要求发展农业必须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实现农村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农业现代化”扩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表明党对“三农”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3]15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必须统筹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在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3]15。农村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物”的现代化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农村供电、用水、道路等硬件设施与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软件保障,为农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相结合,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的同时要敬畏历史,保护传统建筑、古村落,保留住乡风乡愁;在“体系”现代化方面,要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法治观念,鼓励农民用法解决纠纷。总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才能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做好固本安民之要[J].瞭望,2017(18):1.

[2]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4-17.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文 格)

Consolida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trength in Agriculture

XU Chuan-hong, SUN Jing-xu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nsur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At all times,we must firmly grasp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and not waver.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led the people to work hard,and achieved a great leap from in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to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on multiple occasion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and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At present,China is embarking on a new journey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power,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t is timely to build an agricultural power.On the premise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requires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stable production and supply,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eveloping ecological low-carbon agriculture,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o as to transform China from a country with high agricultural output to one with a leading edge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agriculture; basic status;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