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评述

2023-03-11周鹏

关键词:风险评估新时代

周鹏

摘 要: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工具。它旨在确保重大决策、政策、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在制定、实施或审批审核前,能够充分考虑其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经梳理考察近年来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较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缺少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过程的研究显得不足;同时,目前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领域开始出现大数据运用、公共政策实施、风险复合性影响和制度建设的研究热点。今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风险调查、风险因素识别以及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同时应着力在效果评估、理论体系建设、国际经验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推进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向纵深发展。

關键词: 新时代; 社会稳定风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C34; D920; D63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6.002

一、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将秉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为世界其他民族与国家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其走向现代化提供一条新的选择路径,为世界和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看到新时代我们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新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目前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人们不仅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状况,并且对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民主、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当下我们必须针对新时代新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新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及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稳定的环境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中,国家安全作为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国家整体陷入动荡之中,国家安全遭受威胁,将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阻碍甚至倒退的不利影响。而社会稳定对于社会繁荣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会迎来发展。重大决策的颁布与实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与讨论。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信息传播成本的显著降低,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对于重大政策的执行过程,亟需加强重视。如果在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性,进而产生社会稳定风险。这样不仅可能造成社会动荡,还会有损政府公信力,因此,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从而降低不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模式起源于2005年遂宁地方政府的自主探索,后在2012年得到推广,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决策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稳评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政府的自证性评估缺乏说服力,有“走过场”之嫌,且政府工作人员往往缺乏专业评估知识和技能,我国在当前的稳评模式中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模式,但其间的配套法律和机制不健全,行业协会缺位,评估开展存在困难,且评估中的第三方对政府权威存在依赖性,难以保证其中立性和公正性。

为此,国内学者主要从研究价值、理论来源、实践运用等方面对稳评展开了研究。我们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梳理稳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发掘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与局限性,对稳评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冲突、降低社会稳定风险、维持社会繁荣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四川省遂宁市2005年正式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制度》以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全国逐渐全面展开,稳评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问题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可知,从2005年至今18年间,CNKI数据库已有984篇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学者们聚焦于稳评的背景、对象、过程、方法和改革五大主题,初步形成了相关理论的话语体系[3]。面对如此多的研究文献,却鲜有学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本文立足于18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已有稳评文献展开评述,通过对这些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分析,对稳评进行理论溯源,总结此前研究结论,扩展过去知识内容,意在发现现有领域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以后研究稳评的学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发展脉络。

从中央到地方,从土地征拆、重大项目到民生事件,每一项政府主导的决策、项目和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和结果,一旦缺少评估机制的介入,决策引发的社会稳定事件数量就会上升,风险损失会增大,民众满意度会降低,最终会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可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对稳评已有文献的研究,重视对现有理论的综合,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出现;同时本文也注重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稳评实践运用的总结和归纳,以推动稳评实际操作不断创新,有望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助推理论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理论研究

1.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第一,背景研究。对于稳评的背景,学者们主张从风险感知和社会燃烧理论两方面进行研究。黄杰等(2015)基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发现,社会不稳定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相关者们不同的风险感知和产生的相关行为,研究提出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和网络舆情分析来实现将风险感知视角引入到健全“稳评”制的过程中[4]。朱正威等(2016)研究发现工程项目附近的公众对该项目的接受度是根据其对个体、地方和国家的“风险-收益”影响的综合感知,并进一步影响其对工程项目的态度,提出在评估风险的同时应重视公众对风险和利益感知的评估[5]。谢起慧等(2018)构建了负面情绪与心态风险感知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心态风险感知显著影响社会稳定风险感知,负面情感情绪不对风险感知产生影响,负面评价情绪对心态风险感知产生正向影响[6]。社会燃烧理论将燃烧发生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危机”发展过程作合理类比,则社会环境不稳定状态就是“燃烧物质”,而信息熵则为“助燃剂”,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点火温度”。杨芳勇等(2012)在社会燃烧三要素的基础上梳理评估内容,建立了五个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A层是目标层,是指评估所要达到的总目标,B层由社会燃烧的三个自变量组成,分别是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C层是指将所选的自变量进行细化的衡量维度,D层是指标层,是C层的细化指标,即评估社会稳定风险整体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基本指标集合,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指标数,从D层加权依次递推到B层和A层,最终得出一个总风险系数,将总风险系数与E层提供的A、B、C三种备选方案进行对比,从而选出合适的实施方案[7]。运用这些指标,杨芳勇等(2012)对房屋拆迁、向鹏成等(2016)对重大环境风险型工程项目、戴二玲等(2019)对项目建设等分别进行了研究。

第二,对象研究。麻宝斌等(2014)研究发现[8],经济发展不平衡、物价不稳定、失业、腐败、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心态和社会人口流动等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这些事项应该被纳入稳评的评估范围。常健等(2013)提出[9],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且公众普遍关心的政策的制定、修改和调整及其他会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敏感事项等,都应该被当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张小明(2014)认为[10],当前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政策、改革措施、工程项目等在制定、实施和审批前都应该进行系统的调查、预测和评估,从而制定应对策略和预案,这些都是稳评的主要内容。

第三,过程研究。高山等(2015)认为[11],要在评估过程中考虑到受影响的群体,并给与他们参与决策、知情、建议、监督和评价的权利。邹东升等(2020)认为[12],稳评有政府主导和第三方参与两种模式,在实践初期,政府主导下的稳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法制化和规范化要求较高的当下却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三方参与因第三方独有的中立性、专业性等优势,逐渐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回应和解决了政府主导评估模式的不足问题。蒋彦星(2014)认为[13],由于作为委托评估主体的地方政府,同时又是很多重大投资项目的直接推手,所以出现“受雇”于委托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不能公正科学地对项目真正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的问题。张玉磊(2014)认为[14],第三方参与已经成为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内容。廖秀健(2018)指出[15],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要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完全政府主导逐渐过渡为政府、第三方与公民共同参与,从而使“稳评”过程更具民主性与科学性,为此,公众、政府和第三方的地位与分工需要被明确下来,由各主体“对抗式”辩论来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即各主体公开就不同类型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发表支持或反对意见,在充分辩论后,共同评估风险并修正决策。陶振(2015)认为[16],风险的识别、分析、等级确定、化解、报告编制等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张玉磊等(2018)认为[17],因利益诉求不同,稳评中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基于此,作者建立了稳评的政府主导、专家理性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三种模式的分析框架。

第四,方法研究。现有的评估主要围绕着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进行细化界定[3]。彭宗超等(2013)认为[18],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行动者的心态、行为和政府与社会的治理三方面影响社会稳定风险,基于此其设立了稳评的新指标体系。王锋等(2012)认为[19],应当构建“利益相关者导向型风险评估”模型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从而将社会稳定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杨雄等(2010)认为[20],必须建立“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大项目坚决不上或“缓建”。刘依凡等(2015)[21]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稳评指标体系来对水库修建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分析。齐宝库等(2013)[22]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国际高铁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沈元钦等(2015)[23]采用理论研究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构建了适用于核电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徐祇朋(2012)[24]设定了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教育和民族交往六个指标体系来衡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风险。孙琦峰(2015)[25]选用人均GDP、GDP增速、基尼系数、物价指数和失业率等5项经济指标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评估。王大海等(2012)指出[26],风险定性、定量和综合评估是三种主要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包括头脑风暴法、主观估计法、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模糊数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定量评估主要有敏感性分析、影响图分析、贝叶斯推断原理分析等;综合评估主要有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成功度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有社会调查法、系统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等。董治等(2018)[27]提出了基于熵權可拓物元模型的公路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杨继君等(2014)[28]基于风险矩阵图法的视角提出了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

第五,改革研究。通过总结现有文献可知,当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存在稳评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足的问题以及稳评配套体系不健全的问题[3]。张玉磊等(2015)认为[29],科学性、民主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对稳评的认识和多主体评估模式落实不到位,对稳评对象和目标的界定不明确,稳评程序不合理等方面;稳评配套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和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完善评估的主体、范围、指标体系、过程、结果和配套制度等诸多具体建议[3]。

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对稳定与风险的研究倾向,国外的经典研究主要关注风险,从各个学科入手对风险进行理论探索,并通过这些理论积累为政府决策建议提供分析范式,达成各个领域的风险最小化,最终实现整体稳定。在社会学领域,Rohrmann和Renn(2000)研究发现,由于人们只能感受到风险的局部特征,所以认为对于发生概率低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发生概率高但后果不严重的风险威胁性更大[30]。Kahneman、Slovic和Tversky(1982)认为,之所以难以对风险的可接受性作出预测,是因为风险感知的稳定模式和不稳定模式是相互混杂的[31]。Rohrmann(2000)认为,只有先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语境之后才能得出对文化风险可接受性的结论[30]。Iain Wilkinson(2005)认为,没有找到风险感知和日常生活实际反应的关联是风险感知预测的又一大局限[32]。在风险预警领域,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如美国在上世纪就分别出台了《Staflord法案》和《灾害减缓法案》。各国学者对危机预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稳定的预警指标,如美国的“富兰德指数”和“先行指数”等,随着危机预警在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它从经济领域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例如,爱茨提出的衡量社会稳定的六方面因素和社会不稳定的六种指标。学者们逐渐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侧面构建危机预警体系,从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实证支持[33]。

(二) 实践研究

学者们除了从事理论研究之外,同样也关注稳评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稳评活动,以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并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搜集、梳理和分类,将关于稳评实践运用的文献分为三大类:一是讨论稳评在解决“邻避”问题中的运用,二是探讨稳评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三是探究稳评在社会政策实施方面的影响。

1.稳评在邻避设施中的实践运用

邻避情结(英文简称作NIMBY),即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有时也被表述为LULU,即地方上排斥的土地使用(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邻避情结是一种居民想要保护自己现有的生活区域及维持现有生活质量而产生的抗拒心理[34]。在此基础上,邻避设施可以定义为一种由全社会受益,但负面效应只由少部分人承担的设施,一般而言,这种负面效应将由邻避设施附近的居民来承担。张乐等(2016)[35]通过在S省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目前邻避设施中稳评的问题,提出了体制、机制、法制、理论与实践结合四大方面的建议。张诗晨等(2017)[36]基于30起环境群体事件进行研究,强调了公民参与对于减少风险事件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稳评中应扩宽公民参与渠道,提升公民参与质量,以此来降低决策实施的困难程度。陈晓运等(2017)[37]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详细分析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落地的全过程,强调政府要严格遵守稳评制度和运用稳评结果,同时注重公民参与,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Ma L,Cong X(2019)[38]开发了具体的稳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通过案例加以检验,证实了该指标体系和模型在邻避设施稳评中的有效性。

2.稳评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运用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稳评常被应用于工程项目的执行当中,国内学者曾对综合工程项目以及交通、水利、能源等特定工程项目的稳评工作进行了研究。朱正威等(2016)[5]基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对公众的工程项目接受度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个体和国家的“风险-收益”感知均会影响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其中个体“风险-收益”感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议政府应重视风险感知评估,加强风险沟通,为公众提供适当的补偿措施。曹峰等(2013)[39]针对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在环境污染和直接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对于重大工程项目中仅占极少数的不支持民众的关注,因为他们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风险。王波等(2015)[40]基于系统脆弱性视角对水利工程展开研究,发现工程建设的社会风险暴露程度对社会风险的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公众风险认知,区域社会敏感性次之,因此应从风险评估端口前移、公众损失补偿、社会舆论引导三个方面降低社会风险。

与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范围更具广泛性,通常不局限于本国国内,而是拓展至全球范围。gré和Senécal(2003)[41]通过研究中国、土耳其及哥伦比亚的水坝建设,认为项目建设前的社会影响评估将有利于大坝建设,但这也仅仅只是建设的起点,如果缺乏后续的安置计划、足额拨款以及定期审查,还有社会影响评估人员的持续参与,项目也难以进行。Mancini和Sala(2018)[42]主要研究了采矿业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将不同背景下的评估指标进行比较,他们发现采矿业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土地利用以及领土方面、环境所带来健康的影响和人权;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与人口统计学有关的影响,特别是在采矿群体的移徙和性别失衡方面,且这些影响的程度在不同国家也有所不同。

3.稳评在社会政策中的实践运用

除了上述实践之外,学者们还广泛研究稳评在社会政策层面的作用。这些研究关注于各种政策领域,如环境政策、征地政策、医疗改革以及水价调整等。Brouwer和Van(2004)[43]将成本收益分析和多标准分析方法运用于荷兰防洪政策研究之中,发现尽管传统的防洪政策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在包括额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对替代防洪政策土地利用变化和洪泛平原恢复的投资是合理的。Voyer等(2012)[44]强调社会影响评估在海洋保护区规划中的重要性,呼吁澳大利亚在保护区规划中使用社会影响评估而不是采用公众咨询来替代。丁宁等(2013)[45]根据对现行征地风险评估制度的分析,指出目前征地稳评中存在评价主体不明确、功能定位不清晰、评价程序不科学三大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征地风险评估定位,完善征地风险评估体系,并健全配套机制,以将稳评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管理。朱正威等(2016)认为[46],当前重大决策稳评中存在风险沟通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IRGC风险治理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北京市水价调整政策为例,强调要将稳评推进成为全过程评估,并将风险沟通作为稳评的核心环节,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对话。廖秀健等(2016)[47]基于重慶医改的失败案例,发现稳评内在的不确定性以及政治与评估之间的相互越界导致了新的不稳定因素,需要从“政治性”和“科学性”两方面对稳评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以保证稳评的有效性。

三、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评述与研究展望

(一) 当前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文献的回顾梳理可以看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重大决策稳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尚不成熟。在理论研究领域,我国目前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可以从背景、对象、过程、方法和改革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形成了初具基础的研究体系,而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侧重于将风险和稳定分离,从各个学科入手对风险进行理论探索。而我国目前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仍属于基础研究,少有学者将理论研究与我国现有的风险防范实践相结合;同时,现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事前”、“事中”的理论支持研究,而缺少对于稳评“事后”的效能、反馈、改善等方面的研究,所以还未能形成理论研究的完整闭环。在实践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普遍专注于国内实践,而较少关注国际层面之实践,也鲜有对国内外实践进行对比研究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当前稳评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从公众角度出发,强调公众参与、沟通以及对公众的补偿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主体的视角。与之相比,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过程本身的完善,研究关注较为有限。

(二)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展望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当前研究之热点

其一,大数据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他们通过挖掘网络数据、社交媒体信息等,分析公众的意见、情绪和行为模式,以更准确地预测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其二,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如经济改革、环境保护政策等,学者们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优化来降低这些风险。

其三,社会稳定风险的复合性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開始关注多种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复合性影响。

其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建设。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高评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今后研究之重点

一是重点关注风险调查。风险调查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础,可重点围绕被评估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方面展开调查其风险性;同时其调查范围也应涵盖该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二是重点关注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只有在正确识别出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适当有效的方法去应对风险。例如,可利用失误树分析法、风险调查列举和分解分析法等方法去有效识别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类别,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三是重点关注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的制定。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应明确规定落实各项措施的责任主体和协助单位,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提出可实施性的风险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等,从而避免风险防范过程中职责不明晰、措施只论原则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努力之方向

一是要提高评估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更精准、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可以采用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以更好地确定该地区的社会稳定状态。

二是要强化理论体系建设。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仍以实证研究为主,如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室模拟试验等方法,理论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加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稳定风险生成、演变机制的理论探讨。

三是要注重国际比较与借鉴。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国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四是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新华社.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J].劳动保护,2022(11):6.

[3] 雷尚清,陈雅迪.国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的理论图景(2005—2020)[J].学术交流,2022(02):108-126,192.

[4] 黄杰,朱正威,王琼.风险感知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健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2):48-55.

[5] 朱正威,王琼,郭雪松.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析:基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的因子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3):61-68.

[6] 谢起慧,彭宗超.网民负面情绪与心态风险感知实证研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视角[J].科学决策,2018(04):36-53.

[7] 杨芳勇.论社会燃烧理论在“重大事项”上的应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8(04):106-111.

[8] 麻宝斌,杜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题、内容与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1):35-40,4.

[9] 常健,许尧,张春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3(04):105-108.

[10]张小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4(06):65-70.

[11]高山,王京京.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两种模式及其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02):44-49.

[12]邹东升,陈昶.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的意蕴、偏误与纠偏[J].领导科学,2020(10):26-29.

[13]蒋彦星.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合理确定评估委托主体[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72-73.

[14]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意义、困境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01):167-172.

[15]廖秀健.“对抗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式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8(01):58-63.

[16]陶振.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与方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17(05):59-66,89.

[17]张玉磊,朱德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行动逻辑与模式构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05):70-81.

[18]彭宗超,曹峰,李贺楼,等.社会生态系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新探[J].公共管理评论,2013,15(02):43-60.

[19]王锋,胡象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新视野,2012(04):58-62.

[20]杨雄,刘程.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0(10):32-36.

[21]刘依凡,刘武岩.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运用[J].中国工程咨询,2015(06):18-20.

[22]齐宝库,张小月,王欢.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369-373.

[23]沈元钦,蒯琳萍,尹向勇.核电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贵州电力技术,2015,18(07):4-7.

[24]徐祗朋.关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7):15-19.

[25]孙琦峰.基于经济指标构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3):16-23.

[26]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5-39.

[27]董治,王欢,董小林,等.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的公路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8,31(09):191-198.

[28]杨继君,李波.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创新及其应用:基于风险矩阵图法的视角[J].桂海论丛,2014,30(05):91-96.

[29]张玉磊,徐贵权.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与完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17(04):80-88.

[30]Rohrmann B,Renn O.Risk perception research[J].Cross Cultural Risk Perception,2000(13):11-53.

[31]Kahneman,D.,P.Slovic,A.Tversky (Eds)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2]Iain Wilkinson.From the Sociology of Risk to a Critical Sociology of Suffering[DB/OL].Draft paper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SCARR Network,January 28th-29th,2005.(2022-05-24)[2023-07-03].https://www.kent.ac.uk/scarr/events/finalpapers/wilkinson.PDF.

[33]祝曉亮.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4]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08):63-68.

[35]张乐,童星.重大“邻避”设施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来自S省的调研与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07-115.

[36]张诗晨,廖秀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反思与完善:基于30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证分析[J].电子政务,2017(04):95-105.

[37]陈晓运,冯春健,吴姿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重大项目建设:以D区垃圾焚烧发电厂落地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2):27-34.

[38]Ma L,Cong X.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NIMBY major projects by OWA,matter-element,and cloud model[J].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2019,36(3):2545-2556.

[39]曹峰,邵東珂,王展硕.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支持度分析:基于某天然气输气管道重大工程的问卷调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6):91-95.

[40]王波,黄德春,华坚,等.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4):149-154.

[41]gré D,Senécal P.Social impact assessments of large dams throughout the world:lessons learned over two decades[J].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2003,21(3):215-224.

[42]Mancini L,Sala S.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 mining sector: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frameworks[J].Resources Policy,2018,57:98-111.

[43]Brouwer R,Van Ek R.Integrated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flood control policies in the Netherland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2):1-21.

[44]Voyer M,Gladstone W,Goodall H.Methods of social assessment in Marine Protected Area planning:Is public participation enough?[J].Marine Policy,2012,36(2):432-439.

[45]丁宁,金晓斌,李珍贵,等.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01):20-25.

[46]朱正威,刘莹莹.重大公共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风险沟通机制的构建:基于北京市水价调整政策的案例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6(11):12-20.

[47]廖秀健,刘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困境及其规制:以重庆“短命医改”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6(01):139-144.

(责任编辑 文 格)

Research Review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ZHOU P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governance tool.It aims to ensure that major decisions,policies,reform measures,maj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etc.can fully involve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social stability before they are formulated,implemented or approved for review and approval.On this basis,corresponding risk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plans will be made accordingly.After reviewing the pape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it i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rarely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lacks attention to stakeholders,and lacks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process.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the compound influence of ris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 spots.The research focuses on risk investigation,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risk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measures.At the same time,future research trends include effect evaluation,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 words:new era; social stability risk; risk assessment

猜你喜欢

风险评估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铅锑冶炼污染场地周边土壤铅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评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