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3-03-11郭国祥刘旦

关键词:两个务必党的二十大三个务必

郭国祥 刘旦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政治品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信。“三个务必”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辩证关系、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阐释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当前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开拓研究视域,拓宽研究视角,深化研究方法。

关键词: 习近平; “三个务必”; “两个务必”; 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 D616; D2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6.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随后,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号召全体党员要牢记“三个务必”。“三个务必”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务必”思想基础上,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全体党员提出的更高党性要求,自提出以来,随即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议题。众多学者和知名报刊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学理阐释,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辩证关系、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展望。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回应现实需求基础上形成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提高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思想瑰宝。学术界主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对“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进行了探讨。

(一) 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产物,其生成必然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梳理理论界的观点后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等角度来立论的,只是不同学者阐述的角度和具体观点有所不同。

第一,“三个务必”是对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础。尚英萌、孙迪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实践观和矛盾观分别是“三个务必”每个方面生成的理路依据[2]30-31。王炳林、王晓佳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矛盾观,但是“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则源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3]91-94。杨海则把“三个务必”作为一个整体,从实践第一的观点、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过程论思想三个角度思考其形成的哲学基础[4]。

第二,“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義政党学说的守正与创新。“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提出的更高党性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因此,不少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出发,思考“三个务必”生成的理论逻辑。比如:王润涵、陶林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直接给出“三个务必”的原样表达,但其党建理论中暗含很多关于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和阶级斗争思想意蕴的科学著述[5]18。李祺、梁大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三个务必”生成奠基了理论基石[6]8。崔晓丹进一步指出,“三个务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使命、策略等观点[7]159。曹贤平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与基本纲领、纯洁性建设、斗争等思想为“三个务必”提供了理论来源[8]44-46。

第三,“三个务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为“三个务必”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养分。崔晓丹认为,“三个务必”的每个方面分别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发奋图强”的道德品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7]160-161。刘海春、张力一翔进一步阐释了“三个务必”生成的文化底蕴——他们认为民本思想中的以民为本以及重民、利民与富民思想为党的初心使命的形成、发展与践行提供了方法指导和逻辑支撑;中国共产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源于农耕经济的劳动模式的塑造、中国人民几千年劳动实践经验与智慧的总结、中国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经验的借鉴;“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儒家斗争精神、道家斗争智慧、兵家斗争理念的赓续与传承[9]23-24。

第四,“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赓续与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多次重申“两个务必”重要思想,甚至用四个“包含着”阐释其深刻的理论意蕴和重大的时代价值。“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两个务必”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提出的创新成果。高振指出,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方面,“三个务必”继承了“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三个务必”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初心使命和斗争精神[10]26。罗平汉、牟家莹则梳理了“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之间理论创新的精髓和内核。“两个务必”的精髓和内核就是在巨大胜利面前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人踏上了执政全国的赶考之路。当前,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要一如既往地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经验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时代需要的精神和意志[11]。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不仅是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内容上的发展与飞跃[8]47-48。

(二) 历史逻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高度重视并善于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方法。“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关于“三个务必”生成的历史逻辑,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三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回顾与概括。“三个务必”虽然到党的二十大才首次提出,但是其思想内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曹贤平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历程梳理后指出,“三个务必”生成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初心使命、党的建设、伟大斗争话语表达的总结和概括[8]40。王炳林、王晓佳指出,“三个务必”的思想内涵是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进形成的[3]94-96。李芳、王丹竹认为,一百多年来,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恪守优良奋斗品格的实践,弘扬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的实践,是“三个务必”每个部分生成的历史之源[13]。

第二,“三个务必”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与镜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4]不论是成功的历史经验,还是失败的历史教训,只要加以总结、反思和镜鉴,都可以为我们党成长、壮大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因此,很多学者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或教训着手思考“三个务必”生成的历史逻辑。如杨敏、沈泉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三个务必”是对20世纪苏共亡党亡国的失败教训的反思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镜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5]15-16。刘海春、张力一翔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证明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牢记初心使命、保持艰苦奋斗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长期执政,反之,则会亡党亡国[9]25。

(三) 现实逻辑

思想是时代的写照,也是对时代的回应。“三个务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向全体党员提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新要求,有着强烈的现实导向。

第一,“三个务必”是全面深化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三個务必”蕴含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刘金祥、郭岩认为,“三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开明品格[16]。宋知寰进一步指出,“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支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密钥的思想动力[17]。李祺、梁大伟强调,当前“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党践行“三个务必”唤醒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6]9-10。

第二,“三个务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18]牢记“三个务必”是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的应有之策。黄广友、赵虎从中国共产党所处新的历史方位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进入新发展阶段不仅意味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也意味着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问题和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政治担当[19]19-20。高振认为,“三个务必”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完成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使命任务发出了深刻警醒,提供了战略预判和战略谋划[10]27-28。曹胜亮、赵永杰从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指出,党领导人民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风险挑战。只有坚持“三个务必”,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20]34。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务必”,需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21],而学懂是弄懂、做实的必要前提。对“三个务必”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与界定,自然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工作。学者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述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一)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为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方向指引。因此,不少学者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内在意蕴和功能属性出发,研究“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内涵。

第一,性质宗旨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2]崔晓丹从这一论述出发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际是不忘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本色彰显,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勇毅前行的动力源泉[7]157。肖光荣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百年的历程出发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无愧于自身初心使命的政党,是具有报国为民政治担当的政党[23]22-23。

第二,人民立场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24]对此,汤志华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百年坚守的人民立场的深刻诠释[25]21-22。曹胜亮、赵永杰指出,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的叮嘱[20]34-35。

第三,目标归宿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旨在号召全体党员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努力。黄广友、赵虎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的目标和归宿,这一目标和归宿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20。孙开、杨蔚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承载着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追求,秉持着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目标归宿[26]4-5。

第四,方向指引说。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不言而喻,这为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方向指引。杨敏、沈泉鑫从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出发,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命题的提出说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进入更高标准的崭新阶段,是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方向指引[15]17。高振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指引[10]28。

(二)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每个党员应该坚守的政治品格,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手段。大多数学者从作风传统说、政治品格说、作风保障说对“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

第一,作风传统说。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其中一条就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崔晓丹指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党诞生以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以贯之的传承与弘扬[7]157。肖贵清、冯梦麒认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胜利面前始终保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和持续奋斗的光荣传统[27]4-5。王斌、周育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变大、从弱变强,能够使党和人民事业蒸蒸日上,靠的就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28]。

第二,政治品格说。政治品格是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彰显。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角度阐述“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理论内涵。田克勤、刘萍认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新时代每位党员应具备的政治品格,不仅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且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还能帮助中国共产党在奋斗中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29]4-5。曹胜亮、赵永杰强调,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20]35。

第三,作风保障说。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关系到党能否实现奋斗目标。李祺、梁大伟认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勇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的政治要求,是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作风保障[6]11。朱继东、李泽中指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出的不忘根本、崇尚节俭、拼搏进取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作风保证[30]19。

(三)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斗争取得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战胜风险挑战应该掌握的本领方法,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策略。因此,学术界主要从制胜法宝说、本领方法说、行动策略说界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内涵。

第一,制胜法宝说。“制胜法宝说”侧重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全党发挥的功效。邓亦林、刘金林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性锻造的角度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行伟大斗争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使“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锻造革命性的意志品质与制胜法宝[31]52-53。肖光荣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与斗争史得出结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秘笈[23]24。孙开、杨蔚认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茁壮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直面风浪考验的制胜法宝[26]7。

第二,本领方法说。与“制胜法宝说”不同的是,“本领方法说”更侧重于强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全体党员提出掌握本领方法的要求。曹胜亮、赵永杰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汲取经验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奋进新征程要坚持的本领方法[20]35。汤志华认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需要掌握好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过程中的复杂形势的斗争本领的要求[25]23-24。王润涵、陶林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他们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本领方法,而这种强大的本领方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不断取得胜利、跳出历史周期率、巩固执政地位上[5]22。

第三,行动策略说。还有学者从“目标—策略”这一路徑思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内涵。比如:黄广友、赵虎从“三个务必”之间的关系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其他两部分的行动策略,服务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19]21。杨敏、沈泉鑫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内涵及关系指出,“敢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旧世界的实践勇气;“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灵活应对矛盾冲突的实践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实践中相互促进,两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策略方法[15]17-18。

三、 “三个务必”的辩证关系

“三个务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关于“三个务必”的辩证关系,学术界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主要呈现以下三种观点:

(一) 主从复合说

所谓“主从复合”,是指其中一个“务必”在“三个务必”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另外“两个务必”在“三个务必”中处于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数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定其他“两个务必”。比如:仝华认为,党的二十大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三个务必”的首位,足以彰显其在整体中的统领作用[32]。另外“两个务必”作为“三个务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则为实现初心使命所服务[33]。丁俊萍、李泽鑫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其他“两个务必”的方向指引,回答了为了谁、为何奋斗、为何斗争的根本问题[34]39。另外“两个务必”是实现初心使命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撑[35]。

(二) 互嵌共生说

所谓“互嵌共生”,是指“三个务必”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联系贯通,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关系。这也是学术界主要秉持的学术观点。比如:王成国认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另外“两个务必”的目标归宿,“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另外“两个务必”的必要条件,“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另外“两个务必”的实践行动[36]。丁俊萍、李泽鑫进一步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方向指引,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和革命品格,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成就伟大事业而始终如一的政治立场和斗争方向。“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作风保证,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内生动力,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斗争意志和斗争品格。“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必然要求,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同阻碍党的事业向前推进的危险进行决斗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更好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保证[34]39-41。总的来说,“三个务必”的各个要素之间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 要素共建说

所谓“要素共建”,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三个务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状态。如果说“主从复合”说和“互嵌共生”说是一种内向型研究视阈,那么“要素共建”说则不再是囿于“三个务必”的内部结构,而是以更宏观的外向视阈去探讨其逻辑关系。李祺、梁大伟认为,“三个务必”最核心的思想主线是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命题的深邃思考。具体来说,“三个务必”的三个方面分别从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层面、作风保障层面、动力支撑层面,依次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当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应当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共三个问题,为加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增强奋进动力、提供作风保证、锻造关键本领[6]10-12。肖贵清、冯梦麒也认为“三个务必”的三个方面分别从根本动力源泉、优良传统作风、独有精神品质,对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27]6。

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致力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党性要求,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对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客观分析和深邃审视后形成的政治智慧。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了“三个务必”的理论意义:

第一,“三个务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18毋庸置疑,“三个务必”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发展进程。齐卫平认为,“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初心使命,发扬优良作风,进行伟大斗争系列论述的思想凝练,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37]。王永贵、王东指出,“三个务必”是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政治定位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38]22-23。总而言之,“三个务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25]27。

第二,“三个务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三大规律”的认识。“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情国情世情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全体党员提出的政治要求,符合“三大规律”的发展趋势。不少学者从“三大规律”探究“三个务必”的理论意义。王成国认为,“三个务必”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36]。汤志华从三个“之问”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认为,“三个务必”分别回答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新时代赶考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问、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5]26-28。总的来说,“三个务必”丰富的时代内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发展。

(二) 实践意义

理论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三个务必”不是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三个务必”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思想保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70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无产阶级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三个务必”蕴含了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思想作风、本领要求等内容,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尚英萌、孙迪亮指出,“三个务必”不仅有利于广大党员牢记初心及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而且有利于广大党员带头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斗争智慧,以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依赖度[2]36-37。沈海军也指出,牢记“三个务必”,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才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9]。

第二,“三个务必”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法宝。一个政党是否政治清醒,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长期执政。对此,大部分学者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角度出发,探讨“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践意义。如赵卯生认为,作为既包含以往经验总结,又包含未来发展警示的“三个务必”,能够确保中国共产党人在挑战和问题面前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并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40]。王永贵、王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归根到底是党的建设的问题,“三个务必”有利于党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直面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38]23。除此之外,黄广友、赵虎另辟蹊径,从保持党性纯洁的角度指出,正因为“三个务必”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清醒自觉、斗争精神等内容,所以牢记“三个务必”有助于保持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的纯洁性[19]22-23。

第三,“三个务必”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赶考”尚未结束。邓亦林、刘金林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必然会遭遇无数难以想象的现实考验,只有以“三个务必”的精神状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才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1]54。朱继东、李泽中指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广大党员有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三个务必”为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明确的要求,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力量源泉[30]16。王永贵、王东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奋斗目标,为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提供了根本动力;“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作风要求,为走好赶考之路提供了作风保障;“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斗争本领的要求,为走好赶考之路提供了底气[38]23-24。

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1]65要发挥“三个务必”深化自我革命、提高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功能,就必须推动“三个务必”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因此,学术界主要从思想内化说、制度建设说、政治生态说三个方面着手,对贯彻落实“三个务必”提出具体的实践要求。

(一) 思想内化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想发挥“三个务必”的方向引领作用,就必须将其融入思想,内化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王润涵、陶林从强化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指出,只有用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保持党在思想上的清醒与坚定。“三个务必”要入脑入心,除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还必须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其中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5]22-23。肖贵清、冯梦麒从汲取党史智慧的角度出发强调,非凡的党史中凝聚着对初心使命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要从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中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场景中叩问初心、对标对照[27]7。丁俊萍、李泽鑫从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贯彻落实“三个务必”也是应然之举。要将初心使命、思想作风、斗争精神作为党内集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三个务必”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34]41-42。

(二) 制度建设说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保障。要想在党内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刘建军、韦玮从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角度指出,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要从将理论武装常态化、履职尽责、开掘内在动力、加强组织领导这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构建相应的学习教育制度、干部量化考评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和组织保障制度,从而激发全党同志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担当[41]。李祺、梁大伟从建构管党治党体制机制的角度强调,“三个务必”作为对全体党员提出的新告诫,牢记“三个务必”必然离不开管党治党体制机制的构建。践行“三个务必”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根本,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分别完善党的权力行使机制、党内监督机制、问责查改机制、激励机制这四方面的体制机制[6]13。杨敏、沈泉鑫从建构制度执行监督制度角度认为,构建完备健全的制度体系,除了要有普遍适用的制度规范外,更重要的是将制度切实落实在广大党员的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制度是解决制度建设过程中有规不依、落实不力的必要措施,是確保“三个务必”能切实践行的强制约束[15]19。总而言之,不同学者尽管对于建立健全“三个务必”制度的视角略有差异,但是他们一致将制度建设视为牢记“三个务必”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举,都强调激励机制或者说动力机制的重要性。

(三) 政治生态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健康纯净的政治生态是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良好土壤。朱继东、李泽中从重视正反典型教育的角度强调,一方面,对践行“三个务必”的先进榜样和正面典型要进行激励表彰、提拔重用,让全体党员能够自觉“对标”、见贤思齐;另一方面,对违背“三个务必”的反面典型要进行纠错纠偏、坚决惩处,从而在“奖优惩劣”中涵养践行“三个务必”的政治生态[30]22。杨敏、沈泉鑫从重视政治文化浸润的角度认为,通过对“三个务必”具体化、形象化的诠释和解读,可以使“三个务必”自觉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做到三常:融入经常、严在日常、落到平常[15]19-20。田克勤、刘萍从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角度指出,错误思潮、错误舆论会严重危害党内政治生态。要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就必须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气神同错误思潮、错误舆论作坚决斗争[29]7。

六、 今后研究的几点思考

当前学术界就“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辩证关系、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就某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但由于“三个务必”正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在研究视域、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一,进一步开拓研究视域。“三个务必”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政治性的特定概念和话语表达,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继承“两个务必”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成果。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三个务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层面,对与之相关的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赶考”之路、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深层次和相关性的理论问题还缺乏应有关照。对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开拓“三个务必”的研究视域。例如,对“三个务必”与“四个伟大”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三个务必”与“四个伟大”虽然提出时间、思想内涵、内在结构不尽相同,但是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强调了“过河”任务与“桥”或“船”关系的问题,都涉及初心使命、党的建设、斗争精神等相关内容。可以说,“三个务必”是实现“四个伟大”的重要保障。其中,“三个务必”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三个务必”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作风保障,“三个务必”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行动指南,“三个务必”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动力。深入二者关系研究,有利于横向开拓“三个务必”的研究视域。

第二,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当前关于“三个务必”的研究,理论界着重于国内视角,着重于党员视角,认为“三个务必”的提出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提出的党性要求,其实这个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大可拓宽视角,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从广大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出发,去思考“三个务必”提出的时代背景、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比如,关于“三个务必”的时代背景:既要看到“三个务必”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也要看到“三个务必”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既要看到“三个务必”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要看到“三个务必”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关于“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既要看到“三个务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也要看到“三个务必”为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奉献了中国智慧;既要看到“三个务必”对全体党员起着强化政治自觉、提升政治素养、提高政治能力的作用,也要看到“三个务必”对青年发挥目标引领、品格涵养、本领提升的功能。关于“三个务必”的实践要求:既要坚守党的理想信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也要加强风险预警和防范,时刻准备好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风险考验;既要通过“思想—制度—生态”的实践路径,使全体党员对“三个务必”做到思想上认同、理论上运用、行动上体现,也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实践理路,使青年将“三个务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当前关于“三个务必”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需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深化研究。一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当前关于“三个务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研究内容同质化、研究视角单一化。因而,在“三个务必”已有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应结合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其他学科协同研究,形成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从哪里开始。目前,学术界主要按照“三个务必”自身的逻辑演绎对其生成逻辑、理论内涵、辩证关系、价值意蕴、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后续还可以根据历史进程对“三个务必”的每个组成部分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对从西柏坡时期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发展到新时代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过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体现的不仅是个别字词的变化,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中国共产党肩负更艰巨的使命任务、面对更严峻的风险挑战、进行更复杂的伟大斗争形势,对全党提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尚英萌,孙迪亮.“三个务必”的四维向度探析[J].理论建设,2022(06):30-38.

[3] 王炳林,王晓佳.“三个务必”的三重逻辑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04):91-99.

[4] 杨海.“三个务必”的哲学基础、理论蕴涵及其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5-16.

[5] 王润涵,陶林.“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8-24.

[6] 李祺,梁大伟.“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7-13,34.

[7] 崔晓丹.深刻理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J].思想战线,2023(01):156-164.

[8] 曹贤平.“三个务必”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40-51.

[9] 刘海春,张力一翔.“三个务必”生成的四重逻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20-28.

[10]高振.“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J].理论建设,2023(02):25-32.

[11]罗平汉,牟家莹.牢记“三个务必” 继续交出“赶考”优异答卷[J].党建,2022(12):31-32.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5.

[13]李芳,王丹竹.论“三个务必”的三维向度:逻辑、特征及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3-5.

[1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

[15]杨敏,沈泉鑫.“三个务必”的生成、机理与进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4-20.

[16]刘金祥,郭岩.“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J].党政研究,2022(06):15-20,123.

[17]宋知寰.“三个务必”:新赶考路的时代要求[J].理论建设,2023(01):27-28.

[1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講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19]黄广友,赵虎.科学把握“三个务必”深邃思想的四个维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18-26.

[20]曹胜亮,赵永杰.“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和实践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33-36.

[21]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1.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23]肖光荣.“三个务必”的理论底蕴与规律叙事[J].湖湘论坛,2023(04):21-29.

[24]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5.

[25]汤志华.“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内在关系和重大意义[J].新视野,2023(01):21-28.

[26]孙开,杨蔚.“三个务必”的理论蕴涵探析[J].理论导刊,2023(04):4-9.

[27]肖贵清,冯梦麒.“三个务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宝[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8.

[28]王斌,周育平.“三个务必”的出场语境、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湖湘论坛,2023(04):42-51.

[29]田克勤,刘萍.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思想历程与实践进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03):1-8.

[30]朱继东,李泽中.“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主要着力点[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01):14-23.

[31]邓亦林,刘金林.“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46-55.

[32]仝华.在深刻领悟“三个务必”丰富内蕴中增强历史主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2):4-9.

[33]陈艳飞.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四个维度[J].理论建设,2023(03):36-43.

[34]丁俊萍,李泽鑫.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内涵、结构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33-45.

[35]郝思斯.牢记“三个务必”奋进新征程[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10-25(08).

[36]王成国.“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N].学习时报,2022-10-24(01).

[37]齐卫平.党的二十大推进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J].理论建设,2023(01):1-13.

[38]王永贵,王东.全面领悟“三个务必”重要论断的深刻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01):21-30.

[39]沈海军.深刻理解“三个务必”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J].党建,2023(04):32-33.

[40]赵卯生.“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人民论坛,2022(20):77-78.

[41]刘建军,韦玮.“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27-33.

(责任编辑 文 格)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the “Three Musts”

GUO Guo-xiang, LIU D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the “Three Musts” are a new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which clearly expresses the mission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political confid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jump out of the historical cycle.As soon as the “Three Musts” were proposed,it became a major topic of concern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ll-round,multi-level and wide-ranging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ve logic,theoretical connotation,dialectical relationship,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the “Three Musts”,and have achieved rich research results.However,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there are some weakness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In 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broaden the research horizons,broade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and deepen th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Xi Jinping;“Three Musts”; “Two Must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猜你喜欢

两个务必党的二十大三个务必
以大教育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大主题报道多维建构的创新进路
——以南京广电集团“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为例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最危险”
浅谈“两个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