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考与优化实践

2023-03-10许建城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初中数学

许建城

摘  要: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并对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教学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为初中数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议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新课标理念,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理清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所在,明确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探索教学新方法,以期引领学生突破认知瓶颈,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改革

随着人才需求的转变,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做出了修订。旨在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基础性课程,在学生认知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讲练式教学放大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望而生畏,深陷高费低效的学习困境。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实现课堂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局限性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目标呈现素养化、综合化、长视化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具体而言,初中数学的教学局限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存在知识本位倾向。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是应试教育观念尚未完全摒除,初中数学受制于知识本位的狭隘教学思维。教师关注的点在于传递了多少知识,鉴于初中数学的抽象性特点,通常采取事无巨细的讲解与反复练习,促使学生完成数学理论的识记和运用。看似有序高效,实则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化与整体性,出现课堂知识容量过多且节奏过快的问题。学生面对众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应接不暇,容易出现理解片面、肤浅的问题。

第二,师生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叶圣陶先生支持“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呈现单向的灌输,并未给学生预留充足的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到的是事实性的数学理论,未能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索与塑造的完整过程,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于符号化的层面,难以实现创造性的迁移应用。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方向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定位、内容构建与方法运用等方面做出了调整,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虽然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由来已久,但是义务教育阶段未能形成清晰的目标导向,教学改革缺乏严谨、完善的理论依据。2022年版新课标从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内涵做出了精准诠释。针对初中阶段提出了包括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在内的九大外在表现。自此初中数学开启素养立意的教学新阶段,教学活动需要紧扣核心素养精神要求。

第二,以学为中心。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初中数学课堂重心应由教向学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以启发性、思辨性的指导为驱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发积极思考与深入探索,使其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解构。

第三,突出知识结构化。新课标提出了“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依参而教,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在固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叠加、拓展与延伸,形成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实践策略

(一)课前双向备课

1. 优化教学预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深入了解目标内容与学生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提质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统筹教学走向,提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以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研读教材,整合要点知识,聚焦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从基础知识层面而言,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从关键能力层面而言,让学生经历平行线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过程塑造几何直观。并强化数学语言与思维训练,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平行线的特征,能够完成简单的逻辑推理,感知平移思想。从必备品格层面而言,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培养探索精神。

其次,教师提炼教学重难点,展开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做出合理预判,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层次性与精准性。例如,针对平行线的判断应用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行为提示与知识链接引导活动,其中行为提示主要是围绕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求知欲望。知识链接则是指向平行线旧知识的回顾,减缓认知坡度。通过构建认知支架,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

2. 做好学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对即將要学的知识建立初步认知,有的放矢地展开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利用率,提升学习效率。以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为例,本节课是有理数和整式知识的进一步应用,是初等数学的一项根本知识与技能,也为今后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知识板块做铺垫,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

教师围绕目标知识设计导学案,包括知识框架展示、重难点知识点拨以及预习成果反馈三个板块。首先,知识框架主要是对教学环节的浓缩,包括温故知新启发、新知切入点问题探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程序建立初步认知。其次,重难点包括等式、方程、解方程等概念,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找等式列方程,了解尝试法、代入法寻找方程的解等。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相关知识建立初步认知,形成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确学习中的理解障碍,将课堂的主要学习精力放在难点突破方面,实现高效学习。最后,预习成果反馈板块以简单的练习题目为主。此环节的重点不在于答案的对错,而是注重让学生体现思维辨析过程,便于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提供适切性的指导。

(二)课中多维互动

1. 实施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是一种互动性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平衡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促使学生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引发主动思考与建构。以不等式的简单变形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教师根据不同环节的认知需求设计相契合的思考问题。

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借助问题突出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例如,教师:“说一说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大胆推测不等式会存在哪些基本性质?”又如:“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步骤是否类似呢?”唤醒学生的固有经验,为新知探索提供支持。其次,在新知探索环节,依托问题实现学习思维的可视化,例如,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1时,教师展示一个倾斜的天平,两边分别放着质量为a和b(a>b)的重物。围绕这一情境提出问题:“如果分别在天平的两端加上砝码c,天平的状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引发学生的大胆推测,并通过操作验证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也不会改变?”引出不等式性质2的探讨活动。借助思考问题与操作活动,形成连贯、递进的思维链条,呈现不等式性质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2. 组织合作共学。初中数学实施合作共学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深化知识理解层次的有力举措。以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和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会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教师围绕目标知识设计递进式的探究任务,作为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驱动。

首先,组织操作活动,建立感性认知。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将其中两个内角裁剪下来,试着将三个内容拼在一起,观察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结论,确立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基本概念。借助趣味的拼图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为下一环节的理性思考做铺垫。其次,组织实践说理活动,引发深入合作探究。教师围绕操作活动提出开放性的探究任务,如:“通过剪切拼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平角,你能够得到哪些数学思维启示?尝试用几何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你能够想到几种方法?”让学生以群策群力的方式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分析各条线、角之间的隐含性关系,采用做辅助线的方式完成证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想到的证明方法自然各异。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的空间,以此促成数学思维的碰撞,促使其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后巩固拓展

1. 搭建知识结构。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教师改变直接向学生呈现知识体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结构的搭建,将脑海中孤立、分散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在完成新知讲解之后,教师引入思维导图这一高效梳理工具,引导学生整合课堂所学与自我理解,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首先,本单元包括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两大板块,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两大分支,以此为主线整合相关联的知识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主要汇总不同的证明方法思路,完成思维的重塑;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关系辨析。勾股定理的应用则包括直接应用计算与判断直角三角形两个方向,让学生围绕典型的例题展开分析与整合。其次,在学生完成单元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跨单元知识结构搭建拓展。例如,勾股定理属于直角三角形认知范畴,由此可以关联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认知等知识,形成更为宏观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摆脱“拿来主义”思维,树立整体视角,更为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中抽象出数学规律、思想方法等,搭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结构,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完成迁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层次。

2. 落实精准练习。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致力于打造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准有效的拓展练习至关重要。但是教师需要摆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题海战术,落实精讲精练,提升练习实效性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兼顾共性目标与个性需求组织练习。首先,组织随堂练习,检验认知成果。例如,讲解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时,教师设置举例应用板块,包括基础题型,计算103×104、a3×a5,拓展题型计算-112×(-11)2、-(-y)2·y、(-x)·x2·(-x)4,通过及时的练习促使学生摆脱符号化认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结果展开针对性的讲解,弥补知识漏洞,实现堂堂清。其次,差异化的课后练习能满足能力发展需求。由于受到认知基础、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层次各不相同,练习需求自然呈现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布置课后任务时,教师应改变“齐步走”的刻板模式,制订层次化的练习,并将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助力数学素养的个性化发展。例如,采取综合性的作業包,内容包括基础练习、能力提升与思维拓展三种题目类型,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做其中一项或两项。通过精细化的练习提升数学学习的无限延展性,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发生重大改变,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目标追求,以生为本成为教学的根本原则,个性化发展成为教学的底层逻辑。这就要求教师调整一成不变的经验式教学,积极领会教育新理念、新要求,并从学生发展角度着手,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齐岩.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63-65.

[2]张永文.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J]. 新课程,2022(30):105-107.

[3]洪贵兴.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 考试周刊,2023(03):77-81.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改革初中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