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少先队活动课程优化策略

2023-03-10李嘉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少先队员活动课建构主义

杨 洋,李嘉琦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少先队活动课程依托少先队组织而存在。该课程是少先队组织管理、实践育人及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旨在培育少年儿童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朴素情感,激发其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扎实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并从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全民提高少先队活动课程质量的意见和方法。然而,在少先队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队员年龄小、抽象思维较为薄弱以及辅导员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欠缺等原因,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少先队活动课程优化策略,旨在克服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

一、建构主义赋能少先队活动课程

建构主义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客观知识只能代表“可能实现的价值”;具体的事实、概念、方法无法在主体头脑中自动形成逻辑结构,需要经历建构的过程,受主体所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包含主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主体,能感知、体验并通过主客体交融的方式表达经验和建构意义,对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重组,从而获得新知。

(一)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少先队员主动参与活动课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主动获取、建构新知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建构而成的。”[1]建构主义理论为少先队员主动参与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方面,活动课程必须充分调动队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由内向外实现自我的过程。这种主观情绪的张力能够更好地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教师需要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队员的心智能力结构相联系,着重培养其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活动课程要充分尊重队员的需要和兴趣,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如果“个人在决定他的教育经验的质量和方向方面显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那么满足需要的内驱力就会变成自愿克服障碍的持久力量。”[2]学习的过程是内在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设计应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理智有效地结合,同时锻炼队员在活动中的反思能力,以原有知识和事实资料为依据,进行积极的推论和假设活动,并通过对活动结果的检验与核查来拓展新观点。教师应增加队员的主动参与度,强化个人知识与少先队活动的整合内化,鼓励队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少先队活动课程情境的创设

“活动”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活动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既是认识事物的中介,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人不是“为知而知”,求知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而个体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学习和社会环境的支配。通过与周围世界互动,个体不断积累并调整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学习者面对问题情境时,思维、情绪、想象与技能会同时发挥功能且交互影响,并促进系统与环境互动和交换信息。”[3]教师需要创设复杂且贴合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适合少先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但创设的活动环境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要创设复杂的学习环境,培养少先队员从不同观点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建立更复杂深入的认知模型,并“运用特定情境的知识作为手段来理解另一个情境中的含义。”[4]二是创设的少先队活动情境应与实际生活衔接起来,真正做到尊重少年儿童的天性,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和引导少先队员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优秀的行为习惯。

(三)以“经验”为核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与“活动”之间搭建了认识事物的桥梁,而主体完成知识的学习必须有主体经验的参与。杜威将“教育对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作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里的“经验”涉及两个原则:连续性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连续性原则是指“现在的经验产生于过去的经验,并导致未来的经验;交互作用原则指经验乃是个人的、主观的、内在的因素与诸如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2]连续性原则说明知识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不断修正、发展;而交互作用原则强调知识教学是“经验”的过程,需要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在个体与生活之间建立普遍意义的关联,力求展现知识的丰富性。

建构主义的经验学习概念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践提供了方法与指导,其中,动手操作和反思体验两方面显得尤为关键。辅导员应鼓励少先队员通过亲身经历建构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基于活动深刻反思,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这种方法使得少先队活动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队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主体错位,参与度不高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应以“实践教育为主要形式,引导少年儿童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开展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应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少年儿童的自主性,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成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体。然而,少先队员有时并未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少先队活动主题大纲由上级部门统一制定,活动主题由辅导员设定。由于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活动课的要求了解不够深入,课程方案设计未能遵循少年儿童的需求,活动的整个策划过程,包括活动议题、开展形式、方案制定与实施往往由辅导员直接规定安排,队员鲜有机会展示自己。同时,出于场地不足和安全因素的考虑,少先队活动课通常安排在教室中进行,课程内容几乎等同于德育课,课程形式化严重,内容过于宽泛。由于活动主题缺乏针对性,与队员的生活实际相偏离,队员多数情况只是机械记忆或是照搬照读资料,未能真正体验活动课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二)活动内容浅显,缺乏丰富体验

少先队活动课是以丰富的内容为载体进行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实践特色,让少先队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在组织活动中获得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当前少先队活动课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统一的教材,缺少参照标准,加上辅导员普遍对少先队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活动方法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积累较少,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评价方式的认识较为模糊,很难从具体层面把握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使得活动内容缺乏新颖度,任务难度低,队员很难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另外,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注重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性,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对活动的外延进行扩展。如果辅导员不能将少先队活动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就会限制少先队员的能力发展空间。

(三)活动形式单一,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加强少先队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活动内容,强化队员的身份意识,增加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但目前少先队活动课较为单一,存在形式化现象。活动方案的制定侧重于以党的重大会议内容和指示为指导方针,鲜少以区域特色或队员生活实际为主题,主题选择范围不够广泛,且主题形式的创新度不够。学校文化资源如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少先队活动室等使用频次较低,校内外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活动形式简单重复,平时活动以主题队会为主,由辅导员以预先准备的资料素材进行教授和说教。活动环节的方式以诗歌朗诵、演讲、角色扮演等居多,整个过程基本按照指令依次进行,缺乏丰富性和体验性。遇到重大节日时,少先队活动也缺乏新意。如每年清明节以相同方式组织扫墓活动,难得的校外活动机会变成了重复性任务。活动的开设并未满足队员的真实需要,很难激发其活动热情。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优化策略

(一)积极参与课程设计,体验课程生成环节

为增强少先队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应让其融入整个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明确活动主题,设定分类推进机制。各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设定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总主题,在确定活动课总主题时,应“以队员成长实际为切入点,以课本内容为结合点,以社会榜样为联系点,以学校特色活动为延伸点,以时代发展成果为创新点来进行设计。”[5]在此基础上,结合少先队员的反馈建议,设置各年级不同的目标和队课内容。

其次,辅导员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把握少年儿童成长规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活动了解队员实际需求并深入分析,及时关注队员的变化情况,包括兴趣、能力、思想动态等,多给他们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其目前的状态有清晰的判断。此外,辅导员要适应时代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把握活动指导的时机,为队员提供咨询和技术等支持,有针对性地引导队员参与活动的目标确立、方案策划与设计、活动实施与开展等一系列环节。

最后,队员发挥优势承担相应任务,将自我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辅导员应鼓励少先队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带领队员积极参与到课程生成中来,将活动的开展视为自我反思体验和成长的过程。每名队员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活动中分工设计实施方案流程和完成具体任务,为顺利完成活动付出努力。共同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则是将预期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队员批判能力的好时机。活动中队员围绕一定的主题制定自我发展的要求,建构知识观点体系,并在辅导员的帮助下理解活动的深刻意义。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合作意识

少先队活动课程本质上属于一种知识学习过程,只不过更重视在活动中嵌入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直观性。辅导员可以将少先队活动视为持续探究的过程,并创设一个能够不断激发队员学习热情且贯穿学习始终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应尽可能反映或模拟社会现实,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悟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提升教研能力,深入学习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相关政策文件,阅读少先队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活动方法等相关书籍,提升理论素养;同时,应加强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行动研究,通过日常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的实践反馈,结合理论明晰课程方向,反思改进教学,提升课程研究力。

除了选择与少先队员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或问题,学校应多安排实地考察活动。活动主题与家乡生活、传统民风习俗相结合,更能引发队员共鸣。辅导员可以将队员组成小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进行合作,并提供书籍、互联网资料等资源,帮助队员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鼓励队员在活动结束后反思经验和成果,在交流中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合作方式。

(三)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形式满足主体需要

创新资源运用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能够提升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质量,促进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提高校园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如利用图书馆的图书、期刊、多媒体资源,组织阅读活动和文学研究小组,帮助少先队员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举办绘画、手工制作、陶艺等艺术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意识;利用体育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的体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与本省市的科技创新展览馆、劳动教育基地等进行联动,综合性设计“走近科学”“红色文化传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少先队员带来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增进其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少先队活动课程贵在形式上的创新。当代少先队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张扬个性,走在时代前沿,日常的少先队主题班会、队会也应改变形式,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设计,从微博、微信、网页、抖音等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综合运用文艺汇演、游戏活动、歌曲民谣、动漫绘画等多种展现形式推动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数字化发展,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为了更好地结合队员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开展少先队活动,应积极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如上海市普陀区开展的“红色之旅追梦行”“锦绣河湾”等主题实践活动;广州市海珠区红棉小学利用地处遍植红棉的自然人文环境,提炼出“生命教育”办学特色的少先队活动系列课程等。这些优秀的少先队活动课形式均可作为案例进行学习。各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地区民俗风情和当地特色,组织课程研发团队,提升少先队校本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吸引少年儿童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猜你喜欢

少先队员活动课建构主义
少先队员永向前
少先队员永向前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少先队员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