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3-03-10孙紫桐苗嘉宇张志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革命思政

孙紫桐,苗嘉宇,张志杰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012)

革命传统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实践中、在前进道路上不断积累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之一。传承并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抓好青年学习教育,才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才能让广大青年以青春之力勇担时代重任。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表达观点、分享意见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青年人思想动态的重要来源,网络阵地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我们需要突破传统思政工作模式,抢抓先机,及早、主动地让革命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并不断增强二者的融合效果,让青年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让革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一、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守牢网络主阵地,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大量信息,如何甄别好坏良莠、如何作出理性判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问题。面对多变复杂的网络环境,青年学生很可能被一些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强化网络思政意识,作出正确引导。在网络平台做好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培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用好网络平台,在青年学生心中播下革命火种,才能让青年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第二,有利于培养青年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及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网络时代是一个各类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网友们或是在点赞转发后就过滤、遗忘,或是在未加思考这些信息的来源、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仓促评断。如果长期放任青年学生身处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中而不加关注和引导,可能会使他们丧失辩证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结合网络热点,对相关事实进行剖析,对网络现象、网络事件反映出的革命传统文化或折射出的历史精神进行宣传。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开播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觉醒年代》爆哭完结!这个梗所有人都没发现”的推文。这篇推文的标题用语网络化、接地气,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此外,推文内容也对史实进行了补充。从青年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补充历史事实、梳理历史脉络,以点带面进行分析、以网络为媒介带领青年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提升青年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其形成主动分析的思维习惯。

第三,有利于为革命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焕发新的活力。在网络时代,各类信息、知识非常容易获取。将革命传统文化与时政内容相结合,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直观感受到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文化内核的相通,感受到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革命事业,把中国革命与人类进步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党也提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2]在今天,我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促合作发展。我们胸怀天下的眼界和格局从未改变,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至今。

二、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

第一,各高校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革命传统文化,但宣传平台不够多样,宣传内容较为单一。各高校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革命传统文化、“四史”等内容进行宣传。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一是利用的网络平台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网络平台矩阵。虽然各高校都开通了微信视频号、抖音、Bilibili等视频平台,但几乎没有高校创作发布过以革命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视频内容。二是宣传的内容较为单调,缺乏原创性,绝大部分都是原文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内容。三是宣传效果欠佳,由每条推文、微博的浏览、评论、点赞数量即可见一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明显。一是原创内容的创作有难度。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拍摄,都需要作者或者创作团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深度了解和精准把握,并且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兴趣、知识结构等,此外还应熟悉掌握“网络语言体系”。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推动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收获实际的育人效果。二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视频拍摄和制作。在短视频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视频剪辑软件的操作也越来越向“一键模式”进发。但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育人效果,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其内容、形式的质量都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和人才,高校往往只能转载官方网络媒体的图文内容,无法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矩阵形成合力,难以产出革命传统文化和网络思政的融合成果。

第二,高校内各相关部门都利用网络平台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但没有形成合力。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的重复性。由于缺乏协同合作,各部门常常分别发布革命传统文化的同一宣传素材,既分散了流量与关注,也浪费了思政工作者的人力资源,甚至可能导致一些青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二是宣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根据工作实际,各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学校宣传部主要根据国家或省内教育系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学生工作部门主要对省内的学生工作系统会议精神或校内的讲座、论坛、主题教育等学生活动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根据课堂、教材内容进行宣传。三是革命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呈现碎片化、集中化、表面化,且缺乏长效机制。当前,各高校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主要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特殊时间节点,并据此进行集中性短期宣传。宣传内容只对相关史实进行普及,而对其内涵精神及其在新时代的嬗变升华等方面挖掘不深、宣传不够。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应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当前的宣传教育只是响应上级部门要求或是因特殊时间节点而开展的阶段性工作。在此种情况下,将其与网络思政工作相融合的推动力不足。

第三,高校思政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方面都在网络宣传方面有所缺失,革命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的结合存在空白部分。根据课程大纲,各高校均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3编共11章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发轫、形成、发展和成熟等内容。[3]但该课程的开设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与网络思政的结合不够,制度上也缺少推动思政课与网络思政相结合的相关要求。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方面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更是处于缺失状态,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仍旧认为宣传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对如何在课程思政中传输红色思想、赓续红色精神并没有深入思考。

三、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第一,组建跨专业、跨部门的网络融媒体队伍,建设革命传统文化宣传网络思政平台。高校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现代教育中心等部门遴选教师组建融媒体队伍,将革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提取当代大学生应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容。再根据省情省况、校情校况、教学实际等进行选题策划,按照图文、视频、体验活动等分门别类,由具有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组成小组,专业、高效地推动脚本撰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活动组织筹备等事项,制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易学习、能参与的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全、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的特性进行宣传。革命传统文化网络思政平台的前期搭建、内容丰富、模块完善等任务可以由组建的融媒体队伍负责完成,但平台的丰富完善、合理利用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高校要充分利用平台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使其主动深入学习革命传统文化内容。如利用网络平台选拔青年学生为出境者制作视频,组织学生参加情景模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缅怀纪念活动等。此外,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专业课教师开展的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等,都可以作为革命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成果上传平台,进行分享交流。

第二,思政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培养对网络热点新闻的敏感性,转换思维模式与话语体系,消除代际鸿沟,通过对网络的利用提升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教师应深入挖掘素材,将其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4]新时代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传承。工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的在实践中所发扬的时代精神。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对网络热点、网络现象、网络用语的敏感度,适时将革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当前热点网络现象结合,作出正向引导。如针对“躺平”“内卷”“低欲望时代”等词汇的流行,高校教师应适时进行分析,结合革命传统文化中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等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正向引导。用革命传统文化精神指引,对具体的网络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培养青年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反思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教师应注意转换话语体系,打破代际鸿沟。[5]网络用语的现象级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对此,教师应予以关注并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正向的积极的网络用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并契合其特点进行创新,以打破代际鸿沟,拉近与青年学生的心理距离;对于消极的甚至是恶意的网络用语,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传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法治观念,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运用网络话语体系重构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不仅便于扩大影响,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革命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组建网络融媒体队伍、建立并运营网络思政平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都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和激励、反馈机制。此外,可以建立相应制度,将学生线上内容学习、线下活动参与程度、学习成果分享等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统计、日常考核等相关联,以此让革命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不断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革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