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引导径路

2023-03-10白秋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政治

白秋纯

(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内核、实力和形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经许多坎坷,创造了诸多奇迹,孕育了永垂不朽的红色基因。从建党的开天辟地、革命战争的感天动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形成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结出了红色精神谱系的闪亮硕果。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党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灵魂所依、力量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1]。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要不忘初心、不忘来路。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诉求,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因此,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理路、引导径路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工作实践中把红色基因埋入大学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引领校园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样态。红色文化在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精神鼓舞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他们共同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峥嵘岁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不断累积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独具一格的红色文化体系[2]。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政治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立足中国实际而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是培养人才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在文化传承、整合、创新性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担负着赓续红色文化的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滋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追求进步、站位立场、提升品德,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方法逻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这意味着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客观能动性。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国际意识形态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红色文化是孕育生长于中国大地的先进文化,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其传承和发展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来明晰具体要求。学以致用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积极响应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扎实推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评价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

(三)时代逻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和冲撞,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加剧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高校是信息传播和知识构建的集散地,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行为方式和“三观”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4]因此,我们要围绕关键点进行聚焦发力,增强主动性,用科学有效的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和当代教育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是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作用大有裨益。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径路,是新时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之需。

(四)实践逻辑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丧失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在各种诱惑面前得了“软骨病”,甚至出现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在高校中,也有部分青年学生出现思想态度消极、精神极度空虚、理想信念崩塌的情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红色文化引导其守牢初心。高校要用红色精神锤炼品性,用红色文化浸润心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正向激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纪念活动,教育大学生铭记历史、永葆初心,激励其把红色精神转化为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的实践动力,转为为日常行动自觉,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隐忧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其本质是反动的社会思潮,轻蔑和否定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是其直接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更深层次的意图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目的是让中国重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改旗易帜的覆辙。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对党和国家领袖、革命先烈等加以污蔑、丑化,竭力贬损中国取得的成绩,意图瓦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击垮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5]

(二)边缘化传播导致对红色文化出现认知偏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信息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显著表征就是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这种变革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在网络互连时代,人人都是“发声源”,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空前活跃,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降低了红色文化的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撞,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空间向青年学生散步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歪曲中国革命历史;另一方面,在资本的推动下,有些文艺创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有意迎合部分低级的大众文化趣味,消解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比如,网络上频现的“抗日雷剧”将抗战过程游戏化、娱乐化,故意将我军偶像化、友军矮化、敌军白痴化。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反感,甚至出现认知偏差。

(三)信息接收碎片化弱化了红色文化的话语权

红色文化涵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伟大奋斗实践,是党领导团结全国人民艰苦卓绝地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最鲜活的实践证明和生动写照,所凝聚而成的红色精神谱系嵌于伟大建党精神,共同构筑起一幅历史恢弘的脉络图景。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内容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互联网时代,话语环境更开阔自由,碎片化阅读成为重要的信息接收方式。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难以形成系统认识,难以理解其丰富内涵和崇高的价值属性。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径路

(一)以红色文化之“人”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共产党精神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共同谱写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共产党人经过披荆斩棘、千锤百炼铸锻造而成的精神丰碑,彰显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须学习和弘扬党在百年接续奋斗征程中彰显的舍生忘死、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甘于奉献、廉洁修身、爱岗敬业等精神,从中汲取前进动力。

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应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融入实践,从红色之“人”中汲取智慧和方法;进一步挖掘红色之“人”的时代价值,将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进一步挖掘红色之“人”的崇高信仰、优良传统、美好道德,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以红色文化之“事”传承先辈遗志

红色文化之“事”,顾名思义指的是红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迹。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铸就的辉煌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惊天动地的建设史和披荆斩棘的改革开放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6]。红色文化之“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高校借助红色之“事”这个重要载体,把革命道理讲得入情入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高校要进步一挖掘红色文化之“事”,将其进行时空转化、价值转化。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红色之“事”通过音视频、舞台表演等手段加以立体呈现,拉近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赢得大学生的理解、认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红色文化之“事”的知识储备,讲好红色故事,让其成为能够信手拈来的鲜活案例,用红色文化之“事”浸润大学生,真正提升红色资源育人实效。

(三)以红色文化之“物”感悟先烈情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红色文化之“物”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唤醒我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之“物”包括红色遗址、红色遗存、红色文化景观等,内容极为丰富。红色文化之“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重要“物证”,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

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加强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创新性地建设现场教育教学和文化实践平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之“物”的精神内涵,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四)以红色文化之“魂”擦亮育人底色

红色文化之“魂”实际上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红色文化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之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高校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滋养作用,发挥其精神力量,创新性地发展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之“魂”补足精神之钙,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接续奋斗。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发展。在校园环境打造或媒体宣传方面,将红色之“人”“物”“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红色文化之“魂”在大学生心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才能使其变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朽的理想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之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是一件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教育工程,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时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红色文化之“人”“物”“事”“魂”融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将红色文化融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主渠道、融于社会实践、融于地方特色红色资源。这是高校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