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传播力

2023-03-10郑伊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

郑伊文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是文化交流的传载器,是社会面貌的折射镜。语言延展到哪里,其所涵载的习俗、思维和价值就浸润到哪里。因此,语言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和其存在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汉字就已经传到朝鲜半岛,并逐渐延伸到日本、越南等地,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间隔早已被政治、宗教、经济所推动的人流打破,汉语也随着流走世界的华人及中外交流的使臣、传教士、商队等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汉语是指郭熙[1]、徐大明[2]等所提出的“全世界华人的交际工具”,是“华人”的“民族共同语”[3],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语言的适用于全球华人的汉语共同语。

一、汉语传播的新时代背景

汉语的传播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国际关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传播、政治交往、商业往来都会促进汉语的学习和传播。

汉唐盛世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也大大推进了汉语的海外传播。明清时期中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促使大批来华传教士、汉学家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海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还形成了东南亚、美洲等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团,汉语也随之传到各大洲。但将汉语教学作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学科来看待肇始于1950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文进修班。从此之后,汉语国际教育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邦交关系的恢复和拓展,以及中国改革成效的逐步显现,汉语学习逐步升温,高校成为汉语教学和传播的主要承担主体。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汉语的经济价值和国际地位日益受到各国关注,汉语传播进入新的时代,处于“最好的国际传播战略期”[4]。

(一)中国崛起带来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决策,在将外资企业“引进来”的同时,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据统计,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初,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2亿美元,到2012年则增长到878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呈跳跃式发展[5]。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力,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外交领域中的大国作用日益凸显,与各国的交流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从而掀起了汉语学习热潮。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肯定汉语教学的政策,并着手制定相应的汉语教学标准。如美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中将汉语列为关系到美国国家利益的八种“关键语言”之一。英国教育部在2012年将汉语列为推荐选修外语语种;2016年,英国教育部拟在2020年之前,在全国七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培养数千名能够流利使用汉语的学生。东南亚各国也积极推出汉语教学课程,这些课程不再仅针对华侨华裔群体,而是面向全国学生群体进行推广[6]。泰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有2 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泰国政府将汉语和英语提升到同等地位。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东南亚的华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变化,也认识到汉语的价值。他们开设华文课程、开办华语电台、兴办华文报纸,吸引众多当地人学习汉语,同时提高了当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感[7]。中国崛起带来的观念变化,为汉语的全球传播营造了宽松积极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传播速度和范围。

(二)时代发展推进战略转变

从欧美各国的语言推广历史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语言传播经历了由殖民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推广到通过文化、外交手段进行隐性传播的转变。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硬实力支撑下的“现代柔性传播”[8]正在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对汉语传播的认识日渐加深,逐渐将汉语推广定位为国家文化、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制定了积极的语言传播政策,建立了专门的语言推广传播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逐步打造完善、高效的汉语传播支撑体系。

1.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法律支持

早在2000年,中国政府就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这标志着我国普通话推广及语言文字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2012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将“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列入总体目标,提出将“推进国际汉语教育”“提升中文国际地位”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深挖汉语对外交流和传播渠道、扩大对外汉语工作开放程度、增强中文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华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等举措,将汉语传播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2016年印发的《国家语言文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汉语传播取得的成绩。《规划》中提到,“海外华人的中华语言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中文的海外学习使用范围明显扩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同时认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对增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保障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任务”。

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国家对汉语教学及传播的关注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及翻译逐步拓展到综合语言效用,提升了汉语传播的功效范围。

2.建立专门的语言推广机构,提供财政资源

在全球化反殖民浪潮涌起后,很多国家采取了更为隐性的方式推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由国家支持成立语言文化机构就成为普遍有效的选择。比较著名的有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等。

中国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语言文化机构成功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了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旨在在海外教授汉语、培养海外中文人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汉语与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主管部门为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该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支持并管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制定国际汉语推广的各项标准和大纲;选拔和培养优秀对外汉语教学人才;设立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组织HSK等级考试;搭建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平台,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举办“汉语桥”等国际性汉语比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广大华人华侨的汉语学习,提升文化认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侨办”)内设文化司,负责华文教育相关工作。国侨办文化司主要负责对海外华文教育相关研究,并针对当前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制定未来华文教育计划;与直属高校合作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工作。国侨办不仅在对外工作上取得大量成果,对内也联合多所院校,建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全力支持华文教育事业。通过“汉办”“国侨办”及其领导的专属职能机构,国家配套相应财政支持,全面服务海内外的华语教育和传播。

3.逐步形成完善的语言及相关教学等级认证体系

语言的有效传播不仅需要制度和主体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完善语言评估和等级认证体系。随着我国汉语传播的逐渐深入,对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的需求愈发突出。“汉办”推出的系列认证考试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涵括不同年龄层(成人、中小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日常交际、商务交际)、不同技能(综合、口语)的语言测试项目及汉语教师认证考试等多种考试类型,包括HSK、HSKK、YCT、BCT、HSKE以及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为全球汉语学习者和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人士提供专业的考试测评服务。

(三)技术革新促进传播变革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已逐步融入教育领域,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移动学习、语言服务平台、翻转课堂、小组学习、虚拟课堂等新教育技术和新教育形式不断冲击传统的语言教学和传播。借助技术革新的力量,汉语传播也逐渐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呈现出新的特点。语言资源多媒体化、资源获取全球化、学习时间碎片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等都将对汉语传播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新时代下的汉语传播力

(一)汉语传播力的界定

传播力是传媒界的一个概念,指传播者对信息编码以及受众成功将信息解码的能力。传播者必须展示出一定的传播能力,才能让信息有效传播[9]。刘建明认为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是指媒介收集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10]。郭明全以企业等社会组织为传播主体进行研究,将传播力定义为“媒体以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传播,并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能力”[11]。张春华则分析了两种界定的区别所在:对传播媒介来说,传播力是其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的集中体现,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产生效果并且充分发挥传媒社会职能的能力;对社会组织来说,传播力是指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本文所说的汉语传播力既包括汉语传播的能力,即汉语在国内外进行传播的能力;也包括汉语传播的效力,即汉语传播的客观结果与传播主体的意愿相符合的程度。

(二)影响汉语传播力的因素

汉语传播力的强弱与汉语本身的特点、传播模式以及传播技术/手段都有密切的联系。

1.汉语的特点与汉语传播力

中国主要的政权都是由汉族建立的,但也不乏元、清这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虽然这些政权都有自己的语言,但都将汉语纳入官方语言。汉语在与这些语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表现丰富、兼收并蓄的语言体系。汉语漫长的发展历程也是和不同的语言、文化交汇、融合的历程。无论是古代传入的佛教用语、近代从日本借用的新兴词汇,还是改革开放后涌入的大量外文概念和表达,都能融合到汉语体系中。

汉字从创立到如今一直被使用。现在的人们即便没有学过古汉字,也可以通过字体的形状猜出其读音和意思,这种穿越古今、分布广泛的能力世所罕见。汉字早已辐射周边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不仅如此,汉字还远渡重洋,在欧美有很大影响,吸引了很多学者,造就了一批对中华文化十分了解的汉学家,推动了汉学研究。

汉语表意凝练、书写简短,计算机录入速度快、节省空间;声韵铿锵、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语法简易,构词能力强。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汉语的传播,增强了汉语的传播力。

2.传播模式与汉语传播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语传播的模式已经由“汉办”“侨办”主导,注重语言教育、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向政府主导下高校、机构、企业多种主体配合,发挥语言规划、语言咨询、语言技术支撑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新模式。“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积极鼓励语言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战略[12]。李宇明提出,语言服务不仅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也需要民间组织的协助和帮助;社会语言服务不仅要有公益服务,也需要提供有偿服务。服务对象应该从个人家庭覆盖到各国政府以及机构。这些模式的转变都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汉语传播力。

3.传播技术/手段与汉语传播力

在汉语漫长的传播历史中,传播手段经历了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到借助纸笔等传统工具传播,再到“互联网+”时代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突破时空限制的新型传播的变迁。

在新的技术支持下,汉语传播除了传统的师承方式,更发展出多种传播形式。例如对表音文字体系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汉字学习令人望而生畏。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FLASH动画、汉字学习App等新型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汉字学习难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依托新技术制作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多媒体资料,搭建在线语料库,供学习者检索学习。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便捷地体验到汉字的魅力,提升了汉语传播力。汉语传播介质的多样性使得汉语传播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武侠小说、游戏等更贴近生活日常的多样化载体形式也逐步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和追捧。近两年上线的中国武侠小说翻译网站“武侠世界”(Wuxiaworld.com)成为国外规模最大、访问量最多的武侠小说网站。有人为了读网络文学而自学中文,甚至出现了小伙沉迷小说而成功戒掉毒瘾的奇闻逸事。由此可见,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给汉语传播增加了许多传播渠道和平台,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汉语传播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海外群众越来越多,这对未来汉语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三)新时期汉语传播的效力

我们对汉语传播效果的分析要将这些客观结果与传播主体的传播意愿和期待进行对比,由二者之间的差距看传播的效力。

1.汉语传播的结果

教育部发布的2014、2015、2016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增长,尤以2016年的增长最为显著。

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 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 555人,增长比例为5.77%。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 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比2014年的377 054人增加20 581人,增幅为5.46%;接收留学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比2014年的775个增加36个。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 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国。

除了来华留学人数逐渐增加,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设也实现了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方面,亚洲32国(地区)115所,非洲33国48所,欧洲41国170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3国18所。孔子课堂方面,74国(地区)共1073个,其中,亚洲20国100个,非洲15国27个,欧洲29国293个,美洲8国554个,大洋洲4国99个。据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统计,“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已经覆盖37所国内大专院校和中学。

2.汉语传播的效力

中国进行汉语传播是为了服务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规划,对外塑造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但当前传播效果与目标仍有差距。

(1)汉语传播影响力仍有局限

虽然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是全球最多的,但使用人口较为集中,主要还是分布于东亚地区。英语仍然是全球覆盖最广的语言,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远超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列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更是屈指可数。在国际会议、跨国机构、国际贸易中,汉语的使用范围仍十分有限,英语仍是主要的通用语言。

此外,目前中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汉语传播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13]。“一方面受到中国政治体制与国情差异的影响,中国媒体在研究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汉语要强势突破英语多渠道传播与广覆盖重围依然存在很长的距离。”

(2)汉语传播模式有待改善

在“汉办”和“侨办”的大力推广下,汉语在过去一二十年中的传播实现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各地对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汉语传播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很好地调动社会综合力量,缺乏竞争机制,不利于评估和发展。国家大量投入财力、人力的方式也容易招致“文化侵略”的质疑。再加上传播过程中的教师、教材、教法等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本土化程度较低、信息化传播方式弱、教学内容陈旧、供不应求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在的传播需求。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未能满足社会所需,如何更好地创新传播模式,较好地展示中国的历史积淀、建设成就及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景,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把握时机,提升传播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提升汉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让汉语传播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清时代形势,主动布局建设

我们应当分析好当前形势,抓住有利于汉语传播的条件,把握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将对外汉语传播列为国家战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对外汉语传播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进行调研,拟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对外汉语传播策略,建设系统的适合当地情况的汉语传播体系。深挖汉语内在价值,将汉语传播和中国外交战略有机结合,服务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实现汉语在不同领域和地域的立体式传播。

(二)利用新技术,建立灵活机制

充分利用新技术,搭建资源丰富、有趣的汉语学习新平台,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创新多种传播方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市场需求,合理分配市场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资源调配,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实现汉语建设和传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增强汉语对外传播能力。

(三)注重质量建设、兼顾效果评估

应设立完善的汉语传播监测评估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汉语传播的规划,形成快速有效的预警和危机处理功能,丰富监测反馈机制,对汉语传播的内容、模式、效果进行预估判断和综合评估,全面提升汉语传播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不同的时代汉语传播会有不同的特点,具备不同的传播力。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逐渐形成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汉语传播进入了新的时期[14]。吴应辉认为现已呈现出“汉语国际传播新常态”。新时代,新的动力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也赋予汉语传播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传播路径。面对新形势,“语言传播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15]。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特征,利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汉语传播力,让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为中国走向世界铺好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汉语新韵》简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