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体文法大纲》“句本位”语法体系价值的再认识

2023-03-10杨杏红邓嘉颖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词类大纲句法

杨杏红,邓嘉颖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学界一般较重视许地山在文学和神学方面的研究,对其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则少有关注。1921年,许地山《语体文法大纲》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之后收入“新教育教科书”系列丛书并作为国语读本之一,被认为是“学术上的开新之作”“文化上的奠基之作”[1]。学界通常认为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首创了“句本位”教学法和汉语语法的“图解法”[2],但《语体文法大纲》早其三年出版,书中“句本位”理论和“图解法”实践已初见规模。有关该书的历史价值,龚千炎在《中国语法学史》中论述最为完整,他认为该书“适应当时的潮流,打破了以往词类为纲的传统,加强了句法的分析与教学。虽然没有理论上的说明,但实际上则是以句法分析为主,用句法来控制词法。”[3]“是《新著国语文法》打破词本位的格局,建立句本位系统的历史背景”[3]。可见《语体文法大纲》在近代汉语语法学思想体系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在下文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语体文法大纲》一书语法体系的构建情况,并重新探讨该书与同时期其他语法著作相比更为明显而独特的价值。

一、《语体文法大纲》的“句本位”语法体系

全书共十二章,前三章主要是对汉语句法体系的分析,第四到第十二章论述了九大词类,附录包括“图表法”“文法略表”和“文字的理想写法”三部分内容。

(一)《语体文法大纲》句法体系的描述

书中指出:“将几个字,或几个词排列起来,使他们显出一种完全的意思底,就叫做‘句’。”[1]而“句法”分析包括“句法成分”“句的情操”和“句的分类”三大部分,最后借助图表法分析句子。总体上句法框架完整,呈现以下特点。

1.使用句子成分分析法,设立四大句法成分

四大句法成分包括表示句子完全意思的主干成分——主词和宾词,以及附加成分——主词修饰词和宾词修饰词。主词主要由名词、代名词、形容子句(如“人所需要最切底东西,自然是道德”)充当。宾词主要由动词和名词充当,作用类似于谓语。主词的修饰词则主要有几种形式:加形容词、加分词、加名词、加同位词、加形容子句。加分词的例子如“我所爱底孩子来了”。分词“所”与“爱”共同组成主词“孩子”的修饰词。宾词的修饰词也有以下几种形式:加副词、加副词仂语、加无定式动词、加注句,其中加注句的例子如:“春天一到,花便开了”,“春天一到”既是句子又是注句。注句指用几个字解明主词或宾词的动作,但子母两句的连接处没有介词或连词的句子。如“春天一到,花便开了”,“春天一到”便是注句。

2.句子类型按两个角度划分,层级分类详细

句子按结构形式,分为简单句、合沓句和包孕句三种。合沓句下位有平列句和省略句,包孕句下位有名物子句、形容子句、疏状子句和注句。作者总结了合沓句中连词的用法:“凡为连词所缀底句,若是名词,必须同位,若是动词,必须同情,若是形容词,必须同度。”[1]并从句义的角度区别了合沓句和包孕句:“意思各自分离,而轻重均等”是合沓句;“意义互相隶属,常以小句,注解正句底名物,形容正句底动作”[1]是包孕句。

句子按口气分为断定句、咨询句、命令句、感叹句、希望句和悬拟句六类,称为“句的情操”。作者在分析句类时,关注句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可能有的联系,例如他认为悬拟句须有悬拟之词来“拟定某种事物底是非有无”,如“他要什么,就有什么”。

3.使用图表法分析句子结构,规模较大

图表法是“句本位”语法研究的工具之一。许地山首先详细介绍了图表分析的构成部件,主要包括横向、垂线、斜线(上斜线、下斜线、虚斜线)、括弧、短线等几种,分析了九类词在图表中的位置关系,这些介绍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接着许地山对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合沓句和包孕句进行图表分析,有时还介绍同一个句子的几种不同分析方法,实现了汉语句法分析的图表化。作者表示,虽然图表法有些繁琐,在分析结构比较复杂、层次比较丰富的句子时较难操作,但用于分析一般句子仍具有较为直观的效果,能够明晰句子成分间的关系,便于教和学。

(二)《语体文法大纲》词类体系的描述

书中把汉语的词类分为九类,分别是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各类词从语义、形式等角度进行了下位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名词:私名、公名(包括通常名、凡最名、抽象名)

代名词:人称代名词、指事代名词、咨询代名词、无定代名词、反身代名词、联接代名词

形容词:品德形容词、数量形容词、称代形容词

动词:内动词、外动词、同动词、助动词(包括上加、下附)

副词:时间副词、地位副词、性态副词、数量副词、然否副词、疑问副词

介词:地位介词、时间介词、因果介词

连词:并列连词(平连、承接、转捩、推进、选择)、相从连词(因果、虚拟、纵设、较絜)

助词:决定助词、疑叹助词

感叹词:表惊讶、表欢悦、表愤怒、表伤惜、表觉悟、表呼应、表鄙薄

许氏在词类语法体系和术语选择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从句法功能角度定义词类

许氏在给各词类下定义时,兼顾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如形容词“用来形容名词,使他们现出异同多寡”[1];副词“用来斟酌动词底意思,区别形容词底等第,和加在其他副词上头”[1];介词“用来牵缀名词或代名词,使两方显出对待底关系”[1]。许氏从组合能力的角度定义各词类,使词语的用法更明晰了。

此外,《语体文法大纲》对一些词的下位分类和用法的分析较有特点。例如,其所言数量形容词类似于今天的“数词”,下分有“多寡(一、十);等第(第一、第五);倍加(一倍、百倍);命分(二分一、十分之一);分量(多、少)”等五种类型。许氏对数量形容词的这种认识似乎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因为英语中有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如“one apple”。这种分类着眼的是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而非形容词本身的意义,再次体现了其句本位思想。此外,作者对助动词分类也较为细致,有“上加”和“下附”两种,“上加”有“可以、会、应该、愿意”等词,类似于今天的能愿动词;“下附”有“来、下去”等词,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趋向动词作补语的情况。

2.基于具体的句法环境讨论词法

许氏依据上下文和句法位置讨论词义和词的功能变化,关注到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他指出私名可以化为公名,也可以化为形容词;名词或动词有时也可变为品德形容词。此外,许氏还注意到同一词类可以充当不同句法成分的现象,指出形容词加在名词前后的用法不同,主要体现为定中结构和主谓结构的差别,如“平静的水面/水面很平静”“苍茫的月色/月色苍茫”。可见作者已充分意识到语序在汉语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作用。

汉语的词序在句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地山十分重视句中词的位置次序,讨论了动词、副词、介词和形容词的位置与构造法。关于动词的位置,他认为外动词常加在主词和宾词中间,内动词常加在句的后面,助动词多半加在动词的前后等;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复音动词的构词方式,有同义字相加、反义字相加、双义字相加、叠字以及叠字动词间可加“一”字等五种。关于形容词的构造法,作者指出形容词可加在名词前后,有同义字相加、相反字相加、叠字、由他词转成等四种构词方式。

二、《语体文法大纲》语法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为“句本位”语法体系的成熟搭建了桥梁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是汉语语法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白话文语法的影响较大的著作”[4],创建了完备的“句本位”语法体系。但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语法著作尝试构建“句本位”的语法框架,如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1920)、许地山《语体文法大纲》(1921)、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1920)、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1920/1922)、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等。黎氏“句本位”语法体系的正式建立,离不开此前多位语法学者的辛勤探索。这一时期的语法著作对句法的研究有所侧重,以句子的结构和类型研究为重点,对句类研究有所涉及。这些研究成果为汉语“词本位”语法体系发展成为“句本位”语法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许地山在句法分析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近代汉语语法学思想研究体系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首创“先讲句法后讲词法”的教学程序

这一体例安排反映了许地山对句法研究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语体文法大纲》各章的安排,观察其“句本位”教学法的程序:第一步(第1章)讲句法,提示“句”的概念,讲解句子的四个基本成分。按“句子的发展”,先讲主干成分,后讲附加成分,这是语法的基本规律。第二步(第2章)按构造和语气划分句子的种类,同时配讲词类在句中的句法位置和职位。第三步(第3章)细讲句子其他组成部分——仂语和子句,在讲句子时也讲词类的句法功能。第四步(第4—12章)讲词类的细目,系统总结九类词的特点和用法。最后(附录)研究词类连书和标点的用法。这一教学程序把词类和句子贯通起来,以句子为纲,带动词类教学,体现了“句本位”语法教学的原则——“从造句讲到用词,拿句法控制词类”[2]。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以词为本位的印欧语有本质不同,这一语法教学程序和方法改变了模仿印欧语先讲繁琐的词类知识的做法,是更切合汉语实际的“句本位”教学体系。在此前无人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在此之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才显露出“先句法后词法”这一研究思路。黎氏指出:“先理会综合的宏纲(句子),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不但‘宏纲具举’,而后能‘细目毕张’”,并表示先句法再词法的研究方法对认识一种语言的普遍规则、学习和翻译其他语言乃至对心灵的陶冶都有重要作用[2]。由此可见,许地山在建设“句本位”语法教学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创见。

2.首次使用规模较大的图解法分析句子

我们考察了汉语语法草创时期的十部白话文语法著作①,发现使用表格法和图解法解析句子是这一时期的潮流。19世纪中后期,Lonezo Reed 和 Brainerd Kellogg的《英语高级教程》(1875)和当时的美国教学语法著作已经采用句子图解法,这种图解分析法大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5]。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1920)第一个使用当时流行的图解来展示语法分析;此外还有尔槑的《国语文法讲义》(1921),但他仅用图解法分析一个单句,并未形成系统的分析;同时期其他语法学家大都使用表格分析句子。许地山是继杨树达后使用较大规模的图解法分析句子的人,他的《语体文法大纲》既介绍了各个词类在图中的句法位置,又分析了具体句子的图解情况,清晰且较为全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框架。这对理解句子含义、促进语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黎氏将“句本位”和“图解法”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核心,立足“句本位”理念,这一做法和其前的《语体文法大纲》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角度而言,许氏的“句本位”语法体系为后来的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参考。

(二)白话文建设初期普及性语法教材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文学革命运动和社会革命的影响,“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兴起。学校语文课程将一贯通读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语言研究重心也转向白话文语法研究。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深入,白话文语法亟待推行,以便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6]。因此,在白话文倡导初期,语法研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语言更多被看作一种工具,目的是让学习者较快地掌握学会技能,了解白话文的语体结构,故这一时期的语法著作的性质多为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不一样,教学语法从属于应用语法学范畴。关于教学语法的特点,有不少学者论述过。参考张志公的说法,教学语法有科学性、时代性、教学性、群众性等四个特点[7]。下面结合许氏“句本位”语法体系和教学语法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论证《语体文法大纲》是白话文初建时期普及性语法教学的代表。

1.“句本位”语法体系的教学性突出

《语体文法大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任务,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确定相应要求的做法,正是教学实用性的体现。《语体文法大纲》是“上海国语专修学校的语法讲义”[8],关于该书的编写意图,许地山明确指出:“这本小书要使学者在很短的时间明白文法底纲领,所以定义,举例等等都以简单为主……图表法是参酌西文试制底……表后附上英文术语,不过是使学者有所对照;里头所用底词,未必都和英文法一样。”[1]可见,该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快速掌握国语文法的大纲,以通俗易懂为要。书中的编写思路大都遵循“定义—解释—举例”这一范式讲解语法知识,简练明要,定义和举例简易审慎,没有冗长难读的弊端。作为一本中学语法讲义,《语体文法大纲》对自身定位的认识是较为准确的,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教学可接受性,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掌握并运用白话文。

2.“句本位”语法体系简明清晰

20世纪初,西方将图解法广泛应用于语法教学并传入我国。《语体文法大纲》在讲解所有语法知识后归纳出“图解法”,并由简入深地讲解图解的用法,先讲各类词在图表中的位置,如“分横线为二部,以左部为主词位,右部为宾词位”“副词写在动词或形容词底下的斜线上”“连词写在虚线上”;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复杂句子的构造,某些句式还提供一到两种图解方法。这些做法考虑了学习者的使用需求,也便于教与学。

虽然图解法流于繁琐,但它能细致描绘出汉语词类的基本区分和句法结构成分之间关系的规律,并精湛简明地表达复杂句子的结构层次。图解法还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词类的职位和句子的主从关系,尤其可帮助教师清楚地讲解复杂的句子结构。教学上使用图解这一工具分析句子构造,有助于直观教学。

《语体文法大纲》还首用类似思维导图的文法略表归纳语法知识,使得各个语法术语的上下位层级关系极其明晰,能辅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习者快速检索知识和理清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配有对应的英文术语,便于学习者对照学习。

教学语法的体系要兼顾科学和简明,达到易学管用的效果。该书的内容和编排都服务于教学目的,对初学者较快地把握白话文的语体结构有重要意义。该书虽然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未谈及章法方面的内容、综合性不够,但在白话文推广初期,对学校和民众的语法教学影响仍较大,是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在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汉语独特句法现象的细致挖掘

《语体文法大纲》创作于汉语语法草创时期,相较于同时期的白话文语法著作,它对汉语语法中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和特有的词语用法进行了首创性分析。许地山对汉语这些独特的语法现象作详细辨析,也是有利于语法教学的。

1.首次提出仂语和子句的区别

书中专设“仂语与子句”一章,提出仂语和子句的区别。仂语和子句分别译自英文的“phrase”和“clause”,作者认为仂语“不能分出主词或宾词底”“是不完全的句,他底用处和副词差不多。”[1]接着按照仂语在句中的功能,划分了名词仂语、副词仂语、形容词仂语、介词仂语和连词仂语五大类。而子句是“在一句之中,另有一部分可分出主词和宾词来底”[1],包括名物子句、形容子句、疏状子句三大类。子句可以充当全句的主词、宾词、主事或受事。许氏结合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讨论子句的句法作用,这一分析方法在当时也是少有的。许氏所言仂语实指短语或词组,类似于今天的“黏着短语”,即不能独立使用的短语;而子句相当于主谓短语,独立性较强。虽然许氏没能按汉语实际规范语法术语,但他能关注到汉语词组的不同句法性质和功能,在当时是富有创见的,可见在黎氏之前,已有区分汉语“短语”的意识。

2.明确区分论理句(逻辑句)和文法句

许氏认为论理家在主词宾词间必用“缀系”进行关合,文法家所用缀系则常附在宾词里头,不另立一类。“缀系”的说法实则来自英文语法中的“copula”,对应汉语即系词的用法。英语主词和宾词间必用“缀系”,汉语则不然。许氏注意到西洋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采用文法家的做法,没有单列“缀系”一类词,而将汉语中“是”“像”等类似缀系的词归为同动词,纳入宾词中。这些词都重在说明主词,和叙述主词的宾词有相同功能,故将其纳入宾词的做法是合理的。1936年,王力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认为在汉语中语序就能表示两个观念间的关系或状态,联系词的存在不是必要的,而西洋语言在表示事物和状态关系时必须要有“缀系”起联系作用,这和不同族人的“语像”即思维方式有关[9]。许氏在1921年就意识到汉语不是必有“缀系”的,足见其对汉语个性的深刻认识。

3.能正确认识汉语词类标记“所”“地”“底”

许氏讨论了现代白话文中“所”字的两种用法:一表柔声(“这屋子为我所毁”);二表两用(“你是我所爱底人”)。“所”字表柔声指“所”用于被动态句子中,表两用指“所”字后面的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用法。历来对“所”字的词性没有定论,多将其归入代名词的名目下。汉语语法草创时期讨论“所”字的主要有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1920/1922)和吴庚莘《国语文典》(1920),二者均认为“所”是联接代名词。王力指出:“我们不该认为‘所’字为代名词,因为它从来不能与‘吾’‘我’‘汝’‘尔’等字骈举,甚至颇相近似的‘其’字,也很少与‘所’字对立过。”又进一步指出:“现在我只认为‘所’字为动词的前加成分,不认为单独的词。”[9]我们认同王力的看法,“所”字显然不具备代词的基本特性,故将其纳入代词的做法是欠妥的,许氏对“所”字用法的认识更正确。

对于“地”字,许地山结合副词讨论其句法功能,指出其可作性态副词、数量副词、然否副词和疑问副词等四种副词的语尾。“底”字有四种用法:名词主物格、介词、代名词主物格和助词性。其中对“名词主物格”和“代名词主物格”用法的认识或受到西文文法中的所有格用法的影响,而“底”的介词和助词性用法则是中国文法特有之规律,英文语法中没有这种成分。此外,在“的”字尚未通行的年代,“地”“底”二字用法有别,但以往似乎没有人总结这二字的使用规律,许地山能较清晰地明确区分二字的用法,指出用在副词后的“地”作用在于描写情态,“底”的用法则在于区别属性,可见他对汉语独特句法现象的洞察之敏锐。这样的区分对当时汉字的规范使用也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余论

许地山《语体文法大纲》为“句本位”语法思想的成熟搭建了桥梁,是白话文建设初期普及性语法教学的代表之一,它的整个语法体系对今天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仍有启发意义。然而研究该书,还有另一层意义。许地山祖籍是中国台湾,后由于日寇侵台迁居福建漳州,可以算作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台湾籍语法学者。1895—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地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多元互动的情况,表现为官话语法和方言语法研究相互映射,中国学者、日本学者同时参与,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史研究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区域性意义。因此,建构比较完善的台湾地区汉语语法学史,是当前需要极力达到的一个“区域”学术史研究目标。目前对台湾地区汉语言文字学文献感兴趣的学者不少,但对它进行全面梳理,并上升到汉语言学史理论加以认识的还不多,对该地区这一时期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几乎没有。许地山及其语法著作《语体文法大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研究中国台湾地区1895—1945年的汉语语法学史应该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11920—1923年间十部白话文语法著作:1920年李直《语体文法》;1920年蔡晓舟《国语的组织法》;1920/1922年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1920年陈浚介《白话文语法纲要》;1920年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1920年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年吴庚莘《国语文典》;1921年尔槑《国语文法讲义》;1921年孙俍工《中国语法讲义》;1921年许地山《语体文法大纲》。

猜你喜欢

词类大纲句法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