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鄂豫皖苏区反“清剿”斗争中感悟对党忠诚的大别山精神之魂

2023-03-08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苏区敌人

冯 松

(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河南 新县 465550)

横亘于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脉是中国著名山脉之一。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大别山不仅仅是一座山的名称,它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伟大的丰碑。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活动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建立的鄂豫皖苏区,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从鄂豫皖苏区诞生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英勇善战,威震敌胆。大别山这个名字已经远远超越一般地理名词的意义。它是一座被无数革命志士鲜血染红的山,是一座见证中国革命“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山,是一座目睹中国革命重要转折的山,更是一座亲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山。从1921年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在大别山地区积极发展中共党组织,一直到1949年整个大别山地区得到彻底解放,在整整二十八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别山区的中共党组织和党组织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始终存在,从未溃散消失。在中共党组织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下,苏区的革命武装和革命群众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屠杀牺牲,无论斗争环境多么险恶,自始至终以多种方式坚持对敌斗争,创造出中国革命历史上“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传奇,同时,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核心内涵的伟大的大别山精神[1]。

2019年9月16日下午,在河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并与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交谈。9月18日,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做出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断[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之所以能够在极端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惊涛骇浪中把舵稳航,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就是因为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从人民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实行土地革命和民主革命,彻底推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切实保障了人民基本权利,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同时,党也积极发动民族革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推动了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的发展。这就是党的初心使命在鄂豫皖苏区的真实反映和生动体现。正因为党是人民的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是中华民族独立事业的伟大践行者,人民才信念如磐、忠诚于党,心甘情愿为党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相关事迹在鄂豫皖苏区斗争史中数不胜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群高度团结,为了同一个崇高目标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大别山精神之魂可以浓缩为“对党忠诚”。在大别山区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历史中,大别山区军民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信念、意志和精神是大别山军民战胜一切困难、打败一切敌人的力量之泉、动力之源。这些信念、意志、精神的实质是忠诚,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正因为有了忠诚,才有了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才有了大别山“四度辉煌”的传奇。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十分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好这个大变局中的基本变量,如何沉着冷静地应对国际国内出现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困难、新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当前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应当通过传承党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继承和重塑对党忠诚的优良政治品格,建设一支对党绝对忠诚、有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干部队伍,这既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根本需要,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一、鄂豫皖苏区反“清剿”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和鄂豫皖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敌人空前强大,再加上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控制的中共临时中央和他们在鄂豫皖苏区的主要代表张国焘的严重误判形势,军事指挥上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红四方面军最终未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1932年10月,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留在苏区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和部分红军指战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2年12月鄂豫皖苏区开始反“清剿”斗争,再到1933年7月鄂豫皖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爆发,最后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西征。在这两年时间里,鄂豫皖苏区军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克服红军主力西撤、留守部队被敌人分割包围、根据地遭到残酷破坏以及省委部分领导人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依然严重等严重困难,坚定信念,艰苦斗争。这期间我军经历七里坪战役、鄂东北、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等战役的失利,但是仍然在总体上稳定住了局势,从而使根据地得到部分恢复和巩固。这是鄂豫皖苏区军民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取得的奇迹,在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2年底,蒋介石一方面派军队对西征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围追堵截,同时又下令对鄂豫皖根据地展开残酷的划区“清剿”,以期彻底消灭留守根据地的红军和中共党组织。敌人从南到北,把根据地划分为经(扶)黄(安),商(城)罗(田)两个“清剿”区,每个区的敌人分为“清剿”和“驻剿”两部分,总兵力15个师,还有地方反动民团辅助。另外,敌人在苏区强化保甲制度,在进行严密经济封锁的同时,大搞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此,根据地军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2年10月2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就把留在皖西地区的红军统一整编为以刘士奇为军长的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七军连续打击敌人,让本以为红军已没有战斗力的敌人大为震惊,惊慌失措。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县檀树岗召开会议,决定撤销红二十七军建制,重新组建新的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以吴焕先为军长的新的红二十五军正式成立。1933年1月上旬,在麻城县大畈正式成立以廖荣坤为军长、王平章为政委的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两支主力红军分别在东、西两线,采用内线坚持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方针,灵活机动地展开游击战、运动战和有利条件下的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孤立、薄弱之敌,取得以郭家河、杨泗寨、潘家河、门坎山、豹子岩大捷为代表的一次又一次战斗胜利,给“清剿”之敌以重大杀伤。从1932年12月至1933年4月,在根据地军民共同努力下,最终打破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奋战,红军队伍壮大到万余人,根据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农村地区基本上被人民武装占领。

但是,接连的胜利让以沈泽民、徐宝珊为主要代表的部分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人头脑开始发热,“左”倾思想开始在省委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当时“左”倾的中共临时中央,在这时给中共鄂豫皖省委发来了一封指示信,在这份《中共中央关于反四次“围剿”中的错误及目前军事形势任务给鄂豫皖省委的军事指令》中,临时中央要求鄂豫皖红军“肃清敌人的一切地方的和常备的军队”,并要求“改组后的红二十五军应当以消灭七里坪的敌人的力量和夺取与巩固这个地点为第一个任务”,还要求“红二十五军应当坚决去打击在黄安的国民党的十三师以夺取现存苏区的中心的这个城市,尽一切可能去巩固和保持这个城市,反对一切将来敌人的进攻”。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红军以现有兵力、装备和后勤补给只能进行游击战和有限的运动战,根本不具备和优势敌人打阵地战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条件。但是,被先前胜利冲昏头脑的省委领导人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还把提出正确意见和建议者斥责为有右倾思想,是“反革命”。中共鄂豫皖省委机械地执行临时中央交给的进攻中心城镇的任务,强令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红二十五军从1933年5月2日开始进攻七里坪,到6月13日被迫退出战斗,惨烈的七里坪围攻战进行了整整43天,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虽然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但一直未能攻下七里坪,部队大量减员,损失过半。在七里坪战役开始前,红二十五军内部的肃反就已经开始,战役开始之后,红二十五军出现了一边打仗一边开展“肃反”的极端现象。特别是在战役失利以后,省委不从主观和“左”倾思想中找原因,反而认为革命队伍内部有“反革命”,战斗失利是“肃反”不彻底的原因。这次“肃反”在1933年夏季达到高潮,大批军队和地方的同志被错杀,在给革命力量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

虽然红军在七里坪遭受重大挫折,但其一系列战斗中所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极大地威慑了敌人。1933年7月,鄂豫皖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开始,红军在遭受最初的失利后迅速调整斗争方针,先后取得长岭岗、太湖、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但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根据地还是被敌人分割和压缩成几小块。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西征。留下部分干部和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二、鄂豫皖苏区反“清剿”斗争深刻体现了对党忠诚这一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

第一,信念坚定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的直接体现。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在名词意义上,信念就是指坚定不移的想法;是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大别山区斗争的残酷性、艰苦性和复杂性,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绝对难以坚持下去的。大别山区军民就是靠着对党和革命坚定的信念,才义无反顾、抛家舍业、前赴后继而无怨无悔。信念坚定是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终极原因。

主力红军西撤后,国民党军进入苏区,实行野蛮的烧杀政策,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恐吓群众。13岁的少先队员杜德昂是赤城二路游击师师长杜昌甫的儿子,敌人抓住了他,要他说出游击队的去向,他一个字都没有向敌人说,最后英勇牺牲。女共产党员沈仲华被捕后,敌人对她威逼利诱,要她交代出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名单,在被审讯时,她用暗藏的剪刀刺死敌军官,随即被杀害。六安六区共产党员陈士礼,被敌人将四肢钉在门上“挂昼”,要他交出隐藏的秘密文件,他严词拒绝,直到停止呼吸。红安县七里区杨山乡女党支部书记晏春山获得敌军要偷袭红军游击队的情报后,立刻翻山越岭,机智勇敢地绕过敌人的封锁线,历尽艰难将这个情报及时告知了部队,使敌人扑了空。此后,由于叛徒告密,她不幸被捕,敌人用钢钉钉在她的手指上,用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逼她供出游击队的驻地,她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数日后,敌人逼迫她带路寻找游击队,她假意顺从,把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驻地的鸡公寨大花台崖顶,高呼“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当时,部队里有跟随行动的“避难团”。“避难团”里都是跟随主力红军转移但遭敌人堵截而留下的根据地的各级党政干部、党团员和失去战斗能力的红军伤病员。这些人员革命信念坚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定地跟着部队走。部队虽然不断地行军打仗,补给困难,极度疲劳,但是仍然尽最大努力地保护着“避难团”的人员。在战斗激烈、减员严重的时候,“避难团”里的红军伤员不顾伤势未愈主动要求参加战斗。留在根据地坚持战斗的部队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几乎无日不战,在残酷的战斗中,“避难团”的同志毫无惧色,有战斗能力的人员积极协助部队作战,很多人英勇牺牲,但是没有人有离队的想法。特别是在1932年11月初的淠河战斗中,跟随红二十七军行动的“避难团”同志积极配合部队作战,在战斗中英勇无畏,付出重大牺牲,最终顺利突出重围,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显示出了“避难团”同志信念坚定、敢于战斗、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的坚定初心。红四方面军主力的转移是十分突然和仓促的。在战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鄂豫皖中央分局于1932年10月10日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红四方面军主力拉到外线,计划在外线打几个胜仗,等待时机再打回苏区。主力跳出包围圈后,虽然在几次战斗中对敌造成一定打击,但是仍然无法打开局面,彻底丧失了打回根据地的可能,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一直打到川陕地区,才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更为严重的是,留在苏区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军指战员都认为,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很快就会打回来,他们根本没有做好独立坚持斗争的思想准备。而且此时中共鄂豫皖省委已经和中央失去联系,不知道红四方面军主力的去向,另外,除了就近接受中共鄂豫皖省委指导的中共鄂东北道委外,中共豫东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已和省委失去联系,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再加上面临敌人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根据地在思想、组织、行动上一时间陷入混乱。但是,在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战士从未对革命丧失信心,继续坚定地跟着党干革命。

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局势,中共鄂豫皖省委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在残酷的环境中逐渐确立独立自主地领导根据地斗争的思想。1932年11月底,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黄安县长冲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下的总任务》的决议案,尽管这个决议案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干扰,但为下一阶段根据地的斗争指明了大致方向。

在明确得知主力红军已经向西转移的消息后,根据地部分人员产生了不安情绪,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共鄂豫皖省委又起到了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独立自主地领导对敌军事斗争成为首要任务,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红军力量,必须对留在苏区的红军进行整合并统一指挥。为此,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将根据地内各红军部队进行整编,重建红二十五军,以红二十五军为主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并根据缴获的文件,确定了针对蒋介石的“清剿”计划。中共鄂豫皖省委得到红四方面军已经到达陕南地区的消息,随即认定红四方面军不会返回大别山区。在这种情况下,省委确定独立自主领导鄂豫皖苏区武装斗争的策略。根据斗争形式的变化,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麻城县大畈召开紧急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反四次“围剿”的任务》决议案。决议案对张国焘的“逃跑主义”进行严厉的批评,并分析敌我态势,决定在没有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下独立地坚持苏区斗争,并对依靠现有力量保卫和巩固鄂豫皖苏区充满信心。鉴于根据地被敌人分割成鄂东北、皖西北,两地互相隔绝,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有态势,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在鄂东北地区活动,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皖西北地区的斗争。两支红军队伍互为犄角,密切配合,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军民的信心,苏区的斗争形式也逐渐好转起来。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临危不乱,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统一军事指挥,发展工农业生产,虽然没有彻底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是仍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从实际出发的方针政策,把鄂豫皖苏区从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中挽救了回来,为保卫革命的火种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第三,反对错误、坚持真理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的生动写照。在193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中央领导地位,他不顾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大搞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作为王明“左”倾错误在鄂豫皖苏区的主要代表,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忠实地执行王明的错误,给苏区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直接导致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虽然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已经西征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但留在根据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及其主要领导人沈泽民、徐宝珊等人,以及一些部队的领导人,仍然没有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省委一系列会议、文件和决议中,“左”的色彩依然很浓。

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进攻七里坪的时候,以吴焕先、徐海东、廖荣坤、姚家芳为代表的很多人都表示反对,认为夺回七里坪没有必要,就是夺回来了,在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也无法守住。战斗开始后,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人数、装备、后勤供给条件远不如敌人的红军根本不具备和敌人打阵地战的条件。连日苦战,红军伤亡巨大,而且更让人揪心的是部队粮食已经供应不上了。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紧急会议上,徐海东痛心地说:“红二十五军这样好的阶级队伍,搞垮了,领导上要负完全的责任。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领导人,只顾自己吃饱就不管部队了。”话没讲完,省委书记沈泽民用烟斗指着徐海东的脸说:“海东,哪个是小资产阶级?你这个观点成了问题,你没有参加会议的资格。”徐海东立即被推出会场。三天之中,徐海东随时准备被抓起来。这时敌人来袭,徐海东脱掉上衣和裤子,只剩下一条短裤,以必死的决心率领官兵冲向敌阵,经过血战,击溃了这股敌人,确保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安全,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无比忠诚和光明磊落的共产党员,也让自己避免了被冤杀[4]。

在“左”倾错误影响下,红二十五军一边打仗一边“肃反”,很多优秀的同志被错杀,其中包括很多中高级领导干部,如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程启波,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等人。姚家芳是湖北省英山县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姚家芳同志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党员。1927年,他奉命赶赴广东省,参加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返回英山县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参与领导英山起义,是鄂豫皖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红四方面军转移之后,姚家芳带领部队在数次战斗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保卫苏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进攻七里坪的时候,姚家芳表示反对,作为一名科班毕业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认为此战没有必要,只会白白消耗好不容易才恢复一点元气的红军的力量。他以对党、对部队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中共鄂豫皖省委一意孤行,拒绝采纳姚家芳等人的正确意见。战斗开始后,姚家芳率部苦战,但是始终打不开局面。他忧心忡忡地向军首长吴焕先报告:“我们断粮几天了!部队现在靠野菜、树叶、豌豆苗子充饥,你说咋办?”[5]请求吴焕先向中共鄂豫皖省委汇报,尽快解决军粮问题,尽快退出战斗。在“左”的思想泛滥的情况下,姚家芳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很有可能被当作“反革命”被“肃反”掉。但是,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必须站出来,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担当。因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中共鄂豫皖省委怀疑姚家芳是“第三党”,他被逮捕关押。后来在1933年9月被错杀,一颗将星就此陨落。

经过一系列失利和挫败后,严峻的斗争环境使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逐渐从“左”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后来,根据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沈泽民抱病给中央写了报告。在这份《鄂豫皖苏区省委报告》中,沈泽民对中共鄂豫皖省委和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沉痛的检讨,提出根据苏区斗争实际,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比如大力发展便衣队等灵活有效的战斗队伍,不与敌人硬碰硬,在苏区广泛开展游击战,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等。沈泽民在《报告》的最后写道:“生死存亡只有一个问题来判断,即是对群众的关系,如转变到真正面向群众、团结群众,敌人再狠些亦包不住我们”。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唯有万死的决心来转变”[6]。沈泽民开始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转变。这在“左”的思想在党内极其泛滥的1933年非常难能可贵。在写完这份报告后不久沈泽民就因病去世,年仅34岁。

第四,直面困境、团结斗争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的生动写照。鄂豫皖苏区在困境中建立,在困境中发展,在困境中壮大。苏区紧靠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核心地区湖北省武汉,对国民党当局造成严重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鄂豫皖苏区的存在令国民党当局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

1932年6月,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之后,鄂豫皖苏区发展到鼎盛局面。特别是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接连大胜,再加上张国焘荒唐的“偏师说”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起来。可是,在外部剿杀和内部错误的共同作用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鄂豫皖苏区的形势急转直下,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红四方面军苦战不利被迫离开根据地后,鄂豫皖苏区绝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只剩下几小块,而且是相互隔绝的区域。敌人在鄂豫皖苏区烧杀抢掠,苏区一片荒凉,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无人区。有些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巨大落差,开始变得悲观失望和惶恐不安。中共鄂豫皖省委及时了解到相关情况,合理部署,积极应对。苏区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将士同命,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虽然斗争环境极其残酷,但是苏区军民并没有被困境所吓到。他们知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他们真正的利益守护者,也只有跟着党走才有活路。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和军队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能不惧任何狂风骇浪,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各地方武装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正规部队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游击队力量精干,积极灵活,经常采取小股多路的方式到处袭扰敌人。不但打击敌正规军,还打击地主武装和反动民团。游击队时常奔袭敌军据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给敌人以有力震慑。比如,中共光山县委书记王正祖带领县委直属战斗连,在田铺乡一带坚持斗争,打击反动民团,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袭击沙窝、白雀园、泼陂河等敌军据点。敌正规军在我军民连续打击下只能龟缩于各大城镇内,地主武装和反动民团如果没有敌正规军配合就不敢单独行动。这为我军在苏区内的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各项军事行动进行得越来越从容。

苏区人民不怕敌人的烧杀抢掠,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争精神。他们尽其所能,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援红军和游击队作战。在党领导、发动和组织下,人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为部队筹集粮食和物资。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游击队,为红军侦察敌情、带路送信。光山县群众自动凑钱,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伤病员购买药品。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群众自己没有饭吃,宁可啃树皮吃观音土也不向敌人屈服,有限的一点能吃的东西,大都支援给了部队。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部队严重缺粮,很多战士没有死于敌人的枪炮,却牺牲于饥饿,伤病员基本靠群众支援的谷糠煮稀粥维持生命。在困难的情况下,群众勒紧裤带,尽可能支援子弟兵,共同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篇章。

纵观鄂豫皖苏区创立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党的领导一直是苏区发展与挫折中贯穿始终、起决定作用的主线。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可以推动和促进苏区的发展,反之,就会导致苏区陷入困境和挫折。党在鄂豫皖苏区的创立和前期建设过程中,执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强调群众路线和土地革命,积极发动农民参与革命斗争,推进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推动鄂豫皖苏区快速达到鼎盛状态。但是一旦出现“左”的错误倾向,苏区会立刻陷入困境和挫折。比如,两次“左”倾错误给苏区的保卫、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损失。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无论形势如何艰险,局面如何严峻,鄂豫皖苏区军民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忠实于理想信念,最终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他们在坚决和外部敌人作斗争的同时,也努力和党内错误作斗争,尽最大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减轻错误对党的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与此同时也使自身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新时代学习、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要铸就对党铁一般的忠诚和信念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大革命时期,再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诞生。在漫长的二十八年里,大别山区军民无论受到多大磨难,受到多大损失,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信念始终如一,坚如磐石。革命有高潮和低潮,在革命顺利时,大别山区军民士气高涨,一往无前;在革命暂时处于逆境时,大别山区军民也毫不气馁,坚持斗争。这是大别山区群众的显著特点:一根筋,不二心。只要认准了,就不会改变。他们认准了中国共产党,他们跟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大别山区“四度辉煌”。因为他们认准了党,他们流血牺牲、忍饥挨饿、家破人亡,始终无怨无悔。“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保持绝对忠诚是一名党员干部所必备的素质。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是保持革命动力和革命气节的必要条件。当前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这更需要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注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外部之敌。

学习大别山革命历史,传承大别山精神,继承大别山红色文化基因,对坚定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定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履职尽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一,面对困难,共产党员必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我们天天强调对党忠诚,那么对党忠诚具体体现在哪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对党忠诚应当体现在面对困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在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去,能够完成任务。目前,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和美国打压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困难,各级党员干部身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人民的嘱托。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地对党忠诚,只有对党忠诚,才能执着于党的事业,才能在攻坚克难中打头阵、当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鄂豫皖苏区在困境中建立、在困境中发展、在困境中壮大、在困境中坚持。从苏区建立的那一天起,来自各路敌人的谩骂、诋毁、围攻没有停止过,苏区军民也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打破了一次次的“围剿”“清剿”“会剿”,让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永远不可能风和日丽、一路坦途。在国内,好啃的骨头已经啃完了,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各种新问题、新困难接踵而至,各种矛盾、挑战、风险前所未有。国际上,树欲静而风不止,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不会坐视中国发展壮大,他们一定会用各种方法抑制中国的发展。有人说,我们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挨饿的问题,现在又遇到了挨骂的问题。国际敌对势力不失时机地攻击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不择手段地妖魔化中国,不断在新疆、西藏、香港、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对中国搞“断供”,残酷打压中国企业,又想把抗疫工作政治化,抓住所谓病毒溯源问题不放。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们根本不关心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根本不关心本国人民的死活,更拒绝正视新疆、西藏、香港、台湾的现实,他们就是要借这些话题在全世界面前抹黑、诋毁、妖魔化中国,进而制裁、遏制、分裂中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克服困难,绝不能有过“太平日子”的想法,就要像当年先辈保卫苏区一样,坚决捍卫我们党奋斗百年的胜利果实。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团结一心,不犯根本性、颠覆性的错误,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就能永远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第二,接续奋斗,功成有我是新时代对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的事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今天人民的幸福。鄂豫皖苏区军民就是接续奋斗的典范,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中央分局撤离鄂豫皖苏区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仍坚持战斗,后来,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奉命西征后,高敬亭和红二十八军接着奋战。即使根据地越来越小、兵力越来越少、形势越来越不利,但是再苦再难,大家没有想过放弃,始终保持高昂的斗争精神。那些在前进道路上倒下的同志,他们没有看到革命的胜利,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但是,历史和人民从未忘记他们,他们虽然没能看见“功成”,但是,他们的鲜血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他们的精神已经融入党的奋斗史。

从1921年建党,到2021年我们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天强盛的中国,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卯住劲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进入新时代,我们有了更为伟大的目标,这种接续奋斗的精神必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历史任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崎岖而坎坷的。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历史当中,也在不断地见证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份子,要有大别山区革命先辈那种“一根筋”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为了伟大的目标,一代一代接着奋斗,一代一代接着斗争。在奋斗的队伍中,很多人无法看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参与了,他们奋斗了,他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无怨无悔,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一种最直接、最动人的方式。

第三,不惧流血牺牲、不怕付出代价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必要担当。在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先后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仅仅登记在册的烈士13051人[7]。鄂豫皖、大别山区的胜利是人命堆出来的,是血水泡出来的。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历史事实。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历史中,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刻下了永恒的文字: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时代,在和平时期,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做好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脱贫攻坚活动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国历史和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辉煌成就的后面是无数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和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中动情地说:“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牺牲于脱贫攻坚一线的中共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曾这样对同学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的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8]这1800多名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同样的牺牲和奉献,也体现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面对凶狠的病毒,无数党员干部加入了“逆行者”的队伍,钟南山院士以耄耋之年挺身而出,在最危急的时刻奔赴湖北省武汉,因为买不到座位,只能坐在餐车里休息,他那张在餐车里因疲惫而闭目养神的照片感动了所有人。这支队伍中,有医护人员、有军人、有警察、有公务员、有教师、有社区工作者等。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冒着风险下沉社区、小区值守、走访调查、防控布控。特别是那些可敬可爱的医护人员,他们在一线直面病毒,再苦再累再危险也从没想过退缩。在很多新闻报道中,那一张张被防护服和护目镜遮盖住的脸和眼睛,透出的是坚定,闪烁着的是乐观。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同志倒在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曾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协调收治500多名确诊病人。在通宵达旦连续多日作战后,他被病毒击倒了,他曾交代同事:“如果万一,不要插管抢救。”妻子欲来照料他,被他多次拒绝,因为妻子是护士,同在抗疫最前线,患者需要她。像刘智明这样的同志还有很多,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担当。

对党忠诚,就是对国家忠诚、对民族忠诚、对人民忠诚,也是对自己信仰和信念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旗前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就已经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我们回顾鄂豫皖苏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要不忘历史,放眼未来,就是要从历史当中汲取营养,从先辈身上获得力量。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苏区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敌人派(下)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