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寒肃杀的边塞,志心未灰的诗人

2023-03-07赵超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单元主题文本解读

赵超

【关键词】《马诗·其五》;文本解读;诗人形象;单元主题

《马诗·其五》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语文建设》2023 年第9 期刊发了杨莹、杜水田的《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細读》一文,两位老师对这首诗作了细致解读,提出不少创见。譬如“诗中的马不是生物学上描述的马,而是诗人的创造之物,充满了个性,也是诗人的化身”,可谓慧眼如炬,点出了这首诗的体裁特点——诗人与所咏之物的契合。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观点值得讨论。拜读之后,笔者不揣冒昧,也试着对这首诗进行解读,兼与两位老师商榷。

一、苦寒肃杀的边塞之景

《马诗·其五》的结构相对简单,前两句写景,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背景,后两句直抒胸臆,彰显了写作意图。单就写景来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营造了一种苦寒肃杀的气氛。“大漠”与“燕山”对举,都是边塞特有且常见的景象。这两个词一出,立刻把读者拉进了黄沙漫漫、燕山横绝的边塞景色之中。两句诗中,“沙如雪”“月似钩”是理解的关键,它们为大漠与燕山赋予了具体的情感色彩。杨、杜二师提出了“反常的边塞书写”这一观点,文中说:“在这里,诗人忽略了苦寒的环境,沙漠仿佛是一片广阔无垠的雪地,召唤他去建功立业。这种美丽的想象掩盖了沙漠真实环境的艰苦,展现出诗人的乐观和向往。”尽管文学解读向来倡导见仁见智,但提出新见,宜讲求依据。笔者思之味之,颇觉这一观点难以把握。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境界宏大,一望无际的沙漠绵延万里,燕山横亘在远处,其上一弯冷月,如吴钩一般。沙何以如雪?这首先是因为沙和雪在物理形态上有明显的相通之处。沙漠在月色下偏白色,连片的沙正像大雪。而“清秋”这一时间更强化了沙与雪的关联——北方沙漠清秋的夜晚寒意已浓,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下雪的情景。这样,诗人把沙与雪联系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与李贺同时代的李益有名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似雪”与“月如霜”互文见义,凸显了边塞的苦寒。刘禹锡也常用“沙如雪”的句式,比如《望赋》中有“沙多似雪,碛有疑城。烟云非女子之气,草木尽王者之兵”,将沙比成雪来表现边塞的景象。《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中也有“寒沙雪相似”,虽非写边塞,但也表达了寒冷时节,看沙像雪的意思。可见,在描述所见的沙漠景象时,“沙如雪”更强调所感——沙漠的苦寒。

月何以似钩?月弯而冷,在边塞之地,兵器是最常见的事物,见缺月自然也会联想到兵器吴钩。与李贺同时代的胡令能有诗“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钩”来比喻边塞之月。另外,尽管李贺“眼空万古,不唾拾前人片字”,但“月似钩”的比喻,在前人的诗作中并不少见,主要用来描摹弯月的形态。比如,南朝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有“玉钩隔锁窗”句,骆宾王《玩初月》有“何用曲如钩”句,李贺另一首诗中也说“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月似钩”的“钩”,既可解作“玉钩”(衣饰),也可解作“吴钩”(兵器),不过,结合本诗整体的意境及边塞这一地点来看,理解为“吴钩”更合适。可以说,“月似钩”既有对前人经验的承继,也营造了边塞肃杀的氛围。

“沙如雪”与“月似钩”都是时人习用的说法,也是对沙漠、弯月的直接联想,并不反常。杨、杜二师文中说“这种美丽的想象掩盖了沙漠真实环境的艰苦,展现出诗人的乐观和向往”,这一解释不够恰当。实际上,这种想象并不美丽,反而是通过“沙如雪”“月似钩”两个意象,极力表现边塞的艰苦,这种艰苦的环境对诗人做出了召唤,激发了他为国杀敌建功的理想。文中所引《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的观点基本是正确的,但杨、杜二师对此的理解似有偏颇。这种环境吸引“志在报国之士”,并非因为“美丽”“美好”“掩盖了边塞的艰苦”,而是因为这些报国之士有着“当仁不让于师”的担当,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二、盼伯乐而未得的失落之马

紧承这一宏阔背景,《马诗·其五》的后两句塑造了一匹未逢伯乐的失落之马。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何当金络脑”中的“何当”二字。教材给出的解释是“什么时候”,应无疑义,但其深意则远非“什么时候”可以轻易解释的。这里的“何当”与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何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一种求而不得的失落之意。这匹受到边塞景象强烈召唤的骏马,盼望着伯乐的赏识,渴望能够驰骋沙场,但这种愿望并没有实现,所以要发问“何当金络脑”。这与组诗中的“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语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匹骏马既盼望能够一展身手,又因为“盼而不得”而心生埋怨,不断追问、求索什么时候可以得到重用。不过,它并没有完全绝望,仍期待着能够“快走踏清秋”“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杨、杜二师文中说这是一匹“凯旋的梦想之马”,认为结尾“从马的角度想象了立功受赏之后的情景”“书写功成归来的场景”,笔者不敢苟同。文中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对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过度的联想,以先入为主的心理强行阐释文本,以至于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快走”之“快”,绝非“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而从“踏”字中解读出“立功受赏之后的得意”亦显牵强。原因有二:第一,与前后语境不协调。前一句“何当”正是对伯乐的期盼,又何以突然就“立功受赏”了?尽管诗歌讲究跳跃性,但如此跨度,未免逻辑上说不通。第二,这样理解明显把此诗的境界读小、格调读低了。孟郊《登科后》一诗本就被认为“寒态尽显”,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议者以此诗验郊非远器。余谓郊偶不遂志,至于屡泣,非能委顺者,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无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宜哉!”而以此诗来理解“快走踏清秋”,也就把骏马对得到重用以报国家的志向窄化为对个人功绩的追求了。实际上,这匹骏马并未计较得到重用之后的结果,它对于个人是否得到封赏并不在意。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是这种精神的直接表达。“金络脑”不是表达对豪华鞍具的追求,而是希望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至于“快走”,当然说明了速度之快,若要说有情感方面的意蕴,那一定是壮志得遂、驰骋沙场的“快意”,而非立功受赏的“得意”。

总之,“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复杂而曲折的失落之情:这匹骏马期盼着得到重用,因为久未逢伯乐,它的期盼中带着失望,甚至有一絲怨怼,但同时,它又仍抱有一线希望,期盼能得到赏识,施展才能。

三、志心未灰的诗人形象

《马诗·其五》是诗人以马自喻之作,讨论这首诗就必然要涉及其中的诗人形象。在语文学习中认识诗人形象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文学的角度,即从文本本身及诗人身世去理解;二是教学的角度,即从教材编排及教学需要等方面去考虑。当然,要努力追求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李贺自豪于“唐诸王孙”的身份,诸多研究者都提到了这一点。但这种标榜恰如“祖上也曾阔过”,没什么实际的作用。李贺少有才名、胸怀报国之志,可惜“宗孙不调为谁怜”,他科举失意,只做了三年奉礼郎。这样无足轻重的小官和“他日不羞蛇作龙”的抱负相差万里,平添了几分讽刺的意味。加之身体羸弱,他面临着“有心无力”和“有志难申”的双重困境。这也是造成他整体诗风奇诡荒诞、悲观感伤的原因。但是李贺对于未来没有完全绝望,他一直处于“进取”和“幻灭”的矛盾中。在李贺的诗中,我们既能看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雄心壮志,也能看到“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悲观愁苦。当我们把《马诗·其五》放到李贺的整体心境中来理解,便能深入体会诗人的形象:一位怀才不遇但仍怀有一丝希望与期盼的诗人,也是一位屡次受挫却始终未完全灰心的诗人。

这正好与教材中的单元立意相吻合。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单元导语页引述了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更是对“ 信念”的真实写照—— 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将一切困难包括死亡置之度外。单元内的各篇选文,无不传达了这种精神。《马诗·其五》从两个方面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信念”:一是不畏惧边塞的苦寒肃杀,并为其吸引,期待着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为国立功;二是面对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窘境,仍旧初心不改、志向不堕。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这种认识是准确的。但从单元整体性来考虑,从教学正面引导的价值取向来考虑,还可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希望与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志心未灰”的诗人形象。如此,便可直达“理想和信念”的人文主题。

李贺的诗歌向来以“凄艳诡激”“奇崛冷艳”为人称道。《马诗·其五》并非他的典型作品。杨、杜二师文中最后总结说:“此诗风格昂扬向上,是盛唐诗风的回归。”盛唐诗风,就言志一类来说,应是豪气干云、充满自信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而在李贺的《马诗·其五》中很难看出这种自信。面对人生的不得志,李贺没有展现出豪迈、雄阔的心胸来,而只有悲叹与期盼。这与盛唐气质未必相符。因此,笔者在前文论及此诗所表达的情感时,特意使用了“一丝希望”“未完全灰心”等偏于保守的描述。当然,教学中或许不需要如此较真,学生能够把握诗人的悲叹、期盼,进而大略体会其中的“理想和信念”即可。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笔者解读《马诗·其五》,不单为说明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更希望以此呈现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应有的追求:词与意、诗歌与诗人(作品与作者)、文学理解与教学考量的统一。

猜你喜欢

单元主题文本解读
整合理念下单元主题教学策略浅探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初中语文作文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单元主题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对英语单元主题实践作业的思考和探索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