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教新课标视域下试题命制的变化与教学应对

2023-03-07何捷梁娟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试题命制日常教学核心素养

何捷 梁娟

【关键词】试题命制;日常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应对

在关于教学设计的教研培训中,常有教师说:“这样教虽然好,但是考试成绩不行。”教师期待新颖的设计能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迈向高阶,让学习更加深入。但即便教学设计很好,如果学生考试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设计研究的成果将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

虽然顾及考分提升是一线教研不可避免的要求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正在发生且不可逆转的问题:考试究竟变成什么样了?作为检测教学质量手段的考试若发生变化,教学势必随之转变,这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因此,解决日常教学与考试之间矛盾的关键,在于优先关注考试的变化。

一、义教新课标带来的考试命题的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致性”[1]的基本教学原则。同时,在“学业质量”和“考试命题建议”两个板块中,刻画与描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出了对“命题改革”的全新思考。例如,义教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提出“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2],这就意味着义教新课标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实在命题中。义教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旨归,促使日常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如在“命题原则”中提出“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3]。

无论是教学的变革直接影响考试评价,带来命题的变革,还是命题变革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改变都是必然的。研读义教新课标“学业质量”中的有关表述,可以发现命题变化的三大趋势。

1. 单纯考知识的比例大大缩小

传统考题中的“看拼音写词语、字词填空”等,考查记忆、积累能力,趋向于对知识点的单纯考查。而义教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要考查出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中的情况,考查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掌握程度。例如,义教新课标在“命题原则”部分指出,“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4]。在此背景下,把握考题中驱动,体验考题中的知识运用场景等,都成为命题设计的主要参考指标。

如以下题目,在某学校的教学质量调研中,命题测试的年级为小学三年级。该题以“学校拟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请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为任务,围绕“宣传农耕文化”的主题,借助三个子任务,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即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进行联结,从识记、分析、应用等方面考查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技能。设计的情境性,理解考题中的任务

任务一“我会布置文化墙”,从农作物、农事活动以及农事谚语三个方面,既考察了字的音形义、谚语名句,又考察了生活、文化常识。任务二“我给种植园取名”,请学生按照提示的古诗文《悯农》《春日》等,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为劳动实践基地的四个园区命名,并解说自己的创意。可以发现,识记古诗内容只是答题门槛,而完成该任务的正确“通道”是理解与应用。任务三“我来说服好朋友”考查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学校决定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同学小刘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很忙,没有时间管理实践基地,也没有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请你说服他”为任务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提示:任務群式的综合类题型,考察的不再是单册书中的内容,而是结合育人要求,结合时代主题,帮助学生将先前所学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统整与应用。

2. 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大大增加

日常教学的重心,要从“重结果”转移到“重过程”。只有充分开展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命题也转向对“学习过程”的考察,不再只是注重对“标准答案”的提取。回答问题的过程,类似于完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最终到底“建设”成什么样的状态,就要看各位“工程师”(即学生)在过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做,做得怎样了。

仍以某学校的五年级教学质量调研命题为例,该题为文化传承类的题目,围绕“文化传千古,‘非遗焕新彩”的活动探究主题,以“独家采访、受访者‘讲述和焕发新彩”三个方面的材料为任务支架,与活动任务单相匹配,将试题转化为学习活动,实现以评促学。

如右图,“独家采访”以受访者为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非遗”的处境与加入“非遗”名录前后情况的对比,并通过采访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逆向思考,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补写采访问题。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从“非遗”名录中“走出来”,“打开‘非遗实践浙江”为学生提供了让“非遗”焕发新彩的实例,如金华火腿与研学结合;舞蹈、服饰等方面的“非遗”元素与“印象横店”实景演出的结合等,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为另一“非遗”东阳竹编设计“打开方式”。

“活动任务单”呈现了三则阅读材料,通过“学会采访提问、设计打开方式”等任务,借助阅读材料,链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如围绕“如何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它焕发新彩”这一话题,交流“非遗”的未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非遗”,走进“非遗”,进而激发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这样的试题测试真正指向语用能力,将语文学习从结果引向过程,以“阅读能力—核心素养—试题”的顺序逆向思考,形成“预期结果—评估证据—过程性学习任务”的命题方式,充分发挥试题“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作用,最终达成“教—学—评”一致。

3. 各自独立的样态逐渐被打破

义教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5]。《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方案”)指出要“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6],要通过大概念实现教学的统整,以学习主题为主线,借助学习活动来落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抵达目标。由此可见,命题改革必须从原先的碎片化,走向统整性、结构化。

例如,某省在针对省内某市以及辖区内各县区六年级教学质量调研中,整张试卷的命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围棋”为主题,综合课内外学习内容,设计了与围棋有关的九道材料题,涵盖文言文、古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等,题目内部相互关联,使考试体现出语文素养的要求。试卷材料一考察的是课内文言文《学弈》,从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出发,把准测评立意,以读音、字义、文章主旨为考察内容,明确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材料二、三是两篇关于围棋的课外阅读材料,材料二介绍了围棋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三是材料二的进阶版。对比材料二、三中的两道题:

材料二:

“举棋不定”的意思是。文中有一个与“举棋不定”意思相近的词语是。(2分)

材料三: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喜欢用“有”和“无”体现人生哲理,你能写出含有“有”或者“无”的诗句吗?(至少写两句)(2 分)

同样是阅读文本,但在能力的考查上,第一题以提取信息为主,第二题则涉及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做出评价等方面。显然第二题在开放性与探究性上要求更高,难度明显加大。

材料五为黄龙士的故事,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联系生活说说学习经历,并由“棋圣”联系中国古代的其他“圣”人。此类文本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材料六提供了“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相关资料,以下面一组题目为例,要想在本组题目上取得高分,关键在于学生从先前系列题目中吸收了多少信息,由了解围棋、走进围棋、感悟品质,到家国情怀、解决问题,每一组题目的设计都为下一组题目做了铺垫。可见,从单元要素中提取阅读能力的考查点,反映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能力,是当前阅读命题研制的新趋势。

材料六:

围棋原本是中国发明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在日本广为流传,且日本成为围棋领域的龙头,你怎么看待这件事?(2 分)

为什么中国人民对中国队获胜缺乏信心?为什么从以往战绩来看,中国队鲜有胜绩?请根据自身理解说一说原因。(2 分)

如果让你在学校成立一个围棋社团,你会怎样组织?(4 分)

评估学生的习作水平,要重视习作题目的命制,这对习作教学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试卷的习作题目创设的是“开设围棋社团”的任务情境,以“如果你是围棋社团的社长,你将如何邀请同学积极加入社团?”为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学生在做每一组题目的时候,都是在为习作“查阅资料”,在一组组题目的思维支架下抵达“最高处”,学生能到达的高度取决于“路上”做了什么。一份科学规范的语文试题,不仅能体现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更能体现教与学的内容。

以上三个方面的转变,使义教新课标背景下的命题朝着更灵动、更系统、更真实的方向发展。义教新课标视域下的命题,意味着考试已正式开启“素养立意”的时代。素养立意的语文命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也变得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同时,考试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牵涉或是覆盖、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设计有体现日常生活的情境任务。素养立意的命题是对学生“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全面检测与综合评估。

二、考试命题变化带来的日常教学改进

日常教学中应如何改进,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教了就会考”呢?

首先,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单篇细教,旨在获取各篇目中的知识点,这是典型的要素式教学。要素式教学是对过往知识点记忆式的考察,产生过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教师担心教学变革不能带来好成绩的关键原因。

素养立意下的命题,各个知识点不再孤立存在,而需要形成相互关联、互助的关系。对于知识点的静态考察,如背诵、记忆、摘抄、书写等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点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情况的考察。例如,是否能为了达成目标而筛选出有用的部分。知识点之间要形成有效的“黏合”,这样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因此,日常教学的设计要科学,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结构化处理,让分散于各篇目中的知识点从零散变为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单元进行更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单元统整式的教学。按照义教课程方案提出的“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7]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围绕单元目标,统筹单元学习材料,对课文、助学系统等进行统一调度、安排,让孤立、零碎的单篇,在大概念的协同下实现统整。统整后的单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习走向深度。同时,在实践中迁移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这一变革也符合义教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让日常学习更关注情境体验,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持续、系统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注重让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

基于SOLO 分类理论,义教新课标视域下的学习,应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得更为充分、科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经历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逐层提升,能让学习伴随着参与不同认知层级的活动而真实可见、真正发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得越丰富,学生越有机会融入学习中,越能展示出真实的学业水平。

面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义教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部分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8]同时还对命题情境的提取和创设做出了规定,指出“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9]。可见,日常学习中,整体设计情境,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性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这些真实感强的学习体验,反过来能提升学生对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水平,逐渐形成自己面对问题时的应对策略。过程性学习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重新建构知识,将静态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动态的知识运用,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并转化课内所学,学到带得走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经验值。

最后,让日常学习流程更完整,更具综合性。

完整的学习流程,至少经历预习、学习过程和延学几个环节。前面对如何学习进行了分析,我们这里重点阐述延学部分的作业设计,这是极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却又关系着考试成绩的提高。

学生完成作业,不是简单地完成练习,更不是机械地为考试而刷题。义教新课标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10]教师应树立“作业即评价”的观念,将设计作业当作设计对学习的评价。义教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变革,应在日常关注评价的设计,树立“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认真对待作业设计。实际上,设计好作业,既是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是对本次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影响着后续学习的推进。学得扎实,作业完成得圆满,考试成绩自然能得到保障。

如义教新课标所言,“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11]。日常的作业设计,应注意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中要注意统筹兼顾,通过评价与检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一項优质的作业设计,会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诸如调查、访问、查阅、整理、分析、理解、思辨、创意写作等认知学习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所拥有的能力,与完成作业中的任务融为一体,真正提升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实践应用型的作业,可以等同于在日常学习中进行新型考试的预演,真正体现从“考什么,教什么”到“教什么,考什么”的转变,从命题测试的角度实现命题测评目标与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目标的一致。

猜你喜欢

试题命制日常教学核心素养
从一道数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法
居高临下不如用心其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语文学科素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培养
浅论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拓展训练引入体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