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素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培养
2016-09-07陈文娟
陈文娟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中增加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强调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将语文学科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如何在语文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可以给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学科素养 日常教学 渗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50-01
一、语文学科素养概述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进地积累修养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性质特点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语文课程目标”大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年代以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随着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课程标准从学科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等新视角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语文素养的丰富的内涵[2]。
二、语文学科素养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培养策略
1.运用语文学科内容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从语文学科内容来看,从包容的内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从语言形式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的应用规律看,语文讲究修辞逻辑;从语言的运用过程看,有听、说、读、写。语文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被学生整体性占有,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觉地被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最终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与修养[3]。文本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文体范式与人文意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2.利用广博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多少,应突出哪些知识点,难以千篇一律地由教师来代替。由于教师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审美爱好等千差万别,在理解能力与欣赏性上难以达到一致。但在现实中却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内容及统一的答案,把学生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进行愉快地诵读、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引导,更多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只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个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要求。要对学生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才能见效。语文学科作为一个最具有个性化的学科,每一篇课文作为感情智慧的凝结,在每一个读者头脑中都会留下不同的印象,每一个读者会有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时产生兴趣。
3.运用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从事各种活动的大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春游,参与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友,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无限宽广,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大氛围中,使学生经受锻炼,培养各种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内要鼓励学生产生质疑、提出提问、进行讨论,利用三分钟的小演讲、十分钟小辩论等活动,这样往往能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起他们创造的活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经常性的十分钟的小辩论活动。每次指定一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确定主持人、辩题、正反方辩手,笔者只在辩论后略作评说。辩题大多涉及学生生活中的敏感话题,如“校园文明警示牌多好还是少好”,“当今社会是需要通才还是专才”,“成功主要是靠机遇还是靠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学们在唇枪舌剑中思维异常活跃,思维灵感得到了激发。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学生借助这个活动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见,语文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舞台上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运用语文学科内容、广博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管晓芳.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才智,2012,04:128-129.
[2]何妙婉.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教育导刊,2012,12:83-84.
[3]杨成江.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2,1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