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结构化探究活动推进数学深度学习

2023-03-05刘月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刘月芳(1986—),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结构化探究活动是一种有序、有向、有层次、有递进的活动。挑战性情境、支撑性支架、层次性互动、反思性实践等是结构化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结构化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启迪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催生学生的结构化想象。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素材、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结构化实践、结构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结构化反思。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结构化探究;深度学习

结构化探究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结构化探究活动是一种有序、有向、有层次、有递进的活动。结构化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启迪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催生学生的结构化想象。结构化探究能助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结构化生成。结构化探究活动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一、设置挑战性情境,催生学生的结构化探究

结构化探究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激情,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情境,催生学生的结构化探究活动。挑战性情境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情境,是一种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的情境[1]。挑战性情境能让学生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能引发学生动手、动脑、动眼,能让学生抽丝剥茧地认识知识本质。

比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创设了一个“敌舰闯入我领海”的情境。为了让情境富有挑战性,笔者将情境结构化,把情境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事件的情境。置身于该情境之中,学生会产生描述敌舰在我舰艇的大致方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海平面以我舰艇为参照,分为八个方向,并引入指南针,引导学生用“北偏东”等确定位置方位的方法进行描述。笔者根据学生的描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炮弹射击的场景。其次,当炮弹根据学生的描述没有击中敌舰之后,由此激发学生产生“用方向、角度”等描述敌舰的心理需求。再次,当我军根据学生的描述用炮弹射击还是没有命中目标的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产生引入“距离”这样一个“参数”的内在心理需求时,情境再一次被激活。显然,结构化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挑战性,创生出一种内在的学习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结构化情境既引导着学生的结构化探究,又催生着情境的深化。在结构化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被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被不断地开掘。

结构化情境是一种具体、富有探究价值的情境。结构化情境不仅以情促知,更以知激情。在结构化情境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时被激发,从而形成一种“情智交融”“情智共生”的数学学习状态。结构化情境始终聚焦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主题,让学生不断地向着数学学习的“中间地带”“核心地带”迈进,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主、能动、有意义建构。

二、搭建支撑性支架,引导学生的结构化探究

结构化探究活动是一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地展开思维,逐步地进行有序探究。教师要为学生的结构化学习搭建支撑性支架,助推学生的结构化探究。支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骨架”“框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在支撑性支架的帮助下,学生往往能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建构、自能性创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加工。

支撑性支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方向、有层次。有了支撑性支架,學生的数学学习就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创造性,因为支撑性支架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权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链、任务链等搭建支撑性支架。支撑性支架可以在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之后拆除,也可以融入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之中。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采用“一步一步讲解,然后让学生大量练习”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任务链”,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新知的支架,助推学生明晰算理、建构算法,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新知。

任务1:自主探究例题(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活化情境):故事书的定价是16.45元,童话书的定价是14.29元。小丽要购买这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元?

任务2:互动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任务3: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任务4: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你能自己创设情境、设计题目吗?

四个层次性的任务建构了一个支撑性支架。借助这样的支撑性支架,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逐步深入: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到建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从建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到比较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异同,尤其是突出它们的相同点,能为形成学生的上位数学认知——“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创造,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本质理解、掌握到位。在具有支撑性支架作用的任务链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富有挑战性,能不断地“跳一跳”,能不断地“摘到果子”。这样一种结构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支撑性支架让学生不断消除疑问,同时能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支撑性支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从“现实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相机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相关的学习策略。如此,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就能积累丰富的结构化的活动经验。

三、引导层次性互动,组织学生的结构化研讨

结构化探究活动不仅是个体性的活动,更是学生小组性的活动、群体性的活动。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的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研讨。结构化研讨不是“放羊式”的群体对话,而是一种有序、有向、有层次的深度商讨;结构化研讨不是简单的言语层面的“你来我往”,而是就某一个问题开展深度对话。在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结构化研讨方案,以便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等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基于问题、基于事实等展开分析,从而让研讨富有说服力。

在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次互动。教师既不能对学生的研讨过度干扰、横加干涉,也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撒手不管,做“甩手掌柜”,而是要积极跟进、适度介入[3]。教师要赋予学生深度交流、汇报、辩论的时空、权利,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让学生的想法、见解得到充分表达。为助推学生的研讨,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提示、图示等。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对一个物体(如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三角形纸等)展开“平均分”的操作之后,引导学生开展层次性互动。

问题1:为什么每一份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却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

问题2:为什么每一份的形状、大小相同,却表示不同的分数?

问题3:分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通过这样的结构化问题,引导学生的层次性互动,促进学生对“平均分”的变式性操作过程和变式性操作结果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进而能自主建构对“几分之一”的本质性认知,即“几分之一”只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与每一份的形状、大小等无关。有了这样的认知,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分数进行平均分的操作,从而助推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大)。

层次性的互动将学生的个体性见解、观点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在互动、研讨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见解、观点冲突,形成部分或全部的认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观点、见解的碰撞,让学生的数学认知、视界等从分裂、分割走向弥合、融合。

四、引领反思性实践,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迁移

实施结构化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迁移相关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反思性实践中深化结构化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基本性、核心性的知识,或者说抓住上位性的概念,帮助学生建构“高观点”“大观念”等。这些“高观点”“大观念”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知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知识形成过程、反思知识结构形态、反思知识本质关联等。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让学生再次经历“建立厘米单位”“用厘米单位度量”“建构厘米尺”等知识的诞生过程;通过关联性知识的复习,启发学生的反思性实践。如此,学生自然地想到“建立1°的单位小角”“用1°的单位小角进行度量”“建构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这样的反思性实践是一种结构化探究。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在教学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比较,从而进一步巩固“认识厘米”“角的度量”“时分秒”等相关知识在探究过程上的相同点,形成一种基于“测量”的知識学习一般性的路径、策略。这种一般性的路径、策略,对于学生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反思性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构化迁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应用。这样的反思性实践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测量”“测量工具”等知识的本质。可以这样说,结构化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整个的“量与计量”这一整块的知识建构、理解、应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反思性实践功能,彰显结构化迁移的学习价值。

反思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理性化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实践活动中抽身出来,并用一种新的眼光打量自我的实践活动,从而发现实践中值得借鉴、迁移的地方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洞察矛盾是困难的,因为仅仅是表面地、表层地抓住它,困难、矛盾会原封不动,得不到任何改变……而必须连根拔起,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眼光。反思性实践活动能催生、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挑战性情境、支撑性支架、层次性互动、反思性实践等是结构化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化探究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结构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素材、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结构化实践、结构化活动,促进学生进行结构化反思。结构化探究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层次性的探究活动,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续性、递进性、整体性的特点。结构化探究活动能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促进学生结构化数学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陈佃红,邹红伟. “双减”背景下基于学生视角教学路径探索[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07):39-42.

[2] 王玉东. 生态结构化教学主张及实践策略[J]. 小学数学教育,2020(Z4):13-15.

[3] 戴厚祥. 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新授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走向为学而教的新授设计[J]. 数学教学通讯,2019(13):5-9.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