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性学习:牧养学生天性的数学教学

2023-03-05苏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苏伟(1977—),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校长,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摘  要] 生长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生长性学习”指向学生生命的发展,指向学生的全面参与,指向师生、生生的互动生成。在“生长性学习”中,教师要进行教材的专业化解读、个性化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素养的生命化生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长性学习;牧养天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育人方式,从传统的控制、规约转向舒展、释放。这种基于学生自我原有认知经验,顺应学生认知经验和与生俱来的认知倾向、认知风格等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生长性学习”。生长性学习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卢梭,卢梭认为,“教育即对人的潜能的唤醒、激活”[1]。美国教育家杜威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主张。对于教师来说,生长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追求,更是一种教学样态,彰显了最核心的教学要义。

一、“生长性学习”的意义追问

提出“生长性学习”主要基于对当前教师的数学教学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反思、审视。当下的数学学习,师生被套牢在一个快速的跑道上,行色匆匆。“大一统”“标准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尤其是学习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灵性。如此,学生的学习往往成为一种外部的强加,而不是内在的意愿,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潜质等遭遇不应有的遮蔽、遗忘与放逐。

1. 对教学内容的审视

一直以来,教师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审视往往“过度客观化”,总是认为“正确的课程内容”就是“标准的课程内容”,将“事实上的真”等同于“价值上的真”“意義上的真”。教师常常用教材标准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统一化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具体学情。比如,一名教师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该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1元”“1角”“1分”,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但是该教师在教学中对此视而不见,依然按照教材备课,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很多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表露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召唤力、诱导力,导致课堂“古井无波”,没有产生一点点的思维的涟漪。这种对学生具体学情漠视的教学,是一种异化教学。

2. 对教学方式的审视

教学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果说,教学内容是关涉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方式则是关涉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统一化,导致教学方式的程式化。当前,追求效率是教学方式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在一个注重教学量的扩张和速度提升的教学改革动力驱动下,教学方式往往异化为灌输式、“填鸭式”。部分教师的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技能等的操练上,忽视学生的内在学习、生命成长的需求。

比如,一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笔者发现班上有很多学生不熟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内容。试想,学生如何能学好“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呢?学生的学习不过是被教师“赶鸭子上架”罢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权,只能在教师的指令、步骤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容易蜕变为无效学习。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犹如“下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不仅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更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生长性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需求,始终将教学建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数学教学,能让教学挣脱羁绊,让学生数学学习走向高远、澄明、敞亮之境。

3. 对教学过程的审视

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教学要求”,而且要关注过度拔高的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未来“学习要求”。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下,教师常常会压缩教学时间,压缩学生思考、探究时空,采用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并且会提升“学习内容”的难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信息传输,教师成为“信息传输者”,学生成为“信息接受者”,让本该意蕴丰富的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过程,变得单调、枯燥、乏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害怕学生打岔,害怕课堂“节外生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课堂“顺畅”,希望课堂“一马平川”。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商标纸来推导吗?”这本来是一个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比较的良好契机,遗憾的是教师仅仅用冷冰冰的“可以”两个字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对教学预设、计划忠实执行,是一种“工业化”的流程。过程异化为流程,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疑问、兴趣、问题等进行有意屏蔽。这种教学流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节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灵气。

二、“生长性学习”的价值探寻

“生长”是一种教育隐喻。生长观下的数学教学,将数学教学看成一种“农业生长”而不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一种流水线化、标准化的生产,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甚至是异化的实践。生长性数学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培养人的“有机”的过程。在生长性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犹如农业中的“种子”,蕴含着一种“主动成长”的基因、潜能,教学就是给“种子”的生长提供适度的阳光、温度,提供水分、营养等。

1. 指向素养发展

“生长性学习”指向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生长性学习”的价值超越知识、技能,指向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从根本上说,数学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潜质等得到最大的发展、最深的开掘。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应当培育学生的生活力,应当促进学生向上生长”。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圆周率等相关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圆的周长、建构圆周率概念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将传统数学文化(比如“周三径一”)融入其中,将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发现、表示等)引入其中,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的教育。指向素养发展的全面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数学认知,还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

2. 指向全面参与

“生长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信息等,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生长性学习”不满足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地开展“学”。“生长性学习”要求师生、生生之间要进行多维度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生长性学习”不是“统一规范”“批量生产”,不是将学生作为“机器”,而是努力克服工业化的流水线的商品制造模式,克服对人的物化操作,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体验和学生学习的生成性、非预设性等。

比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既要关照后进生,同时也要关照优等生。针对还没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教师应当放缓教学的节奏,为这部分学生适当地“开小灶”;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适度地增加一些计算技巧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生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术形态的数学”“逻辑形态的数学”转变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心理形态的数学”“生命形态的数学”。

3. 指向互动生成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2]。“生长性学习”不是机械地灌输,不是让学生的学习“走流程”,而是师生、生生的深度对话与交往,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摇动”“推动”“唤醒”正是“生长性学习”的过程样态。这样的一种“互动生成”的“生长性学习”,不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化动作,也不是“烘托气氛”的预设表演,而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在“生长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的点灯人、启蒙者,它应当关注学生的生长。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跟进,适度有效地介入,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指点。比如,“用线绕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确保圆滚动了一周、一圈”“怎样让实验的结果更精确”“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测量、计算的误差”等。这样的指点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长,而且能让教师自身获得智慧的生长。

三、“生长性学习”的实践建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3]。在“生长性学习”中,学生不是机械化、工业化的“复制品”,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结晶。引导学生的“生长性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形态,而应当是一种课程变革,是一种课程愿景行动。在“生长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专业化的解读,要锁定核心问题,借助结构化的知识润泽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生命。

1. 教材的专业化解读

教材是育人的根本性载体、媒介。对于教材,教师不是盲目地尊奉、忠实地执行,要摒弃那种“教条式”的教材观,要将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文化母乳”,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性、人文性的解读。对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增删重组,以便让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彰显教材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对教材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教材中不适合的素材、资源等;既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性解读,也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还要将相关教材进行比较解读。只有这样,教材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

比如教学“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顺序更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先引导学生认识“变化的量”,引导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量”。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在引导学生认识“相关联的量”后,将“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自主比较正反比例的异同,而不是套用解释模式。在教材解读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文化、精神元素,从而让数学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2. 教学的个性化实践

“生长性学习”要摒弃过度的预设。如果教师预设的东西过多,就成了“制造”。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锁定数学学科知识本质,聚焦学生的学习重点、难点等相关内容,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彰显“自为”的本质。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內容是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笔者在教学时没有对学生的转化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自主转化。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于是有的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有的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确定的、预设的“跑道”。通过学生自主自能的生长性学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更合理、更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认知、探究,更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学习。

3. 教养的生命化生成

“生长性学习”的旨归是学生自我素养的生命化生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数学的文化,用数学的文化、精神等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比如语言、图形、符号的方式等。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并且渗透、融入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润泽。比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融入、渗透了“铺地锦”的乘法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古人的这种独特的方法产生情感的共鸣。

“生长”是一种教育教学的隐喻,是对学生好的学习愿景、样态、过程等的一种描绘。在“生长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以便促进学生教养的生命化生成。

“生长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一种基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生长性学习”让学生的生命整体在场,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力的生长。“生长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标准化、统一化、程式化学习的超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融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自然生长、自由生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王立中,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 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 姜文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冯增俊,等. 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