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域下对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分析与安抚策略
2023-03-05刘鑫
刘鑫
摘 要: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初次尝试集体生活的小班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本阶段的幼儿处于从家庭环境、群聚环境向园区社交环境的转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冲突,基于此,文章根据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具体表现,首先分析了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类型,其次剖析了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成因,并从家园共育的合作教育角度,分别提出了园区教师与家长如何进行科学的安抚策略,以期顺利实现幼儿从家庭生长环境到园区学习环境的过渡,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入园;心理冲突;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013-03
*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 《人本教育理念下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GS[2023]GHB0591。
幼儿初入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幼儿首次离开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心中的恐惧可想而知,陌生的老师、未知的同伴、自理的困难都会给这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产生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笔者基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视角,以“幼儿心理冲突”为抓手,结合实际案例,科学、合理地对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成因进行详尽的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定义
儿童的心理冲突主要是指源于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对抗而产生的一类冲突。通俗来说,就是现实生活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的内心愿望之间的冲突。这类冲突通常会引发儿童的压力感、焦虑感、孤独感等情绪情感体验。现实的园所环境要求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生活任务与教学环节,可是对于初入园幼儿来说,长久的家庭依赖让其无法迅速融入园所中的教育教学环境,独立完成生活自理任务,内心断崖式落差造就了强烈的心理冲突,继而表现为恐慌、害怕、哭闹等情绪;同时,现实中要求幼儿逐步脱离亲子依恋心理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幼儿内心中对亲子关系的依恋与需求,也形成了强烈的对峙与抗争,从而形成了幼儿对于亲子关系的心理冲突,让幼儿产生了被抛弃、被遗忘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都可视为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典型性特征。
二、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类型与父母角色的关系
家庭环境与父母角色在幼儿初入园心理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幼儿最信任、亲近的人,对幼儿的情感依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幼儿初入园时的心理冲突。下面对幼儿四种心理冲突的类型与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类型与家庭中父母角色的关系。
(一)情感依恋型
在情感依恋型的心理冲突中,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幼儿最亲近的照料者,他们与幼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依恋情感。当幼儿初入园时,与父母分离会引起幼儿的焦虑和心理冲突。家庭父母的陪伴和安抚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焦虑情绪,逐渐适应园所环境。情感依恋型幼儿具体表现为:寻求依恋对象的肢体接触与安抚,无法进行情感迁移,哭闹不止,不参与任何生活活动,利用玩具、衣物、卧具等家中物品缓解心理焦虑,满足依恋情结等。
(二)生活不适型
在生活不适型的心理冲突中,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幼儿的生活指导者。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他们初入园的心理状态。家庭父母在幼儿生活中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理能力。生活不适型幼儿的具体表现为:可以有序加入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哭闹,得到教师帮助和安抚后,逐渐缓解焦虑情绪,哭闹时长短暂,能积极适应园所环境。
(三)规则冲突型
在规则冲突型的心理冲突中,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幼儿的规则引导者。幼儿初入园时,家庭中形成的规则与园所要求的规则可能存在差异,这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冲突,具体表现为:幼儿入园时焦虑、哭闹行为不明显或者没有出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顺利适应园所生活环境,哭闹、焦虑、对抗行为多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教师指令性要求抗拒。由此可见,初入园幼儿中,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亲人的依恋情感明显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解决日常出现的问题,但是规则意识明确,在初入园时期,家中形成的规则与园所要求的规则有明显、巨大的差异,因此,造成其初入园的心理冲突,形成焦虑、抗拒的情绪、情感。
(四)沉默寡言型
在沉默寡言型的心理冲突中,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幼儿的情感支持者。这类幼儿在初入园时往往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周围的幼儿进行交流。具体表现:哭闹行为少或者没有,很少与周边幼儿进行交流,生活自理能力适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求助身边人,缺乏安全感,教育教学活动中参与度相对较少,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
三、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成因分析
(一)幼儿自身因素
初入园幼儿大部分年龄为3-4岁,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处于尚未完全发育状态,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幼儿初入园心理冲突。在生理上,大肌肉动作发育好于小肌肉发展动作,在进餐、穿衣、如厕等生活环节中,依旧需要成人帮助,因此,入园后各个环节急需得到成人帮助的诉求与现实中教师无法一一帮扶的情况产生强烈的冲突,继而造成初入园幼儿产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形成焦虑、烦躁、哭闹等不适行为。心理上,此时幼儿依旧处于依恋关系中的互惠关系形成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依恋关系影响,形成不同程度的初入園心理冲突。
另外,性别特点也是影响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一大因素。作为女孩,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年龄与生理特点都要早熟于男孩,因此研究通过日常观察、调查问卷、家庭访谈,我们都可以发现女孩较男孩相比,初入园时期虽然心理冲突激烈,但是持续时间短,女孩初入园适应性明显强于男孩。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时间去等候男孩慢慢缓解初入园心理冲突造成的焦虑、哭闹等情绪问题。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笔者在本文研究中发现,生活规律、教养方式的变化也会造成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全家围着一个孩子教育教养。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中生活欠缺规律性,随意性很大,进餐时间自由、午休环节随意,一切生活行动都随随便便,饭不张口家长喂,衣不上身家长穿,这就造就了孩子自理能力薄弱,自我服务性差。当来到幼儿园,突如其来的变化造成这些幼儿生活出现困难,原来家长包办的事情,没有人来帮助了,现实环境与心中期望落差巨大,难免造成心理冲突。
四、家园共育视域下对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安抚策略
(一)家长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科学调整教育方式
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与心理冲突类型调整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调整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具体来说家长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需要理解幼儿发展阶段。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例如婴幼儿期的依赖性和安全感需求,幼儿期的探索欲望和自主性等,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其次,家长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子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表达。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和困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育方式;并且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家长需要根据幼儿性格,提供支持和引导。像是对于内向的幼儿,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外向的幼儿,可以提供适当的规范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
例如,小A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初次见面她总围在妈妈身边,手里还拿了一个看似陈旧的枕巾,妈妈说这是她的安抚巾从来不离手,走到哪带到哪。在笔者和小A妈妈交谈的短短几分钟里,小A一会摸摸妈妈头发,一会拉拉妈妈指头。当小A妈妈准备离开时,小A表现为大哭不止,紧紧搂着妈妈脖子不放。当妈妈离开后,小A持续哭泣,并喃喃自語:“妈妈不要我了。”教师尝试抱起小A进行安抚,小A会拳打脚踢,叫嚷:“我只要妈妈抱。”在初入园第一周,始终处于由妈妈抱入园,持续哭泣,不进行任何活动的状态中。
对案例中的小A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她具有较为典型的“情感依恋型”,因此,家长可以在幼儿初入园时,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安抚,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放心。可以带上幼儿喜欢的玩具、衣物或安抚物品,让他们在园所中感到熟悉和安心。另外,家长在离开时要给予幼儿温暖的告别,例如亲吻、拥抱或说些安慰的话语,让他们知道家长离开是暂时的,会回来接他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离别的信任和安全感。
(二)家长要创设更加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
1.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的自理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冲突成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缺少自理能力的幼儿会感到压抑、沮丧,因此抗拒幼儿园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环境,基于此,在幼儿的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例如,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适当的自理任务,如穿脱衣物、洗手、整理玩具等,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鼓励积极的成长环境
对于“沉默寡言型”心理冲突的幼儿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类幼儿大多数缺少去开口求助的“勇气”,在活动中不愿意积极参与,许多幼儿也缺少主动表现的自信。对于这类幼儿来说,建立其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和赞扬,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克服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在具有积极心态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新的环境,并且对于教师提出的建议也更容易接受。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幼儿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对规则冲突型、生活不适型心理冲突的解决方法是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树立幼儿规则意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成长环境。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如起床时间、就餐时间、睡觉时间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同时,家长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约束,让幼儿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家长还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加强幼儿对规则的遵守,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园区独立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家庭与园区之间的合作,使教育方向协同并进
家长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合作,因此幼儿园要重视与幼儿家庭成员的沟通,加强合作。沟通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合作的基础,首先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应该建立起开放、诚实、及时的沟通机制,包括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家访等多种方式,及时交流孩子的学习进展、需求和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教育方向。另外,幼儿园应该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协同教育。家访可以加深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和了解,也可以让幼儿园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需求。并且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家庭生活,幼儿园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孩子的家庭作业和活动,以确保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得到全面的关注和支持。家庭作业和活动应该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趣味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创设更加有“温度”的园所环境,提升幼儿安全感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也是造成初入园幼儿心理冲突的关键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大环境要求的主题课程中,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温馨、舒适,而更多的是博人眼球。这种环境是极其不适宜小班初入园幼儿的,幼儿不喜欢就不能吸引幼儿爱到班里来,不喜欢进而变成想逃离,进而造成心理冲突。所以,创建温馨、家庭化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同时,创建安全、宽松的人际交往氛围,则会使幼儿心理上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感,对教师产生安全依恋,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并且喜欢上幼儿园。
五、结语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幼儿园教师加强家校合作的意识,积极与家长展开沟通互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入园的动态与心理冲突类型,才能够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2]王烨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3
[3]谭家德.人本主义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
[4]姜永杰.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探析[J].幼儿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