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家校共育引领作用的实践分析
2023-03-05王玮
王玮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小学教育愈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作为人的立足之根本,课程教育期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基于此,本文对家校共育进行简单阐述,基于家校共育探讨道德与发展发挥引领作用的价值意义,围绕家校共育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引领实践路径,具体包括落实统一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增加校园亲子活动等组织,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或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引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210-03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而言,做好院校内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具有启蒙与连续、全面与深入、灵活与及时的特点,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辅助力量、纵深阵地。因此,为贴近生活,提高育人效果,应充分發挥道路与法治课对家校共育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校外都能够得到良好习惯与观念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家校共育相关概述
所谓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同步开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依托于不同教育类型特点的发挥,补全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若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方向、内容上不一致,会使孩子不知所措,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家校共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互补性,即:教育思想上的互补性、教育内容上的互补性、教育方法上的互补性等。首先,教育思想上的互补。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德育往往处于教育首位,落实时具有相对健全的教育监督,比如教育计划等。但家庭教育则不同,家长往往以自身观念出发,从自身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塑造孩子。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秉持一致的教育思想,并通过教育交流不断调整教育思路,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其次,教育内容上的互补。小学学校重视德育的双基教育,即:基本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与基本政治思想观点教育,但环境气氛的差异性使得一些家长缺少以身作则的思考,较为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在家校共育的情况下,家长也具有更多途径了解教育重点,意识到自身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外加学校教育强调循序渐进,提供稳定的教育内容,在协同教育下,能够实现教育内容层面的互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最后,教育方法上的互补。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时间大致分为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由于不少家长对教育方法的了解不深,教育时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家校共育的联系下,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掌握教育方法,相较于学校较为严肃的教育,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心情相对放松下掌握知识。
二、基于家校共育探讨道德与法治发挥引领作用的价值意义
小学生在事物认知、思想观念方面仍具有较大空白,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将在小学学习期间成长、变化,所以,这一时期作为个体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下,家校共育更适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是因为学生时间几乎被分为两半,由学校和家庭组成,依托于家校共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实施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发挥家校共育引领作用时,本质上是充分挖掘家校共育的优势,在课程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大前提下完善教育工作,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行为培养与道德素质启蒙,家庭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利用课程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引领作用,能够依托于更为全面、深入,贴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家庭教育完成教育工作。而且,相较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家庭教育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而且家庭成员之间了解深入,基于家庭教育开展道德与法治引导,更便于针对化教育、教学,日常相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开展教育的好时机,围绕孩子出现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态,落实有针对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这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三、围绕家校共育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引领实践路径
(一)基于课程内容,落实一致的教育目标
为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家校共育的引领作用,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应明确家校教育的“支撑点”作用,院校与家长应牢牢把握这一合作基础,立足于课程内容树立共同教育目标,确保双方的教育教学处于同一方向。
1.深入了解教材与学生
要想使家校共育和谐展开,校方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实力,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后明确教学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其中,在了解学生时,教师可通过多个方式与途径实现,比如日常教学期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或是在课堂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思想与内心想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抛出问题时应注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向生活化的方向贴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甚至回家后主动与爸爸妈妈讨论。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的问题有:“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的规则是什么”,“在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是属于规则范畴内的”,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深入且全面的思考。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设计、布置简单的调查问卷,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学生当前学习能力、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设计家校共育教学目标,期间要考虑家庭教育实现可能性,然后将设计好的目标准确传达给家长,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获得正确规则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2.充分沟通,加强理解
在确定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家校共育主题后,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平台、社交软件的功能作用,将其作为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通过信息的及时交互让家长更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当前的学习进度,更好地让家长参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家校共育工作推进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及软件与学生家长交流,定期开展线上家长会等,强调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指明家长对孩子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让家长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自身的一些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从而主动约束自身不良习惯,主动参与家校共育活动。当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后,教师可让家长围绕家庭实际制定一些家庭制度,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遵守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令学生感到平等。制度落实期间,还应制定一些无伤大雅的惩罚与奖励,一旦有家庭成员违背了家庭制度,则要及时给予惩罚,学校方面教师也会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增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为通过家校共育实现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内化,使他们身体力行的实践教材中提到的内容,从而尊重劳动付出,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并从实践中发现自身问题并改正。在组织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年级水平,由于小学生年龄水平较低,对于事物的认知较少,所以在组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时,可结合家长,通过家长的配合陪同完成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可设计落实一些任务,给孩子们树立清晰的活动目标,以此保证学生认真开展、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而言,除了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上的培养,教师还应注重基本法律常识的普及,比如遵循交通规则等,引导学生遵守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并逐渐形成运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识。因此,教师可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案例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较新的法律案例,然后结合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学生选择具体案例并对其进行情景展示。教师可将此活动设置在开放日当天,为家长的参与提供途径。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比如搜索更多法律资料并简单讲解、完善情景剧表演剧本等,从而在家校共育下共同完成情景剧的演绎,使学生在此期间懂得、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另外,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教师可立足于家校共育,要求家长在闲暇时间带孩子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敬老院等,或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可具有较大的时间期限,比如一个月之内等,给予充足时间便于家长协调时间,然后让孩子根据参观与实践活动感想简单写一篇作文,然后交给教师。在此类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应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保证学生能真实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设计落实校园亲子活动,加强双方沟通与了解
除了落实一致的教育目标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发挥道德与品质课对家校共育的引领作用时,还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亲子活动的组织与落实,使家长与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共同完成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奋感,加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了解。设计落实校内亲子活动前,教师应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沟通,提前告知活动教育目标,明确告知家长活动流程,为校内亲子活动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具体要培养哪方面的道德品质等,并告知家长注意对学生行为举止的观察,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和行为。为强化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效果,教师还应传授基础的引导技巧,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实力。在亲子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活动时间的充足性,引导家长和学生,心平气和的相互传递想法。以“爱国、爱家、爱自己”为例,教师可面向家长和孩子提供多个主题,供其选择,并确定节目内容,然后给予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彩排。在彩排期间,家长与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交流上的矛盾,这时家长应用自己的耐心和包容心与孩子进行交流,若是学生中途想要放弃,家长应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当活动完成后,孩子将从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此时学生也能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践行日后的亲自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更为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形成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
(四)利用思维引导强化育人,优化教育评价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言,相较于家长,教师发挥的引导作用更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教学形式的变化,主动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定式,注重育人方法的创新设计,并优化教育评价,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反馈作用,以此提高家校共育质量、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家校共育的引领作用,并将这一方式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日常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共创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完整且自由的学习活动氛围。以“弘扬优秀家风”为例,教师可在课上引导学生与爸爸妈妈展开讨论,询问是否有家风,若没有则一同制定属于自己家庭内部的风气,并在下次上课时予以展示,简单阐述家风的制定原因、过程,以此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家校共育。另外,打破原有教学形式,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全面梳理下邀请家长走入课堂。例如,“变废为宝”教学教育工作,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提前布置任务,比如:创意制作家中的废旧物品,然后利用课堂实践为创意制作成品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教育,还发挥了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所具有的反馈与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还应探索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家庭教育融合的教学评价方式。重点之一在于增加评价主体,依托于家长、教师、组内、自我的评价,提高家校共育有效性,促进这一教学方法实施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真正实现教育合力,在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引导作用时,应注重教学方法、理念的革新,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家长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丽.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
[2]郑术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评《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J].食品科技,2020(08).
[3]刘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学行动研究——以S小学三年级A班为例[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21.
[4]何毓洵.助力学生成长促进家校共育——“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组织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