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文明倡议破解文明发展“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03-05贺鉴秦凯
贺 鉴 秦 凯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事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世界亟需新的全球治理方案。2023 年3 月15 日,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重要演讲,第一次向世界系统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完整提出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文明观。[1]面对国际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凝聚全球共识,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旨在推动解决世界文明发展的“困境”。
一、文明发展“困境”的表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3]这些危机的背后不仅是国际秩序的不均衡、不平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少数大国的狭隘文明观所产生的影响及形成的困境。
(一)全球“文明隔阂”的观念困境
全球“文明隔阂”对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观念造成重大影响,形成观念困境。西方社会长期抱有的“文化优越论”认为,只有在西方价值观念成为国际社会通行理念时才会实现世界和平;中东地区个别极端主义思潮泛滥也曾对西方社会的安全造成冲击。历史可以证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彼此间的交流互鉴,但近代以来,文明间的交流互动变成非西方单向地向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也自居高位向非西方世界指手画脚,甚至是直接以各种手段干预一些国家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秩序并没有因为西方治理模式的全球推广而更加和平,反而世界各地不断爆发出一系列的动荡事件,例如非洲的国家建构困境、中东的民族与宗教认同危机以及欧美的难民潮事件等。这个时期,国际社会暴露出西方主导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弊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同区域的国家的文化并不相融,甚至同一区域的国家之间也因殖民历史、对外交往史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也对国家的治国理政方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上的国家并没有将团结协作、共商共建共享的国与国交往的理念落入实处。反而因个别国家采取的“本国优先”、单边主义等理念而掀起贸易脱钩断链的逆全球化潮流,引发一些中小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担忧,他们既害怕承担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民族企业生存压力的后果,又害怕因反对全球化而陷入国际社会发展的边缘地位。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因个别大国的肆意破坏而陷入发展的困境,新冠肺炎结束后的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的恢复期,世界的发展陷入迷茫期。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4]
(二)全球“文明级差”的秩序困境
全球“文明级差”对世界文明共生发展的秩序造成重大影响,形成秩序困境。[5]“文明级差”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文明的等级格局表现出较大差距,并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呈现出一幅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复杂图景。[6]这导致不同文明间难以做到基本的相互尊重,更遑论不同文明间开展有序交流与学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变,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快速崛起,但“文明级差”却依旧存在,甚至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距。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意图以其所谓的“进步文明”干涉后发国家间共生秩序下的文明交流合作。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普世价值”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理论样本,并以“世界警察”的姿态肆意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异同作为合作与交往的出发点,人为制造文化分裂和对抗,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打乱世界共生的发展秩序。实际上,西方所主导的秩序并不是文明等级格局中的高级一级,西方国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并不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而是政治话语下建构的观念模式,是以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为基础产生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观念没有反映出西方社会中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真正所支持的价值观念,更不能代表全人类的价值追求。人们需要在文明的互学互鉴中认真鉴别西方政客舆论宣传和政策工具的文明与国际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之间的区别。世界文明不分高低优劣,世界各国文明都有其内在的优越性与特殊性,是各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而形成的。世界各国的文明汇聚共生,才能构成人类文明的完整形态。
(三)全球“文明冲突”的安全困境
全球“文明冲突”对世界文明和合发展的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形成安全困境。当今世界正处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与各国寻求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冲突、国际经济格局中心国家与寻求突破国际经济边缘国家的冲突之中,还存在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国家的冲突。[7]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分为八个文明区域,认为文明的差异将会导致国际冲突,同种文明间会形成国家集团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抗;文明的交界地区是潜在的战争爆发区域,并将演化为国家集团间的对抗。[8]156-162亨廷顿将国际冲突归为价值和文化在塑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不同,而忽视利益本身因素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刻意强调非西方文明下的区域的结盟将影响世界的和平,其实质是为西方国家干涉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区域的和平进程提供看似合理的借口,从而加剧了世界众多地区的混乱,造成安全困境。[9]103-105文明的多样性本质上并不会导致国家间利益的对冲,反而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明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在价值追求、生产生活方式上相互借鉴使共同性越来越强。但是,从实践来看西方的主流文化刻意强调自己文化的与众不同,甚至推出“民主和平论”的理论,认为世界只有采取西方的宪政民主才会使世界的发展实现和平安全。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正是在这两种荒谬理论的指导下频繁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不断在其他国家制造颜色革命,例如:在北非突尼斯通过颜色革命打造“民主样本”,引发从北非到阿拉伯地区众多国家的长期动荡,不仅没有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还导致世俗势力与伊斯兰宗教势力的不断争斗与撕扯,导致这些国家的政府、立法和司法等机构几近陷入停滞,国家经济也一落千丈。政治撕扯与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导致人民生活的困顿,进而又影响周边地区的安定与团结,地区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持续危害世界的和平进程。西方所谓的文明治理、民主治理本质是让输入地国家抛弃其民族赖以生存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归属感,摒弃其原有文化认同而追求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世界其他国家所需要的,也不是其他国家所追求的,一味强调文明的差异性只会导致国家间的对立和冲突,对世界的和平发展造成危害。
二、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在世界该何处去、人类该怎么办的历史之问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社会求和平、求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上发出世界文明倡议,为加强文明的互鉴、包容和共存促进民心相通,在推动国际和平发展中贡献中国理论。
(一)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
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人类文明包容互鉴与和合共生作出的积极探索,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倡导”和“四个特征”对推进全球文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全球文明发展层面的内涵。
1.“四个倡导”以新理念推进全球文明发展
全球文明倡议弘扬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其核心理念包括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10]全球文明倡议就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多样共生和互尊互敬,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国际战略机遇与国际挑战的时代变化所做的论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的科学判断,当前的时代特征是“动荡变革”,这也是中国为何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接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参与全球事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初心与使命。新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增强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不断顺应历史潮流提出新理念,这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提出对全球文明发展的倡议和理念,秉持的不是“国强必霸”的霸权和强权主义,而是从全人类命运发展的角度展现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中所秉持的天下大同的美好心愿。中国在对外交往实践中秉持“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和平思想传统,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向往邻里和睦与亲诚惠容的国际追求。
2.“四个特征”以新视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在于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同时分别对应回答了“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交流互鉴什么内容”“如何实现交流互鉴”四个维度的问题,具有科学系统的逻辑统一性。[10]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1]同样,全球文明也不等于西方价值观,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在文化与价值观角度打破“西方文化优势”观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世界是走向冲突对抗还是和平繁荣,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明的共通性、保持文明的发展性和维护文明的包容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12]上述“四个特征”系统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文明共同体构建的方法论,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在全球的交往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中,我们要警惕文明隔阂、文明级差和文明冲突对全球文明发展的影响,决不能使全球文明发展陷入小圈子、小集团和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特征建立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待不同文明的正确方法,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摒弃意识形态对立和文明冲突对抗的思维,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以全球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世界的多元发展,以世界的多样化道路推动人类发展的互进。[13]
(二)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价值
1.为全球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4]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涵盖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积极造福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共同倡导就是要求国际社会对不同的文明和发展道路平等尊重、互学互鉴,在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在现代化的道路中摆脱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文明交流之中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模式。倡导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是弘扬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西方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选择,世界也没有普适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仍处于发展转型阶段国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参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是对其他国家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繁荣发展稳定具有相同的意义。中国在保持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倡议,例如:2013 年9 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21 年9 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 年11 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3 年3 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等,这是中国携手各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弥合全球发展鸿沟、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在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欢迎,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实现国内的繁荣发展也必将为世界的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2.推动全球文明多样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15]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开始影响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更是强行改变了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造成部分被殖民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之后仍然深受原宗主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深刻影响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这种冲击不仅在当今世界留下烙印,还深刻影响着很多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文化发展形态,这种抛弃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甚至是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几乎没有在当今世界成为一个真正大国的例子。不仅如此,西方文明与现代化治理在西方社会内部并不是具有唯一性,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发展。反观世界上支持文化多样性,坚持自己社会发展体制和积极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地区,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劲头。文明与精神是世界发展绵延不断的核心要素。历史的终结永远不会出现,一统天下的体制和制度也不会出现,海纳百川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形态。文化的自觉与文化坚守是文明多样性的本质要求,在中国文明发展的激励下必将极大地促成众多国家合力推进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三、全球文明倡议破解文明发展“困境”的进路
全球文明倡议是文明交流发展的倡议,更是促进世界国家间增进了解、增进信任的时代号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供给多层面公共产品和破解“文明冲突”的迷思,有利于打破“观念、秩序和安全困境”对全球发展的束缚。
(一)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6]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当前全球面临的众多赤字,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会时对“迈向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中国方案: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7]文明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文明隔阂催生观念的差异导致全球治理的困境,反过来又限制了文明交流互鉴,妨碍世界各国建立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合作模式。西方语境下的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常常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使全球问题层出不穷,人类找不到向何处去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复倡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平等、合作、共同”等内涵,倡导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互学互鉴,这是从价值观层面推动不同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合作和共同学习,期待通过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此来解决国家间因文化传统与文化观念的相异而产生的误解与分歧,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经济等层面的发展不协调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解决世界存在的各类问题,国际社会要做到自觉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并用其理论指导国家对外交往的方式,各国公民也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落实到自己对待他者文明的行动中。唯有这样才可真正消除文明隔阂的观念困境,并做到以真诚协商、友好对话化解国家间政治、经济等分歧。
(二)提供多层面全球公共产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协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倡议在全球落地生根,中国以实际行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国际环境的改善,消除“文明极差”的影响。“文明级差”的观念困境造成文明间交流秩序的单向和混乱,催生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入侵和文化的消亡。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文化交往传播路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国际发展过程中供给的全球公共产品具有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以增强世界各国应对挑战的信心。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对现今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作出的历史指引,它的本质是以团结、共赢的思想促进全球安全的实现,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增加国际社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18]中国在各层面、各领域贡献的全球发展和治理方案,是通过推进经济发展的器物层面、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的制度层面、创新全球团结共赢的理念层面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搭建平等、多元的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促进国际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总而言之,只有秉持平等包容、和合互鉴的文明交流精神,才不会陷入西方话语陷阱,才能够构建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共生的和睦秩序。
(三)破解“文明冲突”迷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体思想,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9]当前国际体系的塑造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话语等领域都占据着主导权,但是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体系呈现出后发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趋势。非西方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秉持的基本共同体思想,也与中国所倡导的理念相符,联合国大会决议数次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打破旧有国际秩序和塑造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打下坚实基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基于自己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理念在国际社会展示自身对国际秩序发展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发展方案,中国的全球发展、安全和文明等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支持,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的各类决议之中。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众多国家开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发展的过程中,让世界重新认识到全球发展过程中搞意识形态形态的观念对立和文明冲突解决不了问题。2023 年3 月,中东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大力斡旋下实现和解,这是中国推进促进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的关键一步,这深刻反映出人类命运共体理念下,破解文明冲突迷思的深远意义。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同中东国家开展文明对话,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一道反对文明冲突论、敌视伊斯兰宗教和将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联系等不当思潮,推进了世界文明包容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共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20]
中国在推进国际秩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继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彼此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破解全球文明的发展困境,推动人类文明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全世界人民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和开放对话,不断以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人类历史,开创全球共同体辉煌的前景。展望未来,深化世界文明之间的互鉴与交流,用人文的纽带将不同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的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联,让团结的力量唱响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主旋律,推动各国在共同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上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