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深化路径研究

2023-03-05颜燕师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资源

颜燕师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密切关注以科技力量推动文化发展,大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这不但可以满足时下人民追求精神文化世界的获得感,也可以健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是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发展和延伸,也是公众获得公共文化的一种全新方式。这是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和服务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其公平性和可及性的有力措施,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

(一)有助于激活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以数字化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一方面,通过深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来激活现有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特有的城市文化来推动特色旅游的发展,将之转化为文化服务产品,建构成文化服务新载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强大动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依托于各类云平台、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多样化服务,公众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获得数字化的公共文化产品,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人民群众的全过程有效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应性和精准性。数字为翼,也将进一步释放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效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

(三)有助于推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传播平台,充实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区域,丰富服务内容,整体上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从传播平台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涵盖以移动设备为代表的公共数字媒介和以数字博物馆资源共享为代表的公共数字网站;就服务对象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推广不仅广受青年群体喜欢,而且儿童、妇女和老年群体也能受益;从服务区域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覆盖面更广,网络所触及的地方都可以涉及;从服务内容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扩大了服务内容,将抽象的文化之美,附着于有形的服务和产品之上,使文化可视可感、可用可享,进而深入人心,获得认同。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数字化建设全局性思维不足

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换言之,资源的条块分割现象十分突出,导致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互联共享。比如,因各地难于实现统一调配,实施标准不一,政府进行文化资源整理开发的能力有所差异,使得文化资源同数字化的融合效率受限。为此,必须着眼于大众的需求,实现数字化同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度全面融合,系统推进文化基础设施、产品与活动的数字化。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率不高

各地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上普遍不足,新型文化基础建设仍需加强,数字经济持续创新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各地区各行业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使得数字化公共服务存在数字服务覆盖面低、受益人群少等问题。首先,整合文化资源力度较小。尽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正在持续推进,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即便是已经数字化了的文化资源也并未实现高效的利用,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资源的分类也有待优化,新媒体方式应用上创新思维不足,导致对优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其次,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少、质量也亟待提升。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交互性差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之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对其认知缺乏。一是一些数字资源同公众的需求不一致。如今,全国各地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成了不少数据资源库,向大众提供科技、自然、人文、地理等海量的知识,但是这些信息在时效性和实用性上都离基层群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且不同资源库内容重合,使得数字资源重复开发和浪费的现象严重。二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空间仍停留在“一房、一屋、一室”之内[1],妨碍了深度推广应用,同数字化本身超越时空限制的特征不匹配。

(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人才较为欠缺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在于能否拥有一支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仍严重不足。首先,专业化人才短缺,使得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并未得到普及[2],人民群众并不总能较为便利地享有文化信息资源,这同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需要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然而受到工作团队年龄结构偏大、学历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较慢。第三,轻视管理工作。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初期,更要体现在日常的管理之中。只有管理过程实现科学化、数字化,才能保障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始终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如何培养、吸引、留住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成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质量的关键。

(四)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较为有限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情况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一些偏远地区很多乡村没有投入书屋、数字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其数字化水平偏低、设备老化等,严重阻碍了公共文化数字化赋能的发展。此外,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使得许多企业、社会组织不愿参与到开发和供给中。当政府成为唯一的供给主体,受限于能力资源,为应付上级的考核评估,极易让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成为“政绩工程”,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泡影。当政府和非政府主体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供给链条没有理顺,群众就必然无法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保障制度不健全

数字经济领域各类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领域智慧化转型、现代化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全媒体传播体系亟须健全完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多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网络安全风险仍然存在,网络安全体系化保障日益迫切,数据保护还有待系统加强;新形势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挑战和数字秩序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等等。

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纵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现状,融合发展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必经之路。[3]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制度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并对数字时代下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一是需制定对应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发展策略,要扩大覆盖范围,改进建设标准,优化后续管理;创新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在偏远地区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力度,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站和影视放映厅等投入更多资金。二是按照《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总体要求,要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针对公共文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加快相关立法工作,研究调整和完善不适应发展和管理的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按照统筹整合的理念,政府部门要对各地文化资源成果进行整合,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和正常运作。落实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推动制定网络安全、文化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律法规。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完善公共文化数据共享、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完善体系化的公共文化数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领域数据信息安全。

(二)完善现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

健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是文化服务资源和文化服务政策转化为服务行动、释放服务效能的基本条件。一是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基础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部署,构建开放式创新试验验证平台;适应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开发和服务推广作为关键,建立数字服务管理平台,例如公共文化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大数据平台等。三是以重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实现数字资源传播零阻碍,各平台要加大人才技术引进力度,促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以更高效率实现共享,使人民群众能通过更便捷的渠道获得资源。服务内容要不断丰富拓展,服务质量要基于用户需求,以用户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四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相融合[4],要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以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库的建设来实现文化共享进入家庭。此外,还要重点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开发特色文化数字信息资源库。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志愿者文化服务队伍,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基层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招募计划,重点考虑对本地区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还应适当引入市场理念,盘活社会资源,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人才供给。

(四)增强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推动新兴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探索传统媒体同新兴媒体融合之路。综合开发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旅游、档案、方志等资源,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电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高清互动电视传播分发平台、网络动漫游戏精品生产等重点项目,夯实精品内容生产与数字资源传播平台,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布局互联网文创媒体新业态,推出更多更新的互联网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影视、游戏、动漫、会展等产品,完善网络交易机制,加速数字影院落地。

(五)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力

公共文化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人民,应当以人民现实需求为依据来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这就要求政府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模式,转向尊重老百姓需要,广泛听取服务对象的心声,实现高质量供给多维的模式。公益单位要多同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丰富智慧支持,共同探索改进服务质量。一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分步骤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重点促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文化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二是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加快内容分发网络建设。三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点,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以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四是基于整合运用多源多维数据,为公共文化事业改进技术装备、创新方法,强化智慧营销和服务,以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