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教学构建探究
2023-03-02刘明
刘明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意味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变“课堂”为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学堂”。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活动教学,需要突出学科性、综合性和情境性三个特性,打造体验型、辨析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的课堂,注意课前活动难易适中、课堂活动动静相宜、课后活动长短相济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堂;初中语文;活动教学;主题式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意味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变“课堂”为“学堂”,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教师变革优化的教学行为来助推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笔者认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活动教学需要突出学科性、综合性、情境性三个特性,打造体验型、辨析型、综合型三种类型的课堂,注意课前活动难易适中、课堂活动动静相宜、课后活动长短相济三个方面。下面以诗歌主题式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初中语文活动教学要突出三个特性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注重課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这明确告诉我们,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活动设计需要突出学科性、综合性和情境性。笔者结合课例《主题阅读:秋思》活动设计片段进行阐述。
一、导入新课
师:春暖花开,叶落知秋,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又是一年秋天。同学们,你看到“秋”会联想到哪些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秋景图片)
师:是的,秋雨绵绵,秋风瑟瑟,秋叶飘飘,秋让人感伤,让人心生悲意,触发人的愁思。今天我们就共同阅读一组关于秋思的诗歌。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秋思》
1. 朗读张籍《秋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学生交流:(1)三首诗歌的韵脚有什么不同;(2)押韵不同,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画《秋思》
1. 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秋思》,用铅笔勾勒出诗歌中的画面,然后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发挥想象,用一段文字将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描写出来。
3. 如果为图画着色,你会以什么颜色为主色调,为什么?
活动三:品《秋思》
1. 小组辩论:三首诗歌都写“秋思”,它们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从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
2. 自主思考:学完这组诗歌,你觉得应该如何表达秋思。
活动四:写《秋思》
1. 看图写诗:下面这幅图(略)会引发你怎样的情思。请以《秋思》为题,写几行文字。
2. 仿作写诗:请选择秋天里的一种景物或一组景物,写几行文字来抒发秋思。(教师例作略)
第一,学科性。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笔者在《主题阅读:秋思》课例中设计了读《秋思》、画《秋思》、品《秋思》、写《秋思》四个学习活动。在“读《秋思》”学习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三首《秋思》中的韵脚字,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不同韵脚带来的不同阅读感受,如张诗的韵脚ong有尾音,给人情意绵绵之感;范诗的韵脚i开口小,给人沉重压抑之感;马诗的韵脚a开口较大,给人苍凉茫远之感。这样的学习活动就抓住了语文学科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活动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根本问题开展。
第二,综合性。语文活动教学不等于简单的语文活动课,如组织一次辩论赛或主题演讲。它需要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既调动学生眼、口、手的身体活动,更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张籍、范仲淹、马致远的《秋思》,分别为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作品,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将三首诗歌组合在一起,设计读、画、品、写四个学习活动,包括朗读、辩论、绘画、配乐欣赏、看图写诗、仿作写诗等多项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辨析同一主题诗词的异同,尝试创作诗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语文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第三,情境性。本课例以学习活动“让学生由‘秋字联想秋天的景象”导入,并出示“萧瑟的秋雨、枯黄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昏黄的夕阳、南飞的大雁”等景象图片,带着学生进入秋思的情境之中,学生很容易深入感受三位诗人在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语文学习活动要体现情境性,不只是将活动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更要让活动带给学生情境中的真实语言对话、情感体验和思想共振。学生欣赏完秋思的图片,秋景的悲凉之感萦绕心头,这种情绪下对《秋思》的情感体验必然深刻,对诗人的思想理解必然到位。
二、初中语文活动教学要打造三种课堂类型
基于上述课堂活动设计的三个特性,我们可以打造体验型、辨析型和综合型课堂。
1. 体验型课堂
语文活动教学就是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语文知识,熏陶感染思想情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体验型语文课堂主要包括“课前体验—课中体验—课后体验”三个环节。以笔者设计的课例《主题阅读:杜甫和舟》为例,课前体验主要是将学习前置,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铺垫性知识,梳理困惑。
【自主预学】1. 上网查阅关于诗圣杜甫的生平资料,为他设计一张名片卡。2. 搜集杜甫诗歌中含“舟”的诗句。示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课前让学生设计名片卡和搜集诗句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近杜甫的过程,为探究杜甫和舟之情结作好知识储备。
课堂围绕学生的主要困惑,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解困释疑,获得生成性知识,丰富生成性的情感体验。课例活动设计片段如下:
活动一:回忆万里船
1. 吟诵诗歌:刚刚设计的名片卡中提到了杜甫的代表作《绝句》,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七言绝句,有同学能吟诵出来吗?
2. 情景体验:拥有这样的心情,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让你登上这艘万里船,你会做些什么?
3. 换位思考:你觉得当时的杜甫会这么做吗?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呈现背景资料)
活动二:品味孤独舟
1. 吟诵诗歌: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我们更直接、深刻地感受杜甫的孤独。
2. 情景体验:请再次轻声朗读这首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诗人形象,能不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描述?
3. 品味孤舟:你觉得孤舟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 探究孤独: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孤独呢?我们再来读一首杜甫同时期的诗作《登岳阳楼》。
活动三:感受自由舟
1. 吟诵诗歌:我们再来读一首杜甫早期(公元736年)的作品《夜宴左氏庄》。
2. 情景体验:在这样一个透着生机和野趣的夜晚,诗人在做什么?请描绘此刻你脑海中浮现的杜甫形象。
3. 学生思考:扁舟寄托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杜甫形象,反复体验不同诗歌中杜甫的不同境遇、情感和追求,深入理解杜甫的孤寂、孤高,深刻分析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在学习活动中浸润家国情怀。
课后体验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语文知识和能力。“查阅资料,以舟为线索,设计一幅杜甫人生经历图”,这样的课后体验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内化语文知识和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 辨析型课堂
下面以笔者设计的课例《主题阅读:李白和月》为例,具体阐述辨析型课堂的组织。
活动一:探究月之柔情
学生辨读:同学们,你觉得《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蕴含的是李白的柔情还是豪情?
活动二:探究月之豪情
学生辨读:朗读《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两首诗歌中“月”蕴含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活动三:探究月之孤独
1. 你觉得诗人在《月下独酌》中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字、词、句品味到这种心情的?请作简要品析。
2. 小组讨论:结合资料,说一说是什么让豪迈的李白如此孤独?(课件呈现背景资料)
活动四:探究月之孤傲
1. 学生辨读:从《月下独酌》中你只品悟到了李白的孤独吗?你是否看到了那个豪迈洒脱的李白?
2. 学生讨论:李白为什么对月情有独钟?
围绕《峨眉山月歌》,学生辨析意象“月”蕴含的是李白的柔情还是豪情。围绕组诗《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学生辨析两首诗中意象“月”蕴含的情感之异同。围绕《月下独酌》,学生辨析意象“月”蕴含的是诗人的孤独还是孤傲,剖析李白“独”与“不独”的矛盾之因。在辨析型学习活动中,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多角度剖析、积极表达,发表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2]。要达到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打造辨析型活动课堂,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运用新视角、多视角、反视角来分析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个性解读,让语文课堂更具有思辨性、开放性。
3. 综合型课堂
综合型活动课堂就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语文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种课堂类型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物、地理、物理或化学等学科,学习撰写研究型学习报告;结合音乐学科,学习为诗歌配乐;结合美术学科,学习设计招聘海报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中心,以提升语文素养为旨归,不能将语文课堂异化为非语文课。课例《主题阅读:杜甫和舟》的活动设计也是结合多学科学习。如“查阅资料,以舟为线索,设计一幅杜甫人生经历图”,这一活动设计就是结合信息技术、历史、地理和美术四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与搜集能力、文图转换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需要强调的是,不管结合什么学科学习,活动目的都是通过学习杜甫诗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课堂活动设计必须突出学科特性。
三、初中语文活动教学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课前活动要难易适中。课前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是课堂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课前学得充分,课堂活动才有施展的长度和深度,否则课堂学习活动易浮于表面。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内容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学段特点和心智发展规律。若活动内容太容易,则不利于学生展开思维活动,提升思维能力;若太难,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建议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以查阅资料、搜集整理、背诵积累、疏通文意等活动为主。在课例《主题阅读:李白和月》《主题阅读:杜甫和舟》中,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都是上网查找资料,为诗人设计名片卡,以及搜集诗人诗歌中含“月”(或“舟”)的诗句。这样的活动难易适中,具有趣味性和操作性,为探究诗人和意象“月”(或“舟”)的关系的学习活动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课堂活动要动静相宜。笔者在教学《主题阅读:新月派组诗》时,带领学生品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偶然》,笔者轻声深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在静思中走进文本深处,走进徐志摩的情感深处,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知,学习活动可以是具体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是抽象的学习行为。课堂活动既要注重外显活动,更要注重内隐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既要给学生“动”的自由,激励他们大胆表达、动手实践,也要给学生“静”的时间,引导他们静心阅读、静心思考、静心写作,给学生创设联想想象的思维场。
第三,课后活动要长短相济。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3]。仅仅通过课堂的阅读指导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是无法完成阅读任务的,这就要求课后活动长短相济,既要有短时的针对性拓展活动,也要有长时的体验型阅读活动,并要化长为短。课例《主题阅读:新月派组诗》的课后活动设计为:“请每天阅读《林徽因诗集》中的一至两首诗,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尝试作批注并背诵,为本月的林徽因诗歌交流会作好准备。”这一活动设计既是短时的针对性拓展活动,学生每天花费数分钟阅读一至两首诗,又是长时的体验型阅读活动,学生需要花费数日阅读完整部诗集;同时又巧妙地化长为短,将一部书的阅读化为每天的任务型阅读。学生可以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提升、浸润陶冶。
洪镇涛先生说:“把‘讲堂变为‘学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4]今天,构建语文活动教学,促进语文课堂到语文学堂的转变,更是新时代的呼吁、新课标的要求,是为党和国家培育能够适应与引领未来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为语文新课标的落地生根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獻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5,15.
[4]洪镇涛. 让学生在学堂充分学习语言:我的语文教学思想[J]. 语文教学通讯,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