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悦读”促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课为例

2023-03-01邱思宇

科学咨询 2023年2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乘法

邱思宇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和方式。“数学悦读”是数学学科内容的阅读,而“悦”是喜悦的意思,是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的阅读。通过“数学悦读”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专注力和兴趣,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数学常态课堂中,比较突出的情况如下:

(一)教师关注重难点而轻学习过程

数学教师普遍教两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都要在50人左右,因此,不少数学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因此,原本40分钟的新授时间被压缩,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利用,更加倾向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往往有所忽视。

(二)教师关注解题而轻选题

“数学学科,只要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就可以有效解题;数学学科,只要多做题目,就可以提高正确率。”在不少的家长眼里,学习数学就是一个熟练活,只要多做,就能提高,在不少数学教师的眼里,也不例外。通过大量的练习,确实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但是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在孩子的眼里,本来一门有趣的数学学科,变成了一门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的科目,这与目前“提升作业质量,有效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也是相悖的。

二、“数学悦读”的价值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数学悦读”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的课堂有新的认识和态度;“数学悦读”的开发实践能够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更多地关注了学习结果,而动手实践不够、自主探索缺乏、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够的常态问题 。因此,让“数学悦读”融入课堂,焕发课堂活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小学生“数学悦读”能有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高质量的“数学悦读”素材,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由内化到理解、再由反思到完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等数学关键能力得到了发展,必备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协同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生“数学悦读”的融入是创新数学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新课程倡导从学会到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悦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主要形式,将这种形式与原有的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能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小学生“数学悦读”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生“数学悦读”让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实,班级整体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组织内容、设计教学预案),实施课程(充分地预设、精彩地生成)等,能极大地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翻转课堂的价值

翻转课堂可以有效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是解决数学传统课堂时间不足的有效途径。翻转课堂采用课前学生自学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

(一)留出课堂中“学”的时间

课堂中,学生的“学”是需要时间的,对待新知,他们需要认识的时间、理解的时间和记忆的时间。有的教师课后抱怨:“课堂上,明明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为什么一做题目错误率就这么高。”可想而知,课堂中如果没有合理地分配时间,我们便会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少孩子只是跟着教师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又怎么应用。

(二)提供课堂中“学”的机会

当我们以灌注“知识点”的方式教学生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比较沉闷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如果把数学课上成了“记忆—应用”课,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并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有了更多深入体验的机会、有了更多积极思考的可能。

因此,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留出课堂中“学”的时间,提供课堂中“学”的机会,留出课堂中“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更专注于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入、深层的理解。

(三)“数学悦读”与翻转课堂的深度融合

《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主张将“数学悦读”与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课前“悦读”,以导学单搭建学习支架,让学习可见;课堂互动,完整探索形成正确规律,让思考可现;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培养主动研学,让思维可延。

“数学悦读”中的课前“悦读”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利用学生课前的时间,为学生自主地学创造了条件。“数学悦读”中的课堂互动,利用学生真实的学习素材,为课堂留出了探索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数学悦读”中的课后反思,利用学生思维的延展性,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1.课前“悦读”,以导学单搭建学习支架,让学习可见

我们以《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课为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b=b+a,(a+b)+c=a+(b+c),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探究运算律的基本经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构相似,但是运算不同,情境不同,对学生的新挑战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结合这样的情况,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一内容的自学能力,具有开展翻转课堂,即课前“悦读”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这一课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任务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究得到加法运算定律的?

步骤1:解决实际问题,感知规律;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究得到加法运算定律的?

步骤2:举例并且比较,发现规律;

步骤3:多种方式表征,总结规律;

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运算定律呢?

我们能否按照这样的步骤继续研究?

在此基础上,创设研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尝试自主的经历解决实际问题,感知规律—举例并比较,发现规律—多种方法表征,总结规律的过程。

这样的导学单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感悟”的机会,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数学方法迁移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从“学”向“会学”转变着。

2.课堂互动,完整探索形成正确规律,让思考可现

如果说导学单的自主探究,是学生的课前“感悟”,可能对,也可能有些问题。那么课堂,则是提供给学生“梳理归纳,形成正确规律”的一个平台。

例如:步骤一

师:两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这两个算式是怎么列出来的,你们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1:乘数相同,乘数的位置相同,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

生2:得数相同。

师:同学们通过列式比较,得到了一个初步的发现。这是他的猜想,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

例如:步骤二

师:举几个例子,谁来说一说,再请一到两位同学说一说。

生1:(1×5)×20=1×(5×20)

生2:(1×4)×30=1×(4×30)

……

师: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验证了刚刚的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老师抓住了班级同学有效的探索成果,将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素材,而老师则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就像老师课堂上的小结:可能研究得不够顺利,不够完整,甚至是有些错误,通过我们今天的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完善了、纠正了错误,使学习得到了提升。

通过交流发现,交换它们的位置,计算的结果是相等的,就是交换律;先算前两个数,或者先算后两个数,计算的结果是相等的,就是结合律。有效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凸显出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本质特征。

3.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培养主动研学,让思维可延

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思维训练,掌握了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一般方法,这对接下来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件上衣52元,一条裤子48元,购买3套衣服需要多少元?

生1:52×3+48×3

=156+144

=300(元)

(这里的52×3表示3件上衣的价钱,这里的48×3表示3条裤子的价钱,3件上衣+3条裤子表示3套衣服的价钱。)

生2:(52+48)×3

=100×3

=300(元)

(这里的52+48表示一套衣服的价钱,这里的(52+48)×3表示3套衣服的价钱。)

有了之前的探索经验,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两种方法的思路不同,但是最终求出的都是3套衣服的价钱。

感知规律: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52×3+48×3=(52+48)×3

发现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举例验证:(6+4)×12=6×12+4×12

(12+8)×2=12×2+8×2

(60+50)×3=60×3+50×3

总结规律: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我们发现,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研究方法类似,有了之前的研究经验,在研究乘法分配律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后,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研学,我们主张学生通过录制数学微演讲,讲述自己研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一个个孩子就像小老师一样,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地展示出来。有的孩子录制第一遍时,不能很好地连贯起来,因为在录制的时候,他没有想好接下去怎么说,然后就会梳理自己的思路后重新录制;有的孩子在录制的时候,语言的表达比较简单,他们会听自己录制的视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重新录制时表达得会更加准确。

录制的过程有些坎坷,因为学生需要“有序”的思考,“有序”的表达,虽然需要一遍一遍地重新录制,但孩子对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是积极的、主动的,也正是这样的“有序”思考,才能锻炼孩子的数学表达,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总结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双基的培养,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数学生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主题,这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提升。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思维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很多教师的职业步伐,却没有办法跟上,学习的机会不够,学习的动力不足,不少教师停步不前,这样给学生创造的“会学”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因此,教师需要有一个反思的平台,在实践中发展和成长,在反思中沉淀。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有效地反思。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里的差异既包括了写字速度的差异,也包括了理解能力的差异。每次的课堂中,因为反思的时间不够,反思的机会不足,让不少学生在数学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以至于在做题时反复讲、反复错,恶性循环。

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要意识到,学生依靠大量的题目来获得的能力,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真正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角色,只有教师的素养提升、思维的转变,才能培养更“自主”的学生。通过“数学悦读”的课前活动,我们的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数学悦读”的课堂活动,我们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例,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学生的想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和效率,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通过“数学悦读”的课后活动,我们的学生走向自主,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素养。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