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价值、现实困囿与破解路径

2023-02-28胡皓月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劳动

胡皓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素养,坚信要想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持续有效的劳动教育。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全面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作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运用“大思政”的教育理念,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系统论、整体观为哲学基础,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从全局上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和改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正是基于这种现实需要,本文全面探索在“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价值、现实困囿与破解路径,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照。

一、“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价值

(一)“大思政”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

1.“大思政”的理论内涵

“大思政”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的,针对新时期高校育人要求、目标及方法提出的新思路。具体来说,“大思政”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观,强调围绕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1—3]。

2.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

(二)“大思政”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内容贯通、要求契合

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要以课程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授,更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实现劳动理论认知在知、情、意、行整合过程中的德育内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着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内容的贯通和教育要求的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育人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天然的联系,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再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二者均重视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通过搭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爱国爱家的使命感,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涵养正确的品德修养,锤炼健康的心理素质。

2.“大思政”是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视角和新要求

“大思政”是针对新时期高校育人要求、目标及方法提出的新思路。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大思政”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调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有机整合各方资源 ,形成合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新局面。“大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全面整体协调和大胆创新拓展,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体而言:可以借助“大思政”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程育人”;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三)“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大思政”强调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和“三全育人”的方法论来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主要是把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作为统一的目标指向,将正确劳动价值观贯穿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用整体思维的方式与手段,以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三位一体建设为依托,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过程一体化推进。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在保证教育思路总体一致的前提下,体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实现“一体化的多样性”,保持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双统一,确保大学、中学、小学劳动教育步调一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有利于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品质的塑造,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取得实效,实现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上的统一;有利于激发不同阶段学生对于劳动的自我认知和经验共鸣,确保劳动教育分层次、针对性、全覆盖推进。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的需要

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引导他们学会忆苦思甜,厚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自觉将个人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劳动教育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效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在劳动中增长智慧、在劳动中获得启发、在劳动中学会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汗水中磨炼意志、增强体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之美,不断增强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需要以教育现代化作为支撑,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引领驱动作用来实现。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铺就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由各相关要素集合而成的一个具有劳动教育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与“大思政”系统观育人的理念相契合。因此,运用“大思政”的视角,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劳动创造中深化对于劳动的认知,带领学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完整劳动链条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改造,让学生体验真实完整的劳动世界,在劳动中挖掘实践乐趣、磨炼生活本领、锤炼坚强意志、促进成长成才,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学全学段、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共联动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动协作,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4.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四新”“四化”建设人才,劳动教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时代,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创新性劳动,离不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大思政”教育观引领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目标意识、创新意识,有利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囿

(一)劳动教育存在着“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情况

劳动规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实践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观只有在劳动实践和各种劳动关系中才能得以健全发展。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素养普遍不高。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着“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等“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情况,其主要因为在于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科学内涵,尤其是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存在方式,也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而且还构建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人、自然、社会、历史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引领,它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资格”。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改变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的状态,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1.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主体涵盖了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室教辅人员、宿舍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但是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主要接受的仍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开展的劳动教育。由此说明,当前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教育理念未能真正实现全员入脑入心。

2.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职员工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才可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目前高校主要从事劳动教育的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师资的统筹分配、课程设置、培训提升上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和安排。二是相关人员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亟须提升。因为有些教师并非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所以在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会有所欠缺,仍需进一步提升。

3.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劳动教育并非家庭、学校、社会其中一方的事情,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在探索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之前,首先需要各方各司其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做到齐抓共管、一起发力。然而,就家庭而言,受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就学校而言,一是未能建立全校教职员工自觉参与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路径仍需不断优化,三是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率不高。就社会而言,存在着劳动教育宣传不到位、劳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都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所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面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仍需不断努力提升和改进。

三、“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可以借鉴“大思政”的思维模式。运用“大思政”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程育人”;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一)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育人工程。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借鉴“大思政”教育观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首先应从教育的供给侧端——教育主体入手,不能像过去一样将劳动教育主体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少数人,应当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创新推动劳动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由学校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工勤人员等各部门、各单位成员齐抓共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体系。

1.明确责任,以责促行,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意识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要探索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以责促行、以责促效。学校党政领导具有统筹规划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职责,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大事来抓,应根据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需求、劳动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运用“大思政”的系统性思维,立足全局,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整体活动之中。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不应局限于完成常规的谈心谈话、班会、班级活动等,还应尝试结合学生特点和劳动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性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提高劳动素养。思政课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关注自身成才发展的同时,认识到劳动实践的深远意义。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教育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不要做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旁观者”,也应严格做到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用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提升个人劳动素养。作为校园建设和后勤服务的后勤人员,应注重个人的言行举止,通过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来影响、带动学生自觉参与到劳动实践之中。

2.相互协作,共同引领,形成“全员育人”强大合力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既需要每个人各司其职,也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树立“劳动教育、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全员育人”意识,相互配合、相互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要求,不应只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还应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因此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各育人环节的创新优化,有效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程育人”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思政”的“全程育人”理念同样是以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强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其科学性在于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特点等,开展连续性、完整性、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可以将“全程育人”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劳动教育之中,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专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注重挖掘整合各学科、各专业、各项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力争让每个日常教育教学环节、管理服务环节均承担起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任务,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程育人”。

1.各年级覆盖大学生劳动教育

大一阶段,以提高大学生劳动认知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通识型”劳动教育。大二时,由于专业课程逐渐增多,可以考虑开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嵌入型”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应与大学的专业教育割裂开来,二者应该是同向而行、相互促进的。大三是大学期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劳动理论知识积累还是劳动实践行为养成,与大一大二相比都有了一些进步。因此,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育人要求,尝试开展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劳动教育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大四时,大学生基本上进入毕业实习实训阶段,且大多忙于毕业论文撰写、求职就业等,这个阶段应注意推动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促进。

2.各环节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依托高校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等各个环节来融入劳动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育人环节,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教材修订完善等,加强劳动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渗透融合。在科研育人环节,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鼓励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在实践育人环节,坚持劳动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劳模进校园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劳动素养,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在文化育人环节,应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注重强化劳动品质培养,实现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与个人成才发展的相互促进和提升。在网络育人环节,要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个重要的载体,传播先进的劳动教育知识和理念,大力推进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建设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网络劳动教育队伍,优化完善劳动教育网络育人综合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劳动教育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心理育人环节,加强心理疏导和品质磨炼,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情绪健康、自我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提高尊重劳动、自觉参与劳动的意识。在管理育人环节,除了要实现日常规范化管理外,还要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运用,“管”不是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在管理中融入劳动教育,就是要以管促改、以管促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管理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服务育人环节,应继续强化服务意识,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将劳动教育寓于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了解、关注、服务和引导之中。在组织育人环节,应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的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知晓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关注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立体空间上的全覆盖。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劳动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和载体,搭建合力育人、整体育人的多方联动协同机制,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1.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当前,大学生劳动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意识,片面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没有真正全面领会参与劳动实践的必要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接受教育,作为外部影响和措施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效果。因此,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

劳动教育不只是通识教育,更是素质教育,这与劳动教育具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劳动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大中小学全学段一体化覆盖、分层次开展。首先,劳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实施应保持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系统性;其次,劳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实施应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在情感、认识和行动上的统一;最后,劳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实施应立足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

3.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育人大格局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发挥三方的整合效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注重整合优化三方资源,探索家庭—学校育人、学校—社会育人、家庭—社会育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以三方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基础,自觉投入到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有效激发大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结语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目标一致、内容贯通、要求契合。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解决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出现的“劳动”与“教育”相分离、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劳动教育事关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大思政”视角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除了坚持“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之外,还应关注如何使大学生劳动教育“接地气”“见实效”“育新人”,既能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衔接,又能“以劳促全”“以劳创新”,从而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劳动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热爱劳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