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模式与实践路径

2023-02-28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课题教学模式

李 沫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引言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纪大学生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被动式灌输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高校各专业在选择教学模式上应有所创新,“课题制”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设计的专业性课题为研讨和实践的对象,教师运用启发式、指导式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课题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对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拓展,是兼顾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公共管理类学科中引入“课题制”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的一种选择。

一、“课题制”教学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意义

“课题制”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这与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息息相关。“课题制”教学与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规律相契合,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课题制”教学有利于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问题意识与专业思维习惯。“课题制”教学“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从问题到原因到对策,在不断的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既是知识、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也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意义的构建过程,同时还是自我思想、信心和个性品质的塑造过程”[1]。让学生学会从专业视角出发思考现实问题是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专业性课题聚焦于公共管理学科前沿性、核心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焦点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专业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性课题主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于社会治理中的现实性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容易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公共管理专业的视角和学生探讨社会问题,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专业思维习惯。“课题制”教学可以通过关注和研讨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锻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认知专业问题的高度,增加其理解专业问题的深度。

第二,“课题制”教学有利于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学术规范性[2]。首先,“课题制”教学有利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专业性课题的论证过程依据一定的认知逻辑展开,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必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逻辑。公共管理类课题多为理论与现实密切结合型选题,研究内容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治理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专注表面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表象剥茧抽丝,理性梳理出现象与本质间的多重逻辑关系。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课题制”教学有利于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学术规范性。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内容与形式一般要符合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规范要求,如在内容的逻辑严谨性、学术语言的精练规范程度、格式排版的美观适用程度等方面都要严格地遵循学术研究标准。申报成功的课题无疑体现了申报者端正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学术能力。学生参与课题问题的研究可以领略到课题论证内容完整的内在逻辑,欣赏到课题论证语言规范的专业表述,体会到课题论证方法运用的多样化技巧,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提升学生规范研究专业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题制”教学有利于提升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理论应用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塑造高素质、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应用能力。而“课题制”教学为公共管理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捷径。“课题制”教学可以有效考查和培养学生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到课题中,结合课题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试点实验,将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灵活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之中,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课题制”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渠道之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题制”教学模式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类型,参与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基础也基本适用于“课题制”教学,如期望理论、主动学习理论、认知与兴趣理论[3]。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的宗旨不应停留于让学生领会深奥的学术思想或前沿理论,而应在于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发现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课题制”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自我;“课题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层级推进的课题研究计划让学生更容易接近阶段性目标,增加对目标把握的程度,满足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提升学习的期望值和效价。同时,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程度与学习兴趣关系密切,“课题制”教学探索式的解题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研究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持久。

2.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基本目标

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相比,“课题制”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个体能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题制”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与传授技能,而是重在将知识与技能活化。因此,在开展公共管理学科“课题制”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树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4]。教学目标是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课题申报、实践调研以及报告撰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通过课题申报环节提升学生从专业视角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践调研环节提升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以及待人接物等能力;三是通过课题报告撰写与验收环节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操作程序

由于课题来源和性质不同,“课题制”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也会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在教师主持申报的科研型课题中学生主要从事辅助性工作,而对于学生主持申报的科创类课题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类课题中学生则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总体而言,无论是借助哪一类课题开展教学活动,公共管理类本科生都可以获得宝贵的专业学习经验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果以课题研究的脉络为基点总结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操作程序,其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申报课题,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申报的专业性问题,厘清申报思路,明确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到精准申报;二是展开调研,可以依托公共管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或学生假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开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调查,也可以开展典型地区的随机调查,教师可以带队调研或指导学生整理调研资料、讲授研究方法、传授学科理论;三是结项验收,公共管理类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的方式较为多样,有的课题结项时需要提供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文字类成果,有的课题结项时要求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拓展运用,因此教师应根据课题验收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学生准备结项材料,指导相关论文及报告写作,并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成果转化与应用。

4.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条件保障

开展“课题制”教学需要一定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作为保障。从软件资源上看,公共管理类“课题制”教学以高质量、高适用性的课题为依托,因此,课题的获得与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具有学术代表性与研究价值的课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快速形成专业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备重要社会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课题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术获得感,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认可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从硬件资源上看,公共管理类“课题制”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为保障,因此,实践基地建设与技术手段的更新十分必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课题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密切相关,很多课题需要深入政府机构或基层管理部门调查研究,甚至参与实际工作,而一些课题相对敏感,需要取得政府部门的同意及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在技术手段上,“课题制”教学需要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保障,研究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使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的支撑,很多软件需要付费使用,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拓展课题来源与种类

“课题制”教学依托课题展开,课题的来源是否多样,种类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课题制”教学的质量。为提升教学效果,各院校应努力拓展课题来源、丰富课题种类,建设公共管理类教学课题库并不断更新内容。教师主导的科研类课题、学生主导的科创类课题以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应该分类储备、精细化开发,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首先,依托科研类课题开展“课题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术敏锐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术规范性,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教学的价值。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聚焦公共管理学科前沿问题,提高科研类课题的命中率。其次,依托科创类课题开展“课题制”教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写作能力均可获得较大提升。因此,各高校应积极筹划和组织大学生科创类课题的论证与申报,增加申报成功率。最后,依托产学合作课题开展“课题制”教学,利用社会性资源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通过师生合作、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索“课题制”教学技能与方法

不同学科专业开展“课题制”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会有所不同,公共管理类“课题制”教学应在遵循本学科认知逻辑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教学技能与方法。例如,公共管理类科研课题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情境,教师应精准把握课题的逻辑结构,努力展现课题问题发生的情境、营造问题探讨的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实物、影像、场景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欲望,推动学生专业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拓展。又如,在科创类课题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点,合理搭建工作团队,通过举办团队内外的竞赛活动以及参与全国性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历练学生的协作能力。“课题制”教学方式虽在各高校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各高校也通过科创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课题制”的教学探索,但总体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案,也未能出现可供全面推广的“课题制”教学系统方法和操作指南。因此,应进一步探索适用于“课题制”教学的一般性方法,总结可供遵循的一般性教学规律。

3.完善“课题制”教学管理体系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课题制”教学应该进入常态化教学管理轨道,自上而下形成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推动“课题制”教学的实践进程。具体而言,“课题制”教学管理体系应至少包括“课题制”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监督与考核、教学激励机制的建构等几个方面。首先,完善“课题制”教学课程的设置。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课题制”教学应规范化纳入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教学课程系统,融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之中,专业课程计划中应包含“课题制”教学的相应模块,设置适当学分,并处理好与其他公共管理类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授课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课题制”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课基础,因此在公共管理类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展较为合适。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为增强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的规范性,应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监督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课题制”教学的教学秩序进行监督;为保证“课题制”教学质量,应采取教师自我评估、学生评价、院系评估等多种方式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课题制”教学的成效加以考核。最后,形成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将“课题制”教学成效与教师的劳动报酬、职称晋升等环节有机结合,通过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等手段确保“课题制”教学长期有序开展。

4.为“课题制”教学提供人才保障

“课题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优秀的教师和拔尖的学生作为人才保障。一方面,应继续推行并完善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导师制,建设优秀的“双师型”人才队伍。首先,应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确定导师的评选资格与标准,选出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且职业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本科生导师为主开展“课题制”教学工作。其次,支持高校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调研锻炼,同时鼓励政府与社会组织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社会导师,开展由校内本科生导师与校外社会导师并行指导的“课题制”教学实践,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5]。再次,加强“课题制”教学导师培训制度建设,对开展“课题制”教学的校内与校外导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在导师队伍中开展教学技能大讨论、教学技能竞赛,将优秀的教学经验加以推广。另一方面,要做好拔尖学生的培养工作。“课题制”教学通常并非面向全体本科生,而应面向有学术能力且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学生。无论是参与教师申报的课题研究,还是主持或参加自主申报的课题,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文献资料研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精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科创训练营”等各种学术类实践活动,挑选出具有浓厚研究兴趣、良好专业基础的学生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合理搭建研究团队,使具有专业科研潜力、团队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并带领其他学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结语

“课题制”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在新文科教学体系建构和教学方法探索中,必须给予“课题制”教学模式一席之地,发挥“课题制”教学模式的价值优势和方法优势,在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本科生课题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