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3-02-28孙育麟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院校教材改革

孙育麟,戴 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哈尔滨 150025)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对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这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1]。“三教”改革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对教师、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所以,为保证“三教“改革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需要准确把握“三教“改革的内涵要求,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与自身情况相吻合的实践路径,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涵

1.教师改革内涵

“三教”改革的根本是教师改革,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也是建立在教师改革基础之上的。教师改革的本质是明确“谁来教”的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此,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教师改革是首要任务,需要对照“双师”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水准和综合实践能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三教”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教材改革内涵

“三教”改革的基础是教材改革,为教师改革起到辅助作用。教材改革的本质是明确“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参考,是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3]。因此,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教材改革是必要任务,教材内容设置要结合社会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3.教法改革内涵

“三教”改革的途径是教法改革,高职院校依托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法改革的本质是明确“怎么教”的问题,教法是教学效果的核心,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教法改革是重要任务,教师要选用与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全链条实践考核式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照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施要求,总结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三教”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本领[4]。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要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求任课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上有较高的水平。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这是因为担任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本校,具备创业经验的校外资源几乎没有。还有一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或是由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经验不足,教授内容完全依赖书本,授课内容枯燥无趣,缺乏对现实市场的调察把握,无法为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教材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实践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材质量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实施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影响教材质量提升,存在教材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指导、内容没有突破和创新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对创新创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完善,教学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对教学过程有效的评价机制[5]。一是大多数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使得学生无法真切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因此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理解把握不全面,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效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脱节,两者之间缺乏相互支撑和相辅相成的深化;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不够深入,思政教育未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出具备正确三观的创业人才。

4.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率较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智慧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支持力度,信息化手段在高校的应用得到普及。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手段使用率比较低,远不及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事实上,创新创业课程具有教学内容抽象、专业知识点多、课程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等显著特点,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比较大,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便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5.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不强

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和家长已经形成“重学业、轻能力”的固定思维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成长经历普遍比较单一,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思想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可以归结为“幼稚”,这个“幼稚”主要体现在: 看待问题时,单一片面,缺少认知的高维度。如何定义一个人思想是否成熟,就是看他分析问题时不会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知升维的教育,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单一维度向系统化思维跃进。教师要学会运用好结构化思维、系统化思维、模型化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工薪就业相较于自主创业稳定性高、失业风险小,因而导致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意愿不强烈,并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视为就业单位的首选。据统计,近几年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只有不到4%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在遇到经营风险或不可抗力的影响时,创业热情会逐渐减弱,甚至直接放弃创业。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1.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师在树立学生创业观念、帮助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坚定学生创业信心等方面提供了指引和帮助,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为主、各系部为辅,带动引领学生创业热情的联动机制。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部门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力争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此外,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形成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合力授课的教学模式,建立此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人员配备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吸引有先进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研修班,搭建深入企业交流的平台,增加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家协会、校友会等渠道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及知名学者兼职授课,建立校外兼职导师库,形成动态开放的导师管理机制。每学期开学初制定企业家进校园活动方案,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入校开展专场讲座,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及收获,还可不定期邀请企业家与学生开展创客沙龙。通过企业家的现身说法,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创业信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带来的精神力量,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还可通过指导创业项目数量、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情况以及接待创业咨询人数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教师要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在各类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中予以加分。通过加强对校内教师培训、建立校外兼职导师库和多途径对创新创业教师考核等方式,提升整体师资团队教学水平。

2.编写实用性强、内容新颖的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材是各所院校均适用的通用教材,而对各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优势缺乏针对性内容。为此,各校应编写适用于本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教材,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及市场发展方向设计实用性强、内容新颖的创新创业类教材。首先,要深入挖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内在要求,针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展现形式、编写主体等方面进行改革。教材内容以模块化形式呈现,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点,选取学生中创业典型作为教学案例,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其次,为便于学生模块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中添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链接和图片,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教材编写可以由创新创业教师、专业课教师及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3.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体系的设立应层层递进、科学衔接、合理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限选课+选修课+线上自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入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包括创新创业内涵、创业政策解读、“互联网+”和“挑战杯”赛事介绍、创业计划书撰写等教学内容[6]。其次,针对部分专业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实践演练”。课程注重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企业的概念、创业精神的塑造、创业想法的产生、如何组建企业和经营企业等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安排小组活动,以此增强对实践能力的训练。再次,“创新思维训练”是面向有意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内容侧重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方法讲授与巩固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达到“学习方式轻松,学习内容实用”的授课效果。最后,在智慧树、智慧职教等网络在线学习平台,选取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授课教师可以针对本校学情录制线上课程供学生交流学习。

课程的重点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发现,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就业危机感、学习目标不明确、综合能力弱、决策动力不足、缺乏人生规划和价值判断等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应对社会、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认知维度的训练和提升,使学生成为自主自治之人,成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有益人才。

4.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课堂搬到网络,让信息化服务于教学。

首先,发挥网络快捷及时方便的特点,搭建“互联网+创客”的创新创业平台,将交流讨论的重心放在网络上,创立微信群、QQ群、抖音账号等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内自由交流创新创业心得、分享自身的创业经历、探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就一个创业想法进行头脑风暴,产生创业商机[7]。通过此平台既能够扩大创客之间的交流范围,又提升了彼此的认知维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信、钉钉、职教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互动教学,比如就某一话题开展一次问卷调研、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分析、针对学生的活动方案进行评选、收发随堂测试等,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最后,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形式[8],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只需发放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对学生作辅助指导,并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此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建立全链条实践考核式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内容的始终,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方面规划学生的学业,对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量化成绩,并将此项成绩一并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利用竞赛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通过举办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从大赛中挖掘出优质的创业项目落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9]。参与大赛是一个磨炼并且考验学生的过程,从比赛项目的确定到项目的反复打磨再到积极备战直至登台竞技,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考验。通过大赛,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展示其创业项目获得专家点评,更有机会受到投资人的关注并获得项目投资。因此,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指导大赛可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将教学与经济发展、前沿科技有机结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促进知识、能力、技能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校政企的有效融合。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人才储备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问题聚焦在如何高效培养适应各领域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

猜你喜欢

院校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