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文专业“桂韵”地方文化育人的内容开发与探索
2023-02-28莫珊珊
莫珊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199)
引言
地方文化是一个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于一体的系统,是特定的地理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质文化,具体表现在自然地理生态、传统、信仰、民俗、习惯、语言、饮食、建筑、文化艺术等方面。地方文化具有文化认同上的一致性和文化传承发展上的持续性,对当下仍旧具有现实意义。高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文明素养和实践能力。桂林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作为地处桂林的高校,将这种“桂韵”地方文化资源纳入高职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桂韵”育人模式内容开发的意义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个体的内在品格和精神特质,个体由于不同的经验、知识、观念、道德、情感等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果。“桂韵”育人的实质是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将地方文化中的优质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的有机养分,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地方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文化厚度,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品格。这不仅是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各地区教育改革应该落实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不仅要传授学生优质的文化,吸收文化经典,懂得自身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形成自信意识,更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提高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使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校既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中心,也是地方文化的创新阵地,地方文化育人可以同时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与创新的层面上。
“桂韵”育人中的“桂”指的是桂林,“桂韵”育人指的是结合桂林的各种优质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桂林文化产业的各种平台),在地方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探索,在“桂韵”文化资源中挑选、整合适于开展育人的部分,与相关课程和环节进行关联,在育人环节上彻底融入地方文化内容。通过地方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拓宽文化内涵,锻炼实践技能,使地方文化成为育人体系的底色,成为专业的特色亮点。地方文化为高校“桂韵”育人体系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包括丰富鲜活的素材和真实的场域环境。地方文化育人最关键的问题是育人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即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在育人过程中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入。
二、“桂韵”育人模式的内涵开发
从内容维度来说,可以将“桂韵”文化从精神、知识、平台(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开发,提升“桂韵”育人的内涵。
(一)以“桂韵”精神为底色的价值观导向
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价值内涵,体现出具体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具有地域亲缘性和教育实效性,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通过地方文化的价值内涵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桂韵”精神是由桂林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从生活方式、行为观念到文化精神层面所展现出的特征,都是经过学者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提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自然山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
造就地方文化最本源的因素就是自然地理状态,桂林因自然山水闻名于世,桂林文化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山水文化。桂林秀美的山水被无数文人墨客书写赞美,从汉代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桂林”到唐代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从宋代范成大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到明代徐霞客的“鼓枻短桨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也”;从清代袁枚“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到当代陈毅“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都由衷地表达着对桂林山水的热爱。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了桂林人文雅秀丽的品性,桂林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安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纯美自然、和谐生态的文化特质。桂林喀斯特地貌最核心部分是漓江和峰林,桂林的山独立拔起,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山的正直独立与水的清洁纯净同中国人清廉自持的精神品质形成了互映[2],因此桂林山水文化也蕴含着清廉精神,这是人们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平衡的一种体现。绿色生态是桂林未来发展坚定不移的方向,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优质范本。
2.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
桂林不仅是一座绿色山水之城,同时也是一座红色文化之城,具有强大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桂林红色文化的代表有桂北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物质层面资源相当丰富,包括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救亡日报》社旧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新圩阻击战旧址、觉山铺阻击战旧址,还有烈士陵园、抗战文化机构活动遗址、战争灾难遗址、名人住址故居、抗战标语石刻等物质文化遗址。此外,桂林红色文化还包括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历史资料、历史遗物、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3]。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体现为信念、价值、思想等意识形态,即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主体。桂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包括忠诚信仰、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团结奋斗、坚韧不拔,这是桂林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前,应大力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立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多彩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意识
桂林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遗产。桂林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多彩的文化系统。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得以联汇贯通,打开了桂林的封闭状态,在文化影响上,使中原文化顺着贯通的水系进入桂林,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桂林的河流四通八达,加上桂林优美的自然山水,吸引了八方人才,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共生,桂林成为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由此奠定了桂林自古以来的开放意识。桂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居住着壮、瑶、苗、侗、回、京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民情、艺术形式、节日庆典、语言文字,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桂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成为桂林文化的一种普遍气质,这种文化意识对于树立学生守正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二)以“桂韵”文化为内涵的知识拓展
地方文化是地方人民长期积累的文明结晶,可以体现为生活智慧、行为经验、审美体验、技术形式,它可以作为知识体系存在,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知识认知目的。高校育人虽然以教材为主,但也要体现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环境的实际性。地方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可以为教学提供生动直观、鲜活可触的素材,使教学更具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桂林文化丰富多彩,包含桂史、桂景、桂剧、桂语、桂俗、桂文、桂歌、桂画、桂墨、桂食、桂建等,其中有自然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甑皮岩史前文化、灵渠水利文化、摩崖石刻文化、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清廉文化等,使桂林地方文化构成了含自然地理、历史、宗教、语言、民俗、文学、艺术、建筑等在内的“桂学”体系[4],能充盈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范围,通过普及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术视野,理解知识内涵。地方文化素材和教材体系的结合,丰富了教材系统,完善了知识情境,有利于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地方文化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弥补当下高职学生因为技术专业化而带来的人文知识面狭窄的问题,通过地方人文知识沉淀人文素养。
(三)以“桂韵”平台为依托的实践培养
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只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开发创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转化的能力,形成真正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实践平台的建构尤其重要。借鉴“桂韵”文化资源,参照“桂韵”文化开发成果,创新“桂韵”资源的实践环节,打造“桂韵”文化活动平台,围绕“桂韵”文化进行创造开发,可以提高育人的现实依托,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文化育人不仅要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拓宽其知识结构,还要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中,明确提出必须注重教学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职业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将地方文化纳入高职高专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能使人才培养的途径更全面,符合高职高专文科专业职业岗位环境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夯实知识基础,提升技能性和实践性。以中文专业为例,可搭建立足于地方文化的高校融媒体传播平台,有效对接专业特征,体现专业优势,发挥专业技能。首先,确定地方文化主题,对该主题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对濒于失传的文化进行保护记录,制作成文化档案;其次,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媒体制作,在融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和运营,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最后,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造,实现内容生产,形成文化创意产品的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在写作、创意、策划、传播、内容制作等方面的职业核心技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三、探索“桂韵”资源与教学的融入
(一)“桂韵”文化资源与中文专业课程的对接
“桂韵”文化资源包括桂史、桂剧、桂俗、桂歌、桂文、桂画、桂人、桂食、桂语、桂墨、桂景、桂建、桂茶等方面。按照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中文专业课程的特点,从地方文化资源的类型出发,可以将各类资源与中文专业课程进行关联开发。
桂史资源包括桂林各阶段的历史文化、桂林红色文化、各类历史遗迹,可融入思政、文化通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产业经典案例、研学旅行等课程。桂文资源包括从古代到当代,桂林作者创作的、在桂作家创作的和以桂林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可以融入中国文学类、写作、文学概论、语言类、朗诵等课程。桂剧资源包括桂林传统地方艺术形式、桂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西南剧展、当下的文艺演出剧目,可以融入文学、影视鉴赏、戏剧鉴赏、微影视制作、话剧编创与演出、文化产业类及策划类等课程。桂俗资源包括桂林的生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资源、旅游资源、特产、饮食、服饰等,可以融入创意产业实务、文化产业、广告、研学旅行、写作、摄影摄像、微影视制作、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策划类、中国茶艺等课程。桂歌包括桂林山歌、民歌,以及桂林题材的音乐歌舞艺术类作品,可以融入音乐鉴赏、文学概论、微影视制作等课程。桂人资源包括桂林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包括桂林的人文精神、地方性特征,可以融入文学、思政、写作等课程。桂语资源包括桂林的语言文字现象、各种方言,可以融入普通话、现代汉语、朗诵、实用口语交际等课程。桂墨资源包括摩崖石刻、书法作品、碑文、题字,可以融入书法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桂景资源包括桂林的自然地貌、山水景点、地理风物,以及以桂林山水为表现内容的美术作品、流派,可以融入美术鉴赏、文学、写作、摄影摄像、微影视制作、广告、创意产业实务、研学旅行、策划类等课程。桂建资源包括桂林的地方建筑形态、遗址、古迹、古村落,可以融入创意产业项目实务、中国文化概论、摄影摄像、微影视制作等课程。
(二)形成“桂韵”育人的重点
育人过程中要注意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选择重点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形成专业建设的特色亮点。高职中文专业学生应打造的核心能力是说与写的能力、创意与策划的能力,牢牢围绕这些能力,以形成“桂韵”育人的坚实“两翼”。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以体现这“两翼”核心能力的资源为主,以其他资源为辅,形成重点清晰、层次明确的内容思路。这样有利于在众多“桂韵”资源中形成重点,更有方向操作性,避免因宽泛而影响育人效果。在此思路下,可以将桂文、桂剧、桂俗、桂史作为重点资源。
桂文方面,历史上众多诗人和作者,如宋之问、张九龄、王昌龄、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都曾留下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游记等;抗战时期大批文学艺术家和学者云集桂林,形成桂林文化城空前繁荣的文化盛景,尤其是1944年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更是成为桂林文化城的标志性活动;八十年代后,桂林文学特别是桂林小说进入创作黄金时期,桂林出现一批在广西影响较大的小说家,如黄继树、张宗栻、李逊、沈东子、聂震宁等。桂剧方面,彩调、桂班戏、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文化城期间留下大批戏剧作品,如《刘三姐》《玉卿嫂》《花桥荣记》等影视作品。这些资源都可以融入教学和课程中,作为学生处理古今语言文字的材料,成为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的文本,也可以成为学生朗诵和话剧排演的选材。桂俗方面的资源特别适合中文专业的传播类、策划创意类、文化产业类的岗位核心素质课程。桂林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旅游、特产、饮食、服饰等方面资源十分丰富,如自然山水文化、刘三姐文化、米粉文化等。桂史方面,一是桂林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二是笔者所在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这些都可以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素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是一所富有革命传统的学府,它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斗争,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被称为“桂北革命摇篮”,这是桂师人引以为豪的校园红色文化底蕴,也为“桂韵”育人提供最生动、最直观的宝贵资源。
结语
地方文化具有持久的文化魅力,从优秀的地方文化中获得资源素材,对其进行内容开发与探索,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创新。地方文化的精神、知识和平台可以构筑立体的育人体系,是全方位的“文化场”育人,能够有效推动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