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及提升路径探析
——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视角

2023-02-28李积鹏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普法依法治国高校学生

李积鹏,燕 颖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引言

法治兴则国兴,法律强则国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法治中国建设有序推进,全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全社会发生深刻历史变革。

全民普法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2]。2021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共同发布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八五”普法工作由此正式启动。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文件旨在提升教育系统普法工作质量和水平,对学校开展普法工作,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提出了系统要求,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普法工作的顶层设计,绘就了新时代学校法治工作路线图。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应主动担负的历史使命。

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出台,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法治素养既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核心素质和必备能力。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得到较大提升,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但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法治诉求日益增长,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加之部分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仍有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法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因此,文章试图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视角出发,对提高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刻剖析,对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法治工作进程,增强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提供参考。

一、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依法治国是一项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过程。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引导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全民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高校学生培育和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不仅是增强自身法治意识、争做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青年学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任务。

2.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要“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增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作为开创伟大未来的生力军,广大青年要主动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将法治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对同龄人的带动作用,形成圈层辐射效应,努力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力军,打牢法治建设基础,推动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3.维护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电信网络诈骗、兼职刷单诈骗、“两卡”犯罪、买卖“四件套”、“校园贷”,近年来,这些违法犯罪现象与高校学生联系越来越多,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经济压力大等特点,借助“兼职”“刷单”对高校学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些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犯罪对象的违法案件高发频发,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升级,一些学生不仅遭受了经济损失,精神和心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救济机制”,因此,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对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4.降低高校学生违法犯罪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在自身遭遇网络诈骗的同时,部分高校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控力而被利用参与违法犯罪,由“受害者”变成违法犯罪“工具人”。高等教育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增多但又缺少实际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又常感到迷茫无措,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但又缺少法治观念,如果未能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犯罪不仅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而且其犯罪的手段也逐渐显现出暴力化、“成人化”和“专业化”的特征[5]。一系列校园犯罪案件发生的背后,既暴露出高校法治教育的薄弱和流于形式,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亟待提高。因此,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以降低违法犯罪发生率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及原因

五年来,教育部持续推进高校法治工作,先后召开高等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座谈会、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法治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法治工作形势任务会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教政法厅〔2021〕1号)等相关文件,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增强,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不断优化。随着高等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法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高校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内容

在实际推动高校普法工作中一些高校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对学校法治建设重视不够,普法工作管理机制和体制尚不健全,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普法工作效力和执行力层层减弱。在普法方式上,一些高校没有灵活运用当代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法治宣传,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在普法工作内容上,重形式轻内容、“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较为突出。一些高校开展的普法工作多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这样的普法教育不仅不能达到普法目的,甚至有可能衍生出更多负面问题。

2.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思政课堂是当下高校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校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发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的通知,明确要求大学阶段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本科课程和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中均需要设置3学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必修课,同时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一定数量的选择性必修课程[6]。在政策的实际执行中,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能基本完成必修课程设置,但在具体授课上往往是大班授课,授课质量难以保证,课堂效果也不理想,法治选修课则少有设置,而一些法律课程因其专业性也仅向法学专业学生开放,非法学专业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受限。在课程讲授方面,这一课程的教师大多为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缺少一定的法律基础,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也较为单调,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3.法治教育定位较为模糊

在政策制定方面,法治教育的性质与定位日趋明朗,即法治教育不是单纯传授法律知识的一般普法活动,而是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法治教育仍存在定位不准等问题。高等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当注重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使高校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高校片面看待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育人的关系,简单认为法治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中的,只需在授课过程中简单提及即可,独立开展的必要性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治教育的独立性,难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和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视[7]。

4.法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健全的法治教育体系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各方在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使法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就当前情况来看,法治教育力量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广泛性的特征,但各方力量往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具体而言,虽然学生家长、各类学校、相关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均已成为法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参与者,但是这些不同性质的教育力量并未获得有效整合,既未形成统一的价值目标,也未形成分工明晰、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和法治教育体系,虽然进行了大量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但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1.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普法工作

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做好高校普法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高质量普法工作,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高校普法的首要内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注重提升普法工作质量和水平,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积极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网上学法用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普法活动,真正发挥各高等学校的基层普法阵地作用。

2.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021年秋季学期,最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走入全国高校思政课堂,其中第六章以“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提高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8]。高校要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入贯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相关要求,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和法治原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学习途径,树牢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自觉养成遵循法律、依照法律程序办事的习惯。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法治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法律知识运用和法治思维培养,主动了解自身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促进自身专业与法律知识深度融合。

3.扎实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质量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扎实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依法治校,提升教师队伍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提高学校法治治理能力和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法治工作组织和保障机制,完善制定学校法治教育方案和规划,加强依法治校和“普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法治教育巡查督导,促进法治教育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三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积极开展法治实践。要不断优化法治教育内容,将“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合理应用信息化资源,激发青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全面提升教学实效。

4.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

积极构建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普法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法治教育调研,做好监督和组织制度保障。司法机关要多举办普法进校园活动,将典型案例带入学校课堂,通过以案说法加强法治教育效果。学校要严格对照《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相关要求,通过测评查缺补漏,建立健全领导和法治工作推动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高校法治教育,鼓励法律从业者和研究者走入大学校园,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专题研究,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必要支持。

结语

近年来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取得长足进展,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不断提高校园法治治理水平,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培养高校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法治问题的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为全面依法治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普法依法治国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普法
普法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普法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